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一特輯|大國女工匠 榮耀新時代

精于工,匠於心,品於行。她們是新時代的女工匠,以“工匠精神”書寫自己的時代新形象,也書寫中國女性的奮鬥志。

中國女工,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曾留下一個時代的豪邁形象。今天,年輕一代女工繼往開來,以女性獨有的細膩和堅韌,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再次唱響時代的主旋律。

在這個社會進步、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她們比前輩們更多了一份高科技的領悟力和對生活的掌控力。

在曾經的男性主戰場上,高技術女工們智慧、高效,

獨具創意又敢於挑戰。女子無畏,其利斷金。

中國女工,從上一代師父那裡完美接力,在繼承中發揚,在堅持中創新,書寫屬於她們的新工匠時代,卓越而美麗。

女工匠之美

在困難中激發最美特質

對於優秀的人來說,困難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獎賞,

它像放大鏡,人身上的大部分特質,都在經歷困難的過程中被放大——你是否堅持,是否自信,是否真的熱愛你所做的事情……這些特質被別人看到,也被自己看到。困難讓人更瞭解自己,讓迎難而上的人啟動最美特質。

中車大連公司鋼結構分公司電焊高級技師、党的十九大代表、新晉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于靜,當初是因為覺得“焊花漂亮得像焰火”,才選擇當一名電焊工。

她太愛美了,少女時代是想當裁縫的,夢想縫製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很快她就發現,以焊槍為針線,以鋼鐵作布料,也是一種美麗的“縫製”,只是難度更高。

於靜在給徒弟們示範,怎樣做出漂亮的焊活兒

她給記者講述一次“縫製”經歷。那是焊接一台電力機車的油箱,

焊縫長達一米多,要求“針腳”高低均勻、平直美觀,更大難度在於要登高作業。很多男同事望而卻步,于靜卻主動請纓,儘管那時她“網球肘”發作很嚴重。她一腳踩著凳子,一腳踏在工件上,盡力平衡上身,端著焊槍,高舉焊帽,艱難地“縫製”。“縫”到一半,有傷的胳膊因為端得太久,越來越疼,止不住地發抖。於靜凝神屏息,用毅力控制疼痛的肌肉。她是追求極致的人,越難越興奮,傷痛根本干擾不了她。那只油箱,被她焊得無可挑剔地完美。

電焊,總是被要求“針腳”美觀,毫釐不差,但工作區卻常常是狹小的,作業面的位置是刁鑽的,“幹好這個活兒,腕功、蹲功、眼功一項不能少。”在於靜看來,要求越高,難度越大,越能練出本事,也越瞭解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有人做過統計,於靜平均每年完成的焊縫上千條,無一不達標、不精美。

當年,女兒備戰中考時,於靜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成為“高級工人技師”。娘兒倆約定來一場“比賽”,女兒要考入重點高中,她要拿到高級技師資格。互相激勵的母女倆,最終都實現了目標。在那個年代,誰家如果有一位“八級大工匠”,是人人羡慕、“很牛”的事情,于靜成為了自己少年時代最羡慕的人——當時公司唯一一名女高級工人技師。

在別人眼裡,電焊工總是身著髒兮兮的工作服,而於靜說,那些乾淨漂亮的焊縫,那些經過她手的高精尖產品都是美不勝收的作品。

女工匠的美,美在作品,也美在極端困難下激發的意志之美。

陶瑾的崗位在高空導線上

站線上纜上的陶瑾帥得迷倒一大片網友粉絲。她全副武裝,高懸在山谷之上,像是在從事一項極限運動,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美。很多人通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認識了陶瑾,在世界最高電壓等級——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中,全世界容量最大、距離最遠的輸電線路上,跨越黃河架線的技術工人就有浙江送變電公司高空作業班班長陶瑾。和於靜一樣,所有在旁人看來幾乎是難以忍受的考驗,對“電力小將”陶瑾來說都是別樣的經歷,極致的美來自挑戰極致的苦。

作為國家電力工程項目甘8標段的技術員,去年年底,天氣最寒冷的日子,陶瑾在甘肅作業了34天,每一天都是考驗。最苦的一天,陶瑾和夥伴們開車拉著工具上山,可是在距目的地三公里的地方車就開不過去了,他們只好背起沉重的工具徒步爬山。那天的任務是打磨鐵塔上的導線毛刺。八分列的導線長九百多米,連接著兩座鐵塔,陶瑾像棲在半空的一隻小鳥,站在三百多米高的地方,而正下方便是滾滾的黃河水。檢查導線打磨毛刺,那天她連續工作了五個多小時。當天的氣溫是零下17攝氏度,對於要登高作業且要穿戴安全繩並攜帶作業工具的電工來說,著裝必須盡可能簡潔。記者問她的感受,她回答:“冷,但得完成任務,再冷也要堅持。”頓了一下又笑:“放心,我身上貼著十五個暖寶寶呢!”

難以想像,這位元在高空的導線上行走自如的女孩子,曾經有過恐高的經歷,站上25米的高度都會暈眩、發抖,“我得趕緊抓住導線,蹲下來,閉眼,讓自己平靜。”培訓老師勸她放棄,下來吧,沒關係。她內心激烈地搏鬥。最終,“堅強的自己打敗了軟弱的自己,當時腦子裡只有一個詞——我能行。”慢慢站起來,腳踩下面兩根導線,手抓上面兩根導線,身體呈一個“工”字,一隻腳先挪一步,另一隻腳跟上,再挪一步,再跟上……陶瑾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不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吃到自己人生中的螃蟹,不論早晚。

女工匠之高

在技術的頂端遊刃有餘

80後姑娘趙晶活潑開朗,是數控車床界著名的“女刀客”。

作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第四分公司的數控車工,她用十四年,斬獲了太多的榮譽: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帖、中國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她能熟練使用鏜孔刀、螺紋刀、切槽刀等十幾種刀具,加工精度從0.1毫米、0.01毫米、0.002毫米直至頭髮絲直徑的三十分之一。

一個人,能把工作做到如此極致的程度,已經不僅僅是“工作”這麼簡單了,甚至也超越了技能,到達的是一種精神高度。

80後姑娘趙晶是數控車床界著名的“女刀客”

還在她讀圖吃力、甚至不會磨刀的時候,一位老師傅就對她說,再小的零件,最終也會成為戰車的一部分,我們每加工一個零件,都是在為國防事業作貢獻。這句話讓趙晶醍醐灌頂,手下的刀不只是刀,刀下的活兒也不只是活兒,其中的意義足以推動她向著高手的目標狂奔。很快,“有難活兒找趙晶”就成了全車間的共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數控車床逐漸取代普通車床。數控車床是用電腦控制刀具,讓冰冷的電腦程式按人的指令,靈巧地操作刀具,加工出合格的零件。這對數控車工的技術要求和專業知識要求更加嚴苛。趙晶像一位科研工作者,開始了對各種技術難題的破解,反復試驗,研究參數,改進工藝,消除不穩定因素……

去年,國家級“趙晶數控大師工作室”成功掛牌,趙晶帶領團隊成員完成了三十多項技術革新,使生產工藝效率最高提升20倍。她最滿意的一項技術創新專案是“螺紋鋼套提質增效”。螺紋鋼套加工量大,之前的工藝加工一個零件需65分鐘,且精度差、廢品率高。趙晶專門為數控車床編寫加工程式。“編寫程式涉及函數運算、電腦語言,比較複雜。我下班回家把程式一段段寫在紙上,第二天上機操作,再修改完善。”那些日子,家裡滿是寫滿程式碼的草紙,一個模組又一個模組,趙晶編寫的程式達三四萬位元組。經她改進後的螺紋鋼套生產工藝一次可加工成形,用時僅5分鐘,廢品率也比以往降低30%。

趙晶被多所職業技術院校聘為客座講師。她告訴那些即將進入企業的學生:掌握真本領,才無愧當代產業工人的稱號。

韓利萍成長為複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同樣在數控崗位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519廠數控銑工韓利萍,則將自己的鑽研稱為“笨方法”。

韓利萍最早師從勞模張建國。一次,師父給了她一張圖紙,讓她按圖加工。韓利萍一看,圖上各種剖視圖,密密麻麻虛實線分佈,立體幾何糟糕的她根本看不懂這是對稱圖形,也就是說要加工6組對稱零件。她認真地加工了12個一模一樣的零件,“圓滿”完成任務後,又興奮地把零件上的毛刺打磨得乾乾淨淨,一副“坐等表揚”的心情。沒想到師父一看她的零件就黑了臉,氣呼呼地抓起來就丟在了車間的過道上說:“沒有認真的態度,就別說是我徒弟,我丟不起這人!”剛20歲出頭的韓利萍含淚站在原地,羞愧難當。從此開始了刻苦的學習。

十年後,她成為廠裡第一批數控銑床操作工,之前積累的普通銑床的操作經驗一切歸零。有一次韓利萍接到加工一個“定位滑塊”的任務,圖紙上複雜的形狀和嚴苛的要求讓她一籌莫展,多方請教無果,她決定自己鑽研。晚上做飯,腦子還想著零件圖形,手裡的菜刀不自覺地跟著思緒遊走,結果把土豆切成了一個個奇怪的塊狀,韓利萍眼前一亮,“用蘿蔔、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豈不是可以説明自己更直觀地消化和理解圖紙?”從那之後,家裡的飯桌上就總出現一些形狀奇怪的“菜”,而“定位滑塊”零件就在無數次試切土豆之後,終於成功地在數控銑床上製作完成。

韓利萍的“笨辦法”還包括抄書,她曾將一本借來的兩百多頁的程式設計書一字不落地抄下來。這個手抄本成為她的另一位“導師”,從依葫蘆畫瓢到反復實際操作,再到最後的融會貫通;從逐字逐句寫代碼指令到巨集程式應用,再到系統變數開發……數控加工的“神秘面紗”被她一層層揭開,韓利萍終於成長為一名精通操作、程式設計和工藝的複合型高技能人才。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首次發射。當看到自己親手參與研製的發射平臺穩穩地托舉“長七”火箭升入太空,韓利萍的眼中滿是淚花。

大國女工匠,就是這樣立於加工技術的頂端,遊刃有餘地做出最精細的高質產品。

女工匠之勇

在較量中贏取王者榮耀

錫伯族姑娘鄭秋菊今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她也是航空工業界的少數民族女性中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作為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線束廠工段長、技師、瀋陽市首席工人、航空工業技術能手,鄭秋菊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飛機線束屬於飛機的神經系統,從事電纜加工的人員相當於飛機神經的外科醫生,手工操作,非常精細,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心,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鄭秋菊已經在沈飛線束一線工作了22年

鄭秋菊在沈飛公司工作二十多年,線束工段已發展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團隊,其中女職工占比90%,她是這個“娘子軍團”的領頭羊。和前輩相比,年輕的一代有著同樣的責任心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不同的是,因為不斷在學習新理念、新工藝、新方法,年輕人更善於動腦,能夠打破常規,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我們喜歡接受挑戰,喜歡新鮮事物。”剛到沈飛的時候,鄭秋菊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僅用7個月就掌握了電纜加工技術。因為表現出色,她被公司派往美國、加拿大等世界一流的航空製造公司學習先進的電纜加工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她和她的團隊還參與了國產民機生產線的建線工作。民用客機電纜工藝複雜,加工難度大。金屬編織的電纜如何搭接,如何保證電纜的抗干擾性和安全接地保護……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娘子軍不讓鬚眉,她們開展各種創新實踐,“金點子”迭出,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她的團隊被評為全國先進女職工集體。

這是一個特殊的集體,經常面臨大量的臨時計畫、設計更改和終點開關返修任務的高度交叉,女工匠們攻堅克難,“我們面對使命勇於擔當,面對困難勇於創新,面對任務勇於奉獻,確保任務順利完成是第一位的。”

每當看著一架架飛機在空中試飛,交付部隊,執行任務,她們心中都會湧起無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大多數時候,站在比武臺上的姑娘們,面對的是人數遠超她們的男性對手。眾所周知,學工科的男生遠遠多於女生,在藍領的人群中,男性的比例也大大高於女性。不過趙晶認為,做一名優秀的數控車工,男女差別並不大,甚至,女生的細心更有助於做精細活兒。她有過很多次讓男選手心悅誠服的經歷。尤其是在2016年全國技術能手的決賽現場,趙晶是十強選手中唯一一名“女刀客”。決賽項目之一是加工出一個薄壁酒杯。薄壁件加工是車工加工的難點之一,厚了會粗糙,太薄會塌陷。最後,只有五人成功車出了符合要求的酒杯,身形嬌小的趙晶是其中之一。男選手由衷讚歎:“這姑娘真是太厲害了。”

于靜談起自己參加大連市舉辦的第八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經歷,至今都很興奮。“我平時工作性質比較單一,而這次比賽的專案範圍很廣,正是突破自己的好機會。”大連市四十多家企業的兩百余名選手參加了大賽,最終獲得參賽資格的只有八十餘人,而女選手僅于靜一名。

理論知識測試順利過關了,第二天是實作考試,從早晨開始就下大雨,仿佛是在把本就激烈的角逐渲染到令人窒息。拿到實作考試題目後,於靜悄悄定了一個比考試時間短十分鐘的震動提醒,以掌握進度。考試結束,天空開始放晴,考場的凝重氣氛也隨之消散。兩個月後,成績出來,於靜奪冠!面對喜訊,於靜有點意外。“高手之外還有高手,男人的戰場又怎樣?放平心態,有條不紊地把活兒幹好就對了。”此刻面對記者,她的語氣堅定而自信。

在職業技能競賽場上,吳園梅是唯一的“女狀元”

全國三八紅旗手、南昌鐵路局南昌車輛段檢修車間電氣組工長吳園梅有著類似的經歷。吳園梅所在的電氣組是車間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班組,每年經她檢修的客車,從未發生過責任事故。2013年,江西省舉辦第九屆“振興杯”南昌鐵路職業技能競賽,層層選拔之後,吳園梅成了這場競賽中唯一一名女選手。賽前備戰的日子正是酷暑,每天汗出如雨,整個人都像是剛從水裡撈出來一樣。”賽前她將幾千個知識點記在小本子上,隨身攜帶,時時翻看;為了縮短故障排查耗費的時間,她車上車下來回奔波,更把空調控制櫃裡成百上千個電器元件熟悉了一遍又一遍……縝密又緊張的訓練終於在夏季最炎熱的日子結束了,吳園梅踏進期待已久的競技場,開始了為期兩天與同系統幾十名男高手的同台比賽。她以快、准、穩的扎實理論和實作手法,在五個單項比賽中均拔得頭籌。

這個身高不到160釐米,體重只有七十多斤的女將,成了高手如雲的比武場上唯一一枝麗質芳姿的傲骨“梅花”。

這些技術驕人的女工匠在事業上是佼佼者,在家庭中也各有各的幸福。于靜說,老一輩的工人大多都以事業為中心,但新時代的人要有新時代的精氣神,不僅在事業上努力,也要在家庭中承擔責任,與家人同成長,共進步,共用幸福。

她們是“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大軍中特別能戰鬥的靚麗娘子軍,各種大國重器上,有她們腦力心力體力的結晶;她們儘管常年與鋼鐵、煙塵、電荷、程式設計打交道,卻欣然接受一個又一個極限挑戰。她們或許在體力上不佔優勢,卻憑著勤學苦練,憑著智慧與創造力闖過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她們“道技合一”,盡顯大國女工匠的“王者風範”。

編輯:張珊珊

傷痛根本干擾不了她。那只油箱,被她焊得無可挑剔地完美。

電焊,總是被要求“針腳”美觀,毫釐不差,但工作區卻常常是狹小的,作業面的位置是刁鑽的,“幹好這個活兒,腕功、蹲功、眼功一項不能少。”在於靜看來,要求越高,難度越大,越能練出本事,也越瞭解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有人做過統計,於靜平均每年完成的焊縫上千條,無一不達標、不精美。

當年,女兒備戰中考時,於靜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成為“高級工人技師”。娘兒倆約定來一場“比賽”,女兒要考入重點高中,她要拿到高級技師資格。互相激勵的母女倆,最終都實現了目標。在那個年代,誰家如果有一位“八級大工匠”,是人人羡慕、“很牛”的事情,于靜成為了自己少年時代最羡慕的人——當時公司唯一一名女高級工人技師。

在別人眼裡,電焊工總是身著髒兮兮的工作服,而於靜說,那些乾淨漂亮的焊縫,那些經過她手的高精尖產品都是美不勝收的作品。

女工匠的美,美在作品,也美在極端困難下激發的意志之美。

陶瑾的崗位在高空導線上

站線上纜上的陶瑾帥得迷倒一大片網友粉絲。她全副武裝,高懸在山谷之上,像是在從事一項極限運動,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美。很多人通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認識了陶瑾,在世界最高電壓等級——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中,全世界容量最大、距離最遠的輸電線路上,跨越黃河架線的技術工人就有浙江送變電公司高空作業班班長陶瑾。和於靜一樣,所有在旁人看來幾乎是難以忍受的考驗,對“電力小將”陶瑾來說都是別樣的經歷,極致的美來自挑戰極致的苦。

作為國家電力工程項目甘8標段的技術員,去年年底,天氣最寒冷的日子,陶瑾在甘肅作業了34天,每一天都是考驗。最苦的一天,陶瑾和夥伴們開車拉著工具上山,可是在距目的地三公里的地方車就開不過去了,他們只好背起沉重的工具徒步爬山。那天的任務是打磨鐵塔上的導線毛刺。八分列的導線長九百多米,連接著兩座鐵塔,陶瑾像棲在半空的一隻小鳥,站在三百多米高的地方,而正下方便是滾滾的黃河水。檢查導線打磨毛刺,那天她連續工作了五個多小時。當天的氣溫是零下17攝氏度,對於要登高作業且要穿戴安全繩並攜帶作業工具的電工來說,著裝必須盡可能簡潔。記者問她的感受,她回答:“冷,但得完成任務,再冷也要堅持。”頓了一下又笑:“放心,我身上貼著十五個暖寶寶呢!”

難以想像,這位元在高空的導線上行走自如的女孩子,曾經有過恐高的經歷,站上25米的高度都會暈眩、發抖,“我得趕緊抓住導線,蹲下來,閉眼,讓自己平靜。”培訓老師勸她放棄,下來吧,沒關係。她內心激烈地搏鬥。最終,“堅強的自己打敗了軟弱的自己,當時腦子裡只有一個詞——我能行。”慢慢站起來,腳踩下面兩根導線,手抓上面兩根導線,身體呈一個“工”字,一隻腳先挪一步,另一隻腳跟上,再挪一步,再跟上……陶瑾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不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吃到自己人生中的螃蟹,不論早晚。

女工匠之高

在技術的頂端遊刃有餘

80後姑娘趙晶活潑開朗,是數控車床界著名的“女刀客”。

作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第四分公司的數控車工,她用十四年,斬獲了太多的榮譽: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帖、中國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她能熟練使用鏜孔刀、螺紋刀、切槽刀等十幾種刀具,加工精度從0.1毫米、0.01毫米、0.002毫米直至頭髮絲直徑的三十分之一。

一個人,能把工作做到如此極致的程度,已經不僅僅是“工作”這麼簡單了,甚至也超越了技能,到達的是一種精神高度。

80後姑娘趙晶是數控車床界著名的“女刀客”

還在她讀圖吃力、甚至不會磨刀的時候,一位老師傅就對她說,再小的零件,最終也會成為戰車的一部分,我們每加工一個零件,都是在為國防事業作貢獻。這句話讓趙晶醍醐灌頂,手下的刀不只是刀,刀下的活兒也不只是活兒,其中的意義足以推動她向著高手的目標狂奔。很快,“有難活兒找趙晶”就成了全車間的共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數控車床逐漸取代普通車床。數控車床是用電腦控制刀具,讓冰冷的電腦程式按人的指令,靈巧地操作刀具,加工出合格的零件。這對數控車工的技術要求和專業知識要求更加嚴苛。趙晶像一位科研工作者,開始了對各種技術難題的破解,反復試驗,研究參數,改進工藝,消除不穩定因素……

去年,國家級“趙晶數控大師工作室”成功掛牌,趙晶帶領團隊成員完成了三十多項技術革新,使生產工藝效率最高提升20倍。她最滿意的一項技術創新專案是“螺紋鋼套提質增效”。螺紋鋼套加工量大,之前的工藝加工一個零件需65分鐘,且精度差、廢品率高。趙晶專門為數控車床編寫加工程式。“編寫程式涉及函數運算、電腦語言,比較複雜。我下班回家把程式一段段寫在紙上,第二天上機操作,再修改完善。”那些日子,家裡滿是寫滿程式碼的草紙,一個模組又一個模組,趙晶編寫的程式達三四萬位元組。經她改進後的螺紋鋼套生產工藝一次可加工成形,用時僅5分鐘,廢品率也比以往降低30%。

趙晶被多所職業技術院校聘為客座講師。她告訴那些即將進入企業的學生:掌握真本領,才無愧當代產業工人的稱號。

韓利萍成長為複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同樣在數控崗位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519廠數控銑工韓利萍,則將自己的鑽研稱為“笨方法”。

韓利萍最早師從勞模張建國。一次,師父給了她一張圖紙,讓她按圖加工。韓利萍一看,圖上各種剖視圖,密密麻麻虛實線分佈,立體幾何糟糕的她根本看不懂這是對稱圖形,也就是說要加工6組對稱零件。她認真地加工了12個一模一樣的零件,“圓滿”完成任務後,又興奮地把零件上的毛刺打磨得乾乾淨淨,一副“坐等表揚”的心情。沒想到師父一看她的零件就黑了臉,氣呼呼地抓起來就丟在了車間的過道上說:“沒有認真的態度,就別說是我徒弟,我丟不起這人!”剛20歲出頭的韓利萍含淚站在原地,羞愧難當。從此開始了刻苦的學習。

十年後,她成為廠裡第一批數控銑床操作工,之前積累的普通銑床的操作經驗一切歸零。有一次韓利萍接到加工一個“定位滑塊”的任務,圖紙上複雜的形狀和嚴苛的要求讓她一籌莫展,多方請教無果,她決定自己鑽研。晚上做飯,腦子還想著零件圖形,手裡的菜刀不自覺地跟著思緒遊走,結果把土豆切成了一個個奇怪的塊狀,韓利萍眼前一亮,“用蘿蔔、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豈不是可以説明自己更直觀地消化和理解圖紙?”從那之後,家裡的飯桌上就總出現一些形狀奇怪的“菜”,而“定位滑塊”零件就在無數次試切土豆之後,終於成功地在數控銑床上製作完成。

韓利萍的“笨辦法”還包括抄書,她曾將一本借來的兩百多頁的程式設計書一字不落地抄下來。這個手抄本成為她的另一位“導師”,從依葫蘆畫瓢到反復實際操作,再到最後的融會貫通;從逐字逐句寫代碼指令到巨集程式應用,再到系統變數開發……數控加工的“神秘面紗”被她一層層揭開,韓利萍終於成長為一名精通操作、程式設計和工藝的複合型高技能人才。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首次發射。當看到自己親手參與研製的發射平臺穩穩地托舉“長七”火箭升入太空,韓利萍的眼中滿是淚花。

大國女工匠,就是這樣立於加工技術的頂端,遊刃有餘地做出最精細的高質產品。

女工匠之勇

在較量中贏取王者榮耀

錫伯族姑娘鄭秋菊今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她也是航空工業界的少數民族女性中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作為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線束廠工段長、技師、瀋陽市首席工人、航空工業技術能手,鄭秋菊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飛機線束屬於飛機的神經系統,從事電纜加工的人員相當於飛機神經的外科醫生,手工操作,非常精細,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心,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鄭秋菊已經在沈飛線束一線工作了22年

鄭秋菊在沈飛公司工作二十多年,線束工段已發展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團隊,其中女職工占比90%,她是這個“娘子軍團”的領頭羊。和前輩相比,年輕的一代有著同樣的責任心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不同的是,因為不斷在學習新理念、新工藝、新方法,年輕人更善於動腦,能夠打破常規,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我們喜歡接受挑戰,喜歡新鮮事物。”剛到沈飛的時候,鄭秋菊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僅用7個月就掌握了電纜加工技術。因為表現出色,她被公司派往美國、加拿大等世界一流的航空製造公司學習先進的電纜加工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她和她的團隊還參與了國產民機生產線的建線工作。民用客機電纜工藝複雜,加工難度大。金屬編織的電纜如何搭接,如何保證電纜的抗干擾性和安全接地保護……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娘子軍不讓鬚眉,她們開展各種創新實踐,“金點子”迭出,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她的團隊被評為全國先進女職工集體。

這是一個特殊的集體,經常面臨大量的臨時計畫、設計更改和終點開關返修任務的高度交叉,女工匠們攻堅克難,“我們面對使命勇於擔當,面對困難勇於創新,面對任務勇於奉獻,確保任務順利完成是第一位的。”

每當看著一架架飛機在空中試飛,交付部隊,執行任務,她們心中都會湧起無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大多數時候,站在比武臺上的姑娘們,面對的是人數遠超她們的男性對手。眾所周知,學工科的男生遠遠多於女生,在藍領的人群中,男性的比例也大大高於女性。不過趙晶認為,做一名優秀的數控車工,男女差別並不大,甚至,女生的細心更有助於做精細活兒。她有過很多次讓男選手心悅誠服的經歷。尤其是在2016年全國技術能手的決賽現場,趙晶是十強選手中唯一一名“女刀客”。決賽項目之一是加工出一個薄壁酒杯。薄壁件加工是車工加工的難點之一,厚了會粗糙,太薄會塌陷。最後,只有五人成功車出了符合要求的酒杯,身形嬌小的趙晶是其中之一。男選手由衷讚歎:“這姑娘真是太厲害了。”

于靜談起自己參加大連市舉辦的第八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經歷,至今都很興奮。“我平時工作性質比較單一,而這次比賽的專案範圍很廣,正是突破自己的好機會。”大連市四十多家企業的兩百余名選手參加了大賽,最終獲得參賽資格的只有八十餘人,而女選手僅于靜一名。

理論知識測試順利過關了,第二天是實作考試,從早晨開始就下大雨,仿佛是在把本就激烈的角逐渲染到令人窒息。拿到實作考試題目後,於靜悄悄定了一個比考試時間短十分鐘的震動提醒,以掌握進度。考試結束,天空開始放晴,考場的凝重氣氛也隨之消散。兩個月後,成績出來,於靜奪冠!面對喜訊,於靜有點意外。“高手之外還有高手,男人的戰場又怎樣?放平心態,有條不紊地把活兒幹好就對了。”此刻面對記者,她的語氣堅定而自信。

在職業技能競賽場上,吳園梅是唯一的“女狀元”

全國三八紅旗手、南昌鐵路局南昌車輛段檢修車間電氣組工長吳園梅有著類似的經歷。吳園梅所在的電氣組是車間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班組,每年經她檢修的客車,從未發生過責任事故。2013年,江西省舉辦第九屆“振興杯”南昌鐵路職業技能競賽,層層選拔之後,吳園梅成了這場競賽中唯一一名女選手。賽前備戰的日子正是酷暑,每天汗出如雨,整個人都像是剛從水裡撈出來一樣。”賽前她將幾千個知識點記在小本子上,隨身攜帶,時時翻看;為了縮短故障排查耗費的時間,她車上車下來回奔波,更把空調控制櫃裡成百上千個電器元件熟悉了一遍又一遍……縝密又緊張的訓練終於在夏季最炎熱的日子結束了,吳園梅踏進期待已久的競技場,開始了為期兩天與同系統幾十名男高手的同台比賽。她以快、准、穩的扎實理論和實作手法,在五個單項比賽中均拔得頭籌。

這個身高不到160釐米,體重只有七十多斤的女將,成了高手如雲的比武場上唯一一枝麗質芳姿的傲骨“梅花”。

這些技術驕人的女工匠在事業上是佼佼者,在家庭中也各有各的幸福。于靜說,老一輩的工人大多都以事業為中心,但新時代的人要有新時代的精氣神,不僅在事業上努力,也要在家庭中承擔責任,與家人同成長,共進步,共用幸福。

她們是“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大軍中特別能戰鬥的靚麗娘子軍,各種大國重器上,有她們腦力心力體力的結晶;她們儘管常年與鋼鐵、煙塵、電荷、程式設計打交道,卻欣然接受一個又一個極限挑戰。她們或許在體力上不佔優勢,卻憑著勤學苦練,憑著智慧與創造力闖過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她們“道技合一”,盡顯大國女工匠的“王者風範”。

編輯: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