華文網

中國建築的年報資料被低估?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徐志

4月11日晚間,中國建築披露2017年年度報告。年報資料顯示,中國建築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0541.07億元,同比增長9.83%;實現淨利潤329.42億元,同比增長10.28%。雖然這份財報中透露出了中國建築業績正在保持穩健增長,

業務結構也逐步實現優化,但中國建築的損益資料乍看起來還是低於筆者的預期的。在經過仔細研究之後,筆者發現中國建築2017年財報數據有被低估的嫌疑。

因停工而被隱藏的利潤

按照以往規律,中國建築的營收增速應該對應此前2-3年的新簽訂單增速。

實際上,由於施工進度的不確定性,中國建築的營業收入在確認時有一定程度的變動,不一定會與新簽訂單增速完全吻合。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建築的財報中還是出現了小概率事件——中國建築單季度營收同比出現負增長。(見表1、表2)

對此,筆者致電中國建築詢問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增長放緩的原因,官方回復稱,由於受第四季度環保政策影響,部分建築專案限產停工了一段時間,因此影響了房建業務。當然,由於建築工程都有完工期限,筆者相信,因為暫時的政策影響而被延誤的工期應該都會在今年得到順延並將加速完工。這是筆者判斷中國建築2017年度的損益資料被低估的第一個原因。

資產減值損失創新高?

資料顯示,中國建築2017年的資產減值準備達到了185.35億元,占淨資產的比重達到9.27%,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中國建築2017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達到了70.49億元,占淨資產的比重達到了3.5%。但筆者在仔細查閱財報附注的資料後發現,中國建築的壞賬損失在2017年是在減少的。(見表3、表4)

筆者認為,壞賬損失減少的原因在於中國建築每年都會針對應收賬款計提,一年以內計提5%的比例可以算作一個很保守的會計處理方式,而且每年壞賬的計提都會轉回一部分,真實發生的壞賬比例很低。中國建築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度計提的壞賬準備金額為5.57億元,收回或轉回的壞賬準備金額為1.72億元。其中重要的收回或轉回金額如下。

(見表5、表6)

而這一次,中國建築的主要計提對象是無形資產和存貨,存貨基本都是房地產的土地儲備。去年,中國建築的地產板塊開始加大土儲規模,因為在未來房地產行業市場份額集中度日益提高的時代中,規模比拼才是房地產行業的競爭核心。當然,買入的土地儲備是否應該在第四季度突然增加40億元的計提,這就仁者見仁了。但憑藉中海外過去的歷史資料,土地儲備最終形成的壞賬概率非常低。

如果中國建築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沒有上述那麼多,中國建築可能的淨利潤應該在345億元上下,同比增長應該維持在15%以上。另外,120多億元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而不是資本化,也同樣說明了中國建築報表資料的保守。

綜上所述,中國建築2017年度的損益資料有被低估的嫌疑。無論是環保政策的停工,還是說報表的保守處理,總之,未來三年,隨著PPP項目品質的提高,新簽訂單的加速釋放,壞賬損失計提的撥回,相信中國建築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作者系知名博主,網名“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當然,買入的土地儲備是否應該在第四季度突然增加40億元的計提,這就仁者見仁了。但憑藉中海外過去的歷史資料,土地儲備最終形成的壞賬概率非常低。

如果中國建築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沒有上述那麼多,中國建築可能的淨利潤應該在345億元上下,同比增長應該維持在15%以上。另外,120多億元的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而不是資本化,也同樣說明了中國建築報表資料的保守。

綜上所述,中國建築2017年度的損益資料有被低估的嫌疑。無論是環保政策的停工,還是說報表的保守處理,總之,未來三年,隨著PPP項目品質的提高,新簽訂單的加速釋放,壞賬損失計提的撥回,相信中國建築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作者系知名博主,網名“一隻特立獨行的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