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風口在別處,屬於音訊的互聯網節日瞭解一下

cqy、nss、cdx,這些縮寫你能看得懂嗎?這是00後在QQ生態裡經常會用到的,

意思分別是處Q友、暖說說、處對象。90後可能從沒覺得自己老了,直到他們看不懂00後聊天縮寫的那一刻。

就像這樣的代際分隔一樣,跳開每天被炒作的熱點去看,我們會發現很多風口其實在別處。比如,當大家紛紛走向短視頻創業的時候,有一股新勢力卻靠音訊崛起了。從明星名人到各路KOL,從《好好說話》到聽書類付費產品,非標品的知識付費開始全面開花。

01

繼123知識狂歡節後,

喜馬拉雅FM又在世界讀書日期間,創造了了423聽書節,這應該也是國內第一個和聽書相關的互聯網節日。

眾所周知的是,互聯網圈流行各種“造節”,從天貓雙十一、京東618、米粉節等等。不過,除了BAT以及一些准巨頭以外,能夠成功造節的企業不多。另外,這些互聯網節日大多體現在電商領域,也就是物質消費層面。相當於說,內容消費層面的節日,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喜馬拉雅FM掀起來的。

網易嚴選、拼多多們在主打消費升級概念,拼的是商品品牌和性價比。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知識付費產品,是消費升級的另一面,拼的是內容和價值。前者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方式上,後者則關乎用戶的時間、認知和場景。

聽書節之所以難引發關注,背後有多重因素,總結起來,至少有四個方面。

另外,聽書這個行業除了已有的知名大師、學者專家之外,也在誕生屬於該行業的網路紅人,比如90後青年紫襟。他2012年入場有聲書,之後一直在喜馬拉雅FM上講恐怖懸疑故事,其中《摸金天師》的音訊播放量達15億,紫襟如今已坐擁380萬粉絲,

月入百萬。

隨著音訊這一內容消費形態的崛起,類似紫襟這樣以有聲書為切入口的內容創業者越來越多,他們借力以喜馬拉雅FM、蜻蜓FM、懶人挺熟等平臺,成功將興趣與工作巧妙結合。

毫無疑問,作家的含義正在拓寬,書籍也是一樣。聲音傳播和內容付費走到一起之後,書本活了起來。出版行業走到了一個新的拐點,互聯網聽書則迎來了其新的發展契機。

之前華西都市報、大星文化、作家榜閱讀APP獨家發佈的第12屆作家榜眾,

就包含了音訊作家榜。其中馬東、蔡康永憑藉《好好說話》以4300萬元的收入登頂。所以,我們看到,喜馬拉雅FM、懶人聽書、得到、知乎等紛紛在此佈局。

02

任何互聯網節日的興盛都離不開背後商業模式的支撐。從生活日用品到電子數碼產品,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的增長,催生了阿裡、京東和小米的蓬勃發展。

那麼,為什麼現在聽書成為了一門生意?

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電子書、紙質書都下滑的大環境下,有聲書實現逆勢增長30.2%。而國內有聲書市場也同樣表現驚人,2017年中國聽書市場規模為32.4億元,同比增長36.7%,粗略估算,2018年有聲閱讀的市場規模約45億。

最近,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15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較2016年有所微漲。聽書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有兩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

資料背後,仍然是使用者端需求在劇烈變化。一方面,有些人根本沒那麼愛讀書,都市人受紛繁的職場困擾,沒有時間看書。另一方面,即便我們熱愛讀書,“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卻是常態,即便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空間場景。

音訊的伴隨性很好解決了這一難題,當你週末在家要兼顧擼貓和書本的時候,聽書就會是不錯的選擇,解放雙手和雙眼。

然後是音訊聽書的進化,進化一方面體現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音訊平臺不斷花重金購入版權,用戶的口味逐漸被滿足。比如說,如果你是個文學青年,但又對紫襟這樣懸疑不感冒,那其實也可以在喜馬拉雅FM這樣的平臺上,選擇去聽魯迅、老舍、蕭紅、陳忠實、余華、王小波等人的作品。

進化另外一方面體現在產品形態上,從朗讀書籍到大咖解讀書甚至伴讀,聽書產品越來越多元。知乎最近推出了“讀書會”,喜馬拉雅FM的“天天聽好書”、得到“每天聽本書”,另外還有樊登讀書會,新世相讀書會都是聽書進階後的產物。

比較之下,各家的產品定位和策略還是有所不同,新世相、得到、知乎側重領讀模式,新世相請了陳凱歌、黃曉明、馬思純等一眾明星作為領讀人,得到、知乎則是走的專業范兒,主要是各行業KOL領讀。喜馬拉雅更強調使用者導向,基於龐大的使用者大資料,選出來千余本“常銷書”,匹配效率有所提升,這也是喜馬拉雅FM作為音訊平臺方的優勢。

相比得到及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FM是音訊領域初期的玩家,擁有市場先發者的海量用戶紅利,活躍用戶數及市場佔有率。從付費產品形態來看,喜馬拉雅除了有聲書以外,還有大師課、精品小課,從個人提升、人文歷史、商業財經到情感心理、親子教育等等,多維度滿足不同用戶口味。

03

一部分人憑藉音訊殺入內容創業的海洋,羅振宇、馬東、蔡康永,當然也包括崛起的草根紫襟。另一部分人,成為這些人的用戶,音訊是他們碎片時間的陪伴。

艾媒發佈了《2017年度線上音訊行業報告》報告指出,有46.1%的受訪線上音訊用戶在休息時間使用線上音訊平臺,41.6%的用戶在睡覺前使用,而在通勤的路上使用的用戶占38.6%,上下班出行、休息間隙、駕車、運動、睡前等特定場景的娛樂需求,其中促使音訊收聽成為“碎片化”時間的佔據者之一。

現代人來自職業技能、投資決策、審美能力上的焦慮,以及學習、社交的心理需要,都支撐起音訊成為內容消費裡不可或缺的形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使用者更加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用一定的金錢成本換取節約篩選內容的時間成本和規避接收垃圾資訊的風險,付費意願上升。借助專業化製作和高水準主播及運營團隊,音訊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內容的承載主體。

誠然,聽書並不一定能緩解我們的焦慮,但一本書可能就是一個世界觀或價值觀,它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在別處的視野。

我們雙十一買一些日用商品,蘋果發佈會完了搶蘋果,以後說不定聽書節買一些音訊書也會成為常態。就像圖文、視頻和直播一樣,音訊的基礎設施角色也在逐步彰顯。

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電子書、紙質書都下滑的大環境下,有聲書實現逆勢增長30.2%。而國內有聲書市場也同樣表現驚人,2017年中國聽書市場規模為32.4億元,同比增長36.7%,粗略估算,2018年有聲閱讀的市場規模約45億。

最近,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15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較2016年有所微漲。聽書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有兩成以上的國民有聽書習慣。

資料背後,仍然是使用者端需求在劇烈變化。一方面,有些人根本沒那麼愛讀書,都市人受紛繁的職場困擾,沒有時間看書。另一方面,即便我們熱愛讀書,“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卻是常態,即便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空間場景。

音訊的伴隨性很好解決了這一難題,當你週末在家要兼顧擼貓和書本的時候,聽書就會是不錯的選擇,解放雙手和雙眼。

然後是音訊聽書的進化,進化一方面體現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音訊平臺不斷花重金購入版權,用戶的口味逐漸被滿足。比如說,如果你是個文學青年,但又對紫襟這樣懸疑不感冒,那其實也可以在喜馬拉雅FM這樣的平臺上,選擇去聽魯迅、老舍、蕭紅、陳忠實、余華、王小波等人的作品。

進化另外一方面體現在產品形態上,從朗讀書籍到大咖解讀書甚至伴讀,聽書產品越來越多元。知乎最近推出了“讀書會”,喜馬拉雅FM的“天天聽好書”、得到“每天聽本書”,另外還有樊登讀書會,新世相讀書會都是聽書進階後的產物。

比較之下,各家的產品定位和策略還是有所不同,新世相、得到、知乎側重領讀模式,新世相請了陳凱歌、黃曉明、馬思純等一眾明星作為領讀人,得到、知乎則是走的專業范兒,主要是各行業KOL領讀。喜馬拉雅更強調使用者導向,基於龐大的使用者大資料,選出來千余本“常銷書”,匹配效率有所提升,這也是喜馬拉雅FM作為音訊平臺方的優勢。

相比得到及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FM是音訊領域初期的玩家,擁有市場先發者的海量用戶紅利,活躍用戶數及市場佔有率。從付費產品形態來看,喜馬拉雅除了有聲書以外,還有大師課、精品小課,從個人提升、人文歷史、商業財經到情感心理、親子教育等等,多維度滿足不同用戶口味。

03

一部分人憑藉音訊殺入內容創業的海洋,羅振宇、馬東、蔡康永,當然也包括崛起的草根紫襟。另一部分人,成為這些人的用戶,音訊是他們碎片時間的陪伴。

艾媒發佈了《2017年度線上音訊行業報告》報告指出,有46.1%的受訪線上音訊用戶在休息時間使用線上音訊平臺,41.6%的用戶在睡覺前使用,而在通勤的路上使用的用戶占38.6%,上下班出行、休息間隙、駕車、運動、睡前等特定場景的娛樂需求,其中促使音訊收聽成為“碎片化”時間的佔據者之一。

現代人來自職業技能、投資決策、審美能力上的焦慮,以及學習、社交的心理需要,都支撐起音訊成為內容消費裡不可或缺的形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使用者更加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用一定的金錢成本換取節約篩選內容的時間成本和規避接收垃圾資訊的風險,付費意願上升。借助專業化製作和高水準主播及運營團隊,音訊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內容的承載主體。

誠然,聽書並不一定能緩解我們的焦慮,但一本書可能就是一個世界觀或價值觀,它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在別處的視野。

我們雙十一買一些日用商品,蘋果發佈會完了搶蘋果,以後說不定聽書節買一些音訊書也會成為常態。就像圖文、視頻和直播一樣,音訊的基礎設施角色也在逐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