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淮、黃淮、華北、黃淮北部……麥田大範圍降雨,赤黴病將爆發!

目前正值冬小麥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麥赤黴病發生流行的關鍵期。

氣象部門預報,未來一段時期,江淮、黃淮冬麥區降水顯著多於常年,並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將加重赤黴病發生流行,對小麥安全生產構成威脅。對此,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緊急部署小麥赤黴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實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大範圍流行成災,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強化責任落實

各地要切實把加強小麥赤黴病防控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

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動員部署,層層落實責任,切實抓好病蟲防控各項措施落實。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分管領導要靠前指揮,加強督促檢查,協調措施落實,確保赤黴病不大範圍流行成災,贏得夏糧豐收的主動權。

加強監測預警

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作用,加密監測,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墒情趨勢,科學研判病害流行態勢,及時發佈病害預警資訊,指導各地適時開展科學防治。

尤其是黃淮北部、華北等赤黴病偶發區,要重點監測,確保不因監測不到位、預報不及時致使錯失最佳防控時機。嚴格執行資訊報送制度和重災情即時報告制度,確保資訊管道暢通。

加強分類指導

對長江流域、江淮、黃淮南部小麥赤黴病常發區,因菌源基數較高,加之近期雨水偏多,要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的原則,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時期,

全面噴施高效對路藥劑,減輕危害程度。對黃淮北部、華北小麥赤黴病偶發區,要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的原則,做好對路藥劑調劑,一旦發生連陰雨天氣,要及時噴藥,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推進統防統治

發揮植保專業服務組織作用,特別是勞動力緊缺的地方,要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推行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防治時間、統一施藥作業等“五統一”服務,

切實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和防控效果。

精准指導服務

組織專家制定完善小麥赤黴病防控技術方案,開展巡迴技術指導,因地因時落實好防控措施。組織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深入小麥赤黴病重發區,採取蹲點包片、進村入戶等形式,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在防控關鍵時期,對重點地區開展工作督導,確保防控工作措施落實到位、技術措施落實到田。

赤黴病發病原因

小麥赤黴病病菌只能在小麥揚花、灌漿期侵染部分小花,然後擴展到整穗。真正能夠引起病害的是一種叫做子囊孢子的傳播體,它們是從上一年遺留下來的病殘體上產生的,包括病麥穗、稻樁和玉米秸稈。

其次,它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種病害。只有在小麥揚花灌漿期遇到陰雨天氣,空氣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時,病害才可能大發生。由於年年都會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麥抽穗至灌漿期的天氣,特別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數就決定了赤黴病發生的輕重。

抓住關鍵時期用藥控制危害

小麥赤黴病是小麥重要病害,不僅造成嚴重產量損失,而且病麥粒含有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小麥赤黴病是有禾穀鐮刀菌侵染小麥穗子引起的,病菌也可侵染玉米,並在在田間玉米秸稈等作物殘體上存活,春季形孢子,經雨水、氣流傳播至小麥穗部,侵入小穗發病。在有大量菌源存在和缺少抗病品種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有一定降水量的陰雨天氣,或者田間濕度大,都會造成赤黴病大發生。

河南省目前缺少抗病品種,天氣預報4月份我省大部分地區有3~4次明顯的降雨過程,此時多地小麥處於抽穗揚花期,因此赤黴病有大發生的可能,要抓緊時機防治小麥赤黴病。

赤黴病的藥劑防治關鍵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掌握好防治時期,最佳時期是小麥齊穗至盛花期,如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以後多次用藥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二是選准藥劑,可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靈、咪鮮胺和甲基硫菌靈殺菌劑等,以及多菌靈·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複配製劑按說明書用量使用;

三是保證噴霧品質,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保護穗子不受赤黴病菌侵染。

注意事項:

1、陰雨天氣造成赤黴病發生嚴重,也給赤黴病防治造成困難。所以要抓緊降雨間隙用藥,以上藥劑都具內吸性,一般用藥後4個小時降雨,不影響防治效果。如果灌漿期遇連陰雨天氣,必須在第一次用藥後3~5天進行第二次用藥。

2、藥劑特性:戊唑醇具有內吸傳導性,也可兼治白粉病、銹病和葉枯病等,為後期“一噴三防”首推殺菌劑;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對赤黴病有保護作用,有內吸性,但傳導性差,對白粉病和銹病效果差;氰烯菌酯對赤黴病防效好,且可明顯降低赤黴病毒素,但對其它病害無效。所以用多菌靈或氰烯菌酯作為後期“一噴三防”用藥還要添加三唑酮等其它殺菌劑。

3、以上防治赤黴病的藥劑,可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單獨、混合或與殺蟲劑、磷酸二氫鉀、尿素、微肥等混合使用,儘量達到一次用藥兼治多種病蟲的目的,減少用藥量和用藥次數,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的同時節約防治成本,確保小麥豐產豐收。(宋玉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植物保護崗位專家)

空氣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時,病害才可能大發生。由於年年都會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麥抽穗至灌漿期的天氣,特別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數就決定了赤黴病發生的輕重。

抓住關鍵時期用藥控制危害

小麥赤黴病是小麥重要病害,不僅造成嚴重產量損失,而且病麥粒含有毒素,危害人畜健康。

小麥赤黴病是有禾穀鐮刀菌侵染小麥穗子引起的,病菌也可侵染玉米,並在在田間玉米秸稈等作物殘體上存活,春季形孢子,經雨水、氣流傳播至小麥穗部,侵入小穗發病。在有大量菌源存在和缺少抗病品種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有一定降水量的陰雨天氣,或者田間濕度大,都會造成赤黴病大發生。

河南省目前缺少抗病品種,天氣預報4月份我省大部分地區有3~4次明顯的降雨過程,此時多地小麥處於抽穗揚花期,因此赤黴病有大發生的可能,要抓緊時機防治小麥赤黴病。

赤黴病的藥劑防治關鍵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掌握好防治時期,最佳時期是小麥齊穗至盛花期,如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以後多次用藥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二是選准藥劑,可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靈、咪鮮胺和甲基硫菌靈殺菌劑等,以及多菌靈·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複配製劑按說明書用量使用;

三是保證噴霧品質,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保護穗子不受赤黴病菌侵染。

注意事項:

1、陰雨天氣造成赤黴病發生嚴重,也給赤黴病防治造成困難。所以要抓緊降雨間隙用藥,以上藥劑都具內吸性,一般用藥後4個小時降雨,不影響防治效果。如果灌漿期遇連陰雨天氣,必須在第一次用藥後3~5天進行第二次用藥。

2、藥劑特性:戊唑醇具有內吸傳導性,也可兼治白粉病、銹病和葉枯病等,為後期“一噴三防”首推殺菌劑;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對赤黴病有保護作用,有內吸性,但傳導性差,對白粉病和銹病效果差;氰烯菌酯對赤黴病防效好,且可明顯降低赤黴病毒素,但對其它病害無效。所以用多菌靈或氰烯菌酯作為後期“一噴三防”用藥還要添加三唑酮等其它殺菌劑。

3、以上防治赤黴病的藥劑,可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單獨、混合或與殺蟲劑、磷酸二氫鉀、尿素、微肥等混合使用,儘量達到一次用藥兼治多種病蟲的目的,減少用藥量和用藥次數,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的同時節約防治成本,確保小麥豐產豐收。(宋玉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植物保護崗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