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勞模李天玉:用工匠精神 跟污水較勁

五一前夕,全國總工會命名了新一批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工人先鋒號,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北京晚報採訪了五位獲得全國表彰的先進典型,

從他們事業的足跡,看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借他們言行的力量,鞏固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商。

安旭東 攝

挽起褲管在汙水處理廠登高爬梯、擼起袖子徒手抓捏髒臭的污泥、日以繼夜地在實驗室研發污水深度淨化技術……這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研究室主任李天玉的工作常態。

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大都市,即便是馬桶排出的生活污水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李天玉的目標,就是讓生活污水最大程度資源化,讓水資源能夠更高效地再生迴圈。

現場

神奇膜絲還清污水

懷柔雁棲經濟開發區,聚集著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還沒走進廠區大門,

就能聽到嘩嘩的水聲,走進大門抬頭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造型特殊的噴泉:白色的空心柱一字排開,水流在他們四周和內部往復迴圈。“這些叫膜生物反應器的膜組件,可是我們的鎮廠之寶。”李天玉說著,從兜裡掏出了幾根毛線粗細的白繩遞給記者,“噴泉是放大款,這才是它的實際大小。”記者接過膜絲,拿在手中仔細觀察,只能看到白線中間有孔,卻看不出其他的特別之處。
跟著李天玉走進她的實驗室,很快就看出了門道。

實驗室裡,大致可以看出汙水處理的基本過程:污水管網裡直接取來的生活污水渾濁、發黃、泛著臭氣,加入活性污泥之後,生活污水呈現了濃稠、發黑的泥漿狀態。李天玉遞給記者的膜絲就成排地放置在泥漿當中,隨著通入空氣的攪拌作用,泥漿在池中不斷翻滾,“在曝氣的過程中,污水裡的污染物通過污泥中微生物降解和膜生物反應器的分離作用,

得到很大程度的去除,你可別小看這些膜絲,他們內部是有幾千萬個小孔構成的海綿狀過濾層用來分離水和泥,這些小孔是頭髮絲的五百分之一,肉眼是根本看不見的。”而從這裡分離出來的水,已有了清水的成色,李天玉說,再經過消毒處理,就可以達到排放標準了。

降耗

一年能省3.65億元電費

其實早在2006年,這個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就在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投產的全國各地的汙水處理廠中應用了,

每天可以處理2000萬立方米的生活污水,每年可為國家增加70億立方米的再生水。2010年,從北京化工大學博士畢業的李天玉進入碧水源公司的研發中心,如何能讓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更加節能高效成了她第一個研究專案。李天玉把記者帶到一台萬倍電子顯微鏡前,將膜絲放入顯微鏡,密密麻麻的小孔立刻展現在記者眼前。“這些小孔的大小、位置、角度,都會影響它工作的效率。”

為了驗證優化後的膜絲對汙水處理有效,李天玉要經常觀察膜絲的狀態。膜絲必須接觸污泥才能進行實驗,雖然配備了防護手套,但李天玉經常不戴手套直接上手,“用手直接捏,才能感覺到膜絲表面粘滑和污染狀況,戴上手套觸覺就不靈敏了。”別看李天玉是個身材嬌小的女子,跟髒臭的污泥打交道一點兒都不含糊。

經過兩年多堅持不懈的實驗論證,李天玉和她的研發團隊為小孔找到了最合適的“姿勢”。用原來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處理污水,需要耗電0.2度/千瓦時,採用她們開發的節能型膜元件系統,將耗電量降低到原來的一半,按照全國每天2000萬立方米的處理規模,每年可以節省電費3.65億元,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攻艱

研發攻克世界性難題

近些年,北京的大小河湖一直在進行黑臭水體治理,通過各種方法將水處理成不黑不臭、感官上較為清澈的水體。然而雖然看上去不黑不臭,並不代表它就足夠乾淨,淨化處理之後的水中也會含有讓水體再變得黑臭的“兇手”--氮。李天玉告訴記者,讓水變黑變臭的主要“兇手”其實是氮和磷,磷可以通過加入藥劑的方式沉澱濾出,但是氮的親水性極好,汙水處理完之後氮的含量依然很高。“處理之後氮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氨根離子變成了硝酸根離子,而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強了,但是如果氮一直存在,黑臭水體和水富營養化還會復發。”

2015年,李天玉所在的團隊開始跟氮“較勁”了。雖然還是在汙水處理領域開展研究,但涉及的知識涵蓋了能源學、材料學等,李天玉要琢磨著怎麼將電池、陶瓷等材料的理念應用到他們的專案當中。別看李天玉是博士畢業,但她也沒接觸過能源學和材料學,“只能硬著頭皮學。”李天玉查閱資料,求助專家,只要跟研發專案在理念上有一點點關聯,她都會去學習和借鑒。其實這也是她從業以來一貫的作風,在工作中保持學習的狀態,不停地涉獵新的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研發專案。

經過幾年的努力,李天玉和團隊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脫氨材料,就好像一個專門吸引氨根離子的定制範本,氨根離子一經過,就會被吸引到範本上,並且存留在了範本上,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去除水中氮例子的目的。李天玉說,研發之初,原本公司的領導打算出重資在世界上尋找脫氮技術,但一直沒有找到,最後將項目嘗試著交給李天玉所在的團隊。沒想到,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的年輕團隊成功研發的選擇性脫氮材料,已經進入了中試階段。

正是眾多像李天玉這樣肯於鑽研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碧水源公司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歉疚

和孩子相處時間太短了

從2010年進入公司至今,李天玉參與研發的專案一個接著一個地開展著,她也從小姑娘變成了母親。在公司很多同事眼中,李天玉和團隊的女同事都是女漢子。

李天玉說,每完成一個試驗項目,就好比生出了一個自己的孩子,李天玉和團隊的同事們總想讓這個“孩子”茁壯成長,被業內認可,在行業中推廣應用。但與此同時,她們面對孩子卻充滿歉疚。“我的孩子三歲半了,但是啥也管不了,跟我都不親了。”

李天玉白天在公司跟研發團隊一起工作,作為團隊帶頭人,下班之後她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以及處理白天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到家,孩子已經快睡著了,週末她又要經常出差,和孩子相處時間過於短暫讓她有些難過。

人物小傳

李天玉,高級工程師,1982年生,2010年6月參加工作,2013年12月清華大學博士後畢業,現任碧水源研發中心工藝室主任,集團黨委委員。

自參加科研工作以來,主要承擔了20余項市級以上水處理工程項目、8項重大科研項目。曾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膜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專項資金資助、懷柔區優秀人才等獎勵。

編輯:TF003

“這些小孔的大小、位置、角度,都會影響它工作的效率。”

為了驗證優化後的膜絲對汙水處理有效,李天玉要經常觀察膜絲的狀態。膜絲必須接觸污泥才能進行實驗,雖然配備了防護手套,但李天玉經常不戴手套直接上手,“用手直接捏,才能感覺到膜絲表面粘滑和污染狀況,戴上手套觸覺就不靈敏了。”別看李天玉是個身材嬌小的女子,跟髒臭的污泥打交道一點兒都不含糊。

經過兩年多堅持不懈的實驗論證,李天玉和她的研發團隊為小孔找到了最合適的“姿勢”。用原來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處理污水,需要耗電0.2度/千瓦時,採用她們開發的節能型膜元件系統,將耗電量降低到原來的一半,按照全國每天2000萬立方米的處理規模,每年可以節省電費3.65億元,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攻艱

研發攻克世界性難題

近些年,北京的大小河湖一直在進行黑臭水體治理,通過各種方法將水處理成不黑不臭、感官上較為清澈的水體。然而雖然看上去不黑不臭,並不代表它就足夠乾淨,淨化處理之後的水中也會含有讓水體再變得黑臭的“兇手”--氮。李天玉告訴記者,讓水變黑變臭的主要“兇手”其實是氮和磷,磷可以通過加入藥劑的方式沉澱濾出,但是氮的親水性極好,汙水處理完之後氮的含量依然很高。“處理之後氮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氨根離子變成了硝酸根離子,而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強了,但是如果氮一直存在,黑臭水體和水富營養化還會復發。”

2015年,李天玉所在的團隊開始跟氮“較勁”了。雖然還是在汙水處理領域開展研究,但涉及的知識涵蓋了能源學、材料學等,李天玉要琢磨著怎麼將電池、陶瓷等材料的理念應用到他們的專案當中。別看李天玉是博士畢業,但她也沒接觸過能源學和材料學,“只能硬著頭皮學。”李天玉查閱資料,求助專家,只要跟研發專案在理念上有一點點關聯,她都會去學習和借鑒。其實這也是她從業以來一貫的作風,在工作中保持學習的狀態,不停地涉獵新的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研發專案。

經過幾年的努力,李天玉和團隊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脫氨材料,就好像一個專門吸引氨根離子的定制範本,氨根離子一經過,就會被吸引到範本上,並且存留在了範本上,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去除水中氮例子的目的。李天玉說,研發之初,原本公司的領導打算出重資在世界上尋找脫氮技術,但一直沒有找到,最後將項目嘗試著交給李天玉所在的團隊。沒想到,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的年輕團隊成功研發的選擇性脫氮材料,已經進入了中試階段。

正是眾多像李天玉這樣肯於鑽研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碧水源公司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歉疚

和孩子相處時間太短了

從2010年進入公司至今,李天玉參與研發的專案一個接著一個地開展著,她也從小姑娘變成了母親。在公司很多同事眼中,李天玉和團隊的女同事都是女漢子。

李天玉說,每完成一個試驗項目,就好比生出了一個自己的孩子,李天玉和團隊的同事們總想讓這個“孩子”茁壯成長,被業內認可,在行業中推廣應用。但與此同時,她們面對孩子卻充滿歉疚。“我的孩子三歲半了,但是啥也管不了,跟我都不親了。”

李天玉白天在公司跟研發團隊一起工作,作為團隊帶頭人,下班之後她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以及處理白天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到家,孩子已經快睡著了,週末她又要經常出差,和孩子相處時間過於短暫讓她有些難過。

人物小傳

李天玉,高級工程師,1982年生,2010年6月參加工作,2013年12月清華大學博士後畢業,現任碧水源研發中心工藝室主任,集團黨委委員。

自參加科研工作以來,主要承擔了20余項市級以上水處理工程項目、8項重大科研項目。曾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膜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專項資金資助、懷柔區優秀人才等獎勵。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