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34--近代中國最危險的一年

1,忽如其來的“白銀危機”

隨著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各大割據勢力蔣介石被一個個制服,國內各資本體系縱橫捭闔、跑馬圈地之時,國際環境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當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之後,

英、加、日、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開始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的大門,為自身的經濟找出路。

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為擺脫經濟危機,開始推行“新政”,增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增長。

同時,為了對抗通貨緊縮和物價下跌,通過《白銀收購法案》,授權美國財政部在國內外市場收購白銀,直到白銀價格達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財政部儲備的白銀價值達到了黃金儲備的1/3,以此作為國庫儲備。該政策試圖達到兩個戰略目的:第一,準備金增加自然擴大了貨幣供應的基礎,試圖以擴張貨幣供應來緩解通貨緊縮的惡化;第二,美國希望通過在市場購買白銀的行動,
推動白銀價格上漲,增加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迫使中國和其他銀本位國家的貨幣升值,以便向其傾銷過剩商品。

推高白銀價格,迫使中國貨幣升值,就能解決美國出口的問題嗎?美國的白銀價格上漲,勢必引發中國的金屬貨幣外流套利,

嚴重動搖中國的本位貨幣。結果是中國經濟的嚴重衰退,消費能力大降,進口必然減少。

既然羅斯福的《白銀收購法案》起到的作用,必然與他設想的效果截然相反,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究竟所為何來?事實上,美國的統治精英們考慮的完全是更高一層的戰略問題!這就是,美元如何取代英鎊而成為世界貨幣新的霸主!

當蔣介石完成了金融集權和貨幣統一,並且建立了銀本位制度時,

現任貨幣霸主英國和潛在貨幣霸主美國,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同時產生了強大的危機感。如果放任蔣介石鞏固了中國的金融高邊疆,那中國或許將成為另一個日本,經濟、政治和軍事都將漸次獲得獨立自主的實力。三大列強誰都不願看到一個真正強大而獨立的中國出現在亞洲大陸 !

如要顛覆中國的銀本位,首要打擊目標就是當時中國的貨幣基石——白銀!這一點,

與當年英國的鴉☆禁☆片戰略顛覆大清帝國的貨幣本位,並無二致。只不過,這回動手操刀的換成了美國,而且用的是更加隱蔽和更加“文明”的辦法。人為抬高世界白銀價格,將導致中國白銀大規模外流,沒有流通的白銀通貨,銀本位不攻自破!當蔣介石搞不成貨幣獨立,他就只能投靠三大列強之一。顛覆中國的銀本位和貨幣自主權後,中國的貨幣前途只有三條路:第一,與英鎊掛鉤,加入英鎊同盟,成為英鎊的貨幣附庸;第二,與日元捆綁,被日本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成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第三,與美元結盟,跳上美利堅的大船,成為美國在遠東最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美國不斷地收購白銀,到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到之前的2倍!銀行家們看到這種行情,早已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只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或紐約出售,就可以賺得可觀的利潤,他們豈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的上海存儲著中國大部分的白銀,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和貪官污吏,都把他們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裡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滙豐銀行單在1934年8月21日這一天交 英國郵船“拉浦倫號”從上海裝運出口的白銀就達1150萬元。在外國銀行的帶動下,上海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瘋狂的白銀外流風潮之中。

美國記者霍塞所著的《出賣上海灘》中關於白銀風潮的描寫,或許可以很好地展現當時上海的情形:霞飛路上,夜半時的舞廳裡,上海先生會向陪坐的舞女道一聲歉,走到電話間去給他的經紀人打個電話,問一問當天的白銀行情,關照他如果行情比昨天好一些,可以再賣出一些,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桌旁,叫西崽開一瓶香檳來慶祝一下子。不論在公事房中或在玩笑場中,他們的腦袋裡邊盤旋著的無非是銀子。他們已拋棄了原有的事業,拋棄了日常應該料理的函件,拋棄了一切的朋友,終日所想到的無非是銀子。

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而且他們能夠自由 行動,國民政府也干涉不了他們的決定,他們自然也就成了白銀出口的主力。白銀風潮期間,外國銀行的庫存白銀劇烈變化,白銀庫存降幅高達85%!在華外國銀行把前幾年“金貴銀賤”時大量積聚的白銀,運送到國際市場出售,而上海的存銀,從最高時的2.75億銀元,大幅下降到最低時的0.42億銀元。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外國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白銀外流同時造成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利息扶搖直上,當時在上海幾乎是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白銀外流、銀根奇缺、市場籌碼不足、物價慘跌,致使工商業破產倒閉。1934年底,房價一瀉千里,上海租界房價下降了90%!市場上人心浮動,銀行擠兌大面積出現,銀行和錢莊紛紛倒閉。當一個國家最發達的地區房價跌去九成,無疑就是這個國家經濟全面崩潰的象徵。更可怕的是,這個國家的政府連印錢刺激經濟的手段都被廢掉,能否起死回生,完全要看“友邦”的臉色。

為了阻止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這卻又刺激起更大的白銀走私風潮。1934年最後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銀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加上日本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更是故意走私白銀。1935年,走私額高達1.5億~2.3億銀元。白銀大量外流,給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金融生態的劇變,使整個社會人心慌亂。國民政府哀求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降低白銀收購價格,以減弱銀價上漲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但遭到美國拒絕。這時國民政府就只好表示願將中國尚有白銀按雙方商議的價格出售給美國,以滿足美國的購銀需要。最終中國被迫放棄銀本位,以擺脫經濟危機。蔣介石的貨幣獨立之夢,被羅斯福狠狠地敲醒了。

2,三大列強的貨幣暗戰

此時,美、英、日早已為奪取中國貨幣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無論與哪種貨幣掛鉤,中國都勢必會喪失貨幣主權!中國的貨幣本位將變成外幣匯兌本位,以外國貨幣為準備金,或以某一固定的匯率為基準,來發行中國貨幣。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國就必須大量儲備外國貨幣,以便在匯率波動時干預市場。如此一來,外匯發幣國等於創造了一塊海外儲備“鑄幣稅”的自留地,海外外匯儲備量越大,發幣國的“鑄幣稅”收入就越驚人!不僅如此,發幣國還能通過本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所有海外儲備國的信用擴張和收縮。還是那句名言:“如果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正在擴張在華北的勢力。在“天羽聲明”中,日本提出對東亞和中國有“特殊的責任”,其他各國不經日本同意不得插手中國事務,中國儼然已成為日本的盤中大餐。英國在中國擁有最多的投資和最大的商業利益,面對從前“江湖小弟”的日本的咄咄逼人,大英帝國豈能咽得下這口氣?只不過歐洲的納粹德國對大英帝國的壓力越來越大,有心收拾日本,可明顯實力不逮。

唯一有實力、有動機、有手段收拾日本的就是美國,而日本最擔心、最懼怕和最無奈的也是美國。美國控制著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命脈,只要手緊一緊,日本就立刻呼吸困難。美國引而不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希望借德國之手,除掉霸權路上最大的障°英國和蘇聯,同時還不想做惡人,等英德蘇三強幾敗俱傷時,再出手一把定乾坤。另一方面,則希望日本深陷中國的泥潭,大大消耗日本的實力,最終再予以致命的一擊。到那時,環顧世界的主要列強,英法德日蘇強國均已遭受重創,還有誰能與美國叫板?

華爾街

被經濟衰退壓得透不過氣的國民政府,只得向美國表示,願以白銀出售美國,放棄銀本位,但美國人表面上的態度相當冷淡,他們是在等待殺價的更好時機。國民政府又去央求滙豐、渣打銀行的對華 貸款,宋子文主持籌借外債,向滙豐銀行提出貸款2000萬英磅,在力主對華 採取“積極”外交 政策的英國財政界的督促下,英國表示同意“有條件”貸款給中國。在這一輪的較量中,美國比英國更老辣。

英國政府令英國駐華使館代理商務參贊喬治,向孔祥熙、宋子文轉達英國的條件:可以貸款,但中國未來的法幣,必須脫離銀本位,並與英鎊匯率掛鉤。同時英國建議日、美、法等國共同召開國際金融會議,討論對中國政府進行“集體援助”。最後,日美都不配合,英國只有自己上陣了。羅斯以高級顧問的身份于1935年9月到達中國,表示來華一個“重要職責”便是調查在中國管理通貨是否可行。但其實早在羅斯來華之前,中國幣制改革的方案就在孔祥熙、宋子文和三位美國財政顧問的秘密參與下,早已準備就緒了。羅斯並非1935年幣制改革的設計者,而作為英國代表,他的到達最終促成了與美國的既定利益相妥協的方案。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公佈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 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即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限令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的白銀、銀元交 由中央銀行收兌。孔祥熙和李茲·羅斯經過多次“秘密籌畫”,最終確定法幣對英鎊匯率,法幣1元兌換英鎊1先令2便士半,這樣法幣就同英鎊通過匯率聯繫起來。中國的法幣從這一天起變成了外國貨幣的附庸。

蔣介石與英國達成的“貨幣共識”中,滙豐銀行是個關鍵因素。當中國發生白銀風潮時,只有滙豐銀行有實力來維持上海的市面,它在中國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和龐大的資金力量,令《滙豐史》的作者都感歎道:“滙豐銀行能使一個大國的貨幣,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穩定,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幣制改革後,遵照英皇的敕令,滙豐銀行帶頭把庫存的數千萬銀元移交 給國民政府的中央銀行,換取中國的紙幣法幣,渣打等銀行也馬上無條件答應交 出白銀,同時對幣制改革表示擁護。英國駐中國公使對英國僑民發了一個通告說:“凡住在中國之境內英籍法人或個人,如以現銀償還全部或一部之債務者,應以違法論。”白銀國有化使國民政府取得白銀約三億元,南京政府再把大量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換成英鎊存在英國作為準備金,以維持法幣的穩定。

3,中日決戰的導火索


到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之前,國民政府外匯準備金中,美金為0.739億美元,英鎊達0.92億美元,日元僅有一個零頭。這就進一步加強了英美兩國對國民政府的財政控制,而法幣成為了英鎊和美元的共同的附庸,並堅決地把日元“排斥”在外了。也就是說在“七七事變”之前中國政府已經徹底表明了經濟上跟英美捆綁並與日本決裂的態度。

蔣介石為了平息日本方面的憤怒,也要拿出個“交代”。財政部發表幣制改革的同一天,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同意袁良“主動”辭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同時廢除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這兩件事,都是日本華北駐屯軍向華北的中方官員提出的要求。蔣介石採取了低姿態,滿足了日方的要求,希望能夠緩和日本方面的壓力。但日本卻不買帳,關東軍和日本華北駐屯軍的意見認為,實施幣制改革會使華北經濟枯竭,英國將會在經濟上控制整個中國。這促使土肥原少將提出了有關方針:“讓華北在經濟上與南京政權一刀兩斷。”

同時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磯谷廉價發表聲明,斷然拒絕將華北地區的現銀南運,反對幣制改革。日本外務省發話,指責此項幣制改革的矛頭直指日本。日本在北平指使浪人和流氓 ,在市場上用外幣購貨,若店鋪用法幣找零錢,則聲稱不能兌現而強行拒絕。如此往復,致使各家商號不敢再接受法幣。一時間,華北地區人心惶惶。到抗戰爆發,日本乾脆開始自己動手,“DIY”法幣假鈔 了,把假法幣倒過來換成外匯,再採購物資。

日本印製假幣 ,是由日軍參謀部的山本憲藏負責。此人年輕的時候就夢想著製造假幣 ,終於在國民政府的法幣上圓了少年時代的“假幣 夢”。起初山本選中了5元法幣,印刷了幾十萬元,然而當這批假幣 運到中國時,卻傳來一個“噩耗”,這種5元面值的法幣在中國已經作廢了,山本的第一次行動,慘遭失敗,估計是他當時太激動了,事先也沒打聽清楚。

後來,他終於偽造成功了中國農民銀行的低面值假幣 ,並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的物資。“二戰”中,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截獲了一艘美國商船,查獲了美國造幣公司為中國交 通銀行印刷的10億元法幣半成品,上面只缺號碼和符號。日本購得這批半成品後,終於掌握了法幣印刷的全部秘密,日本前後共製造假法幣40億元之多。蔣介石試圖通過爭取英美來制衡日本,並專門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去研究中國的幣制改革,將中國幣制改革問題納入“國防設計”之中。這說明蔣介石在考慮法幣改革方案的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向英美靠攏、防範日本的意圖。

正是在對華 貨幣控制權爭奪中,連續失利的日本人“氣急敗壞”,進而加速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可以說,法幣改革成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導火索!

與英鎊掛鉤,加入英鎊同盟,成為英鎊的貨幣附庸;第二,與日元捆綁,被日本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成為日本的經濟殖民地;第三,與美元結盟,跳上美利堅的大船,成為美國在遠東最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美國不斷地收購白銀,到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到之前的2倍!銀行家們看到這種行情,早已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只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或紐約出售,就可以賺得可觀的利潤,他們豈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的上海存儲著中國大部分的白銀,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和貪官污吏,都把他們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裡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滙豐銀行單在1934年8月21日這一天交 英國郵船“拉浦倫號”從上海裝運出口的白銀就達1150萬元。在外國銀行的帶動下,上海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瘋狂的白銀外流風潮之中。

美國記者霍塞所著的《出賣上海灘》中關於白銀風潮的描寫,或許可以很好地展現當時上海的情形:霞飛路上,夜半時的舞廳裡,上海先生會向陪坐的舞女道一聲歉,走到電話間去給他的經紀人打個電話,問一問當天的白銀行情,關照他如果行情比昨天好一些,可以再賣出一些,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桌旁,叫西崽開一瓶香檳來慶祝一下子。不論在公事房中或在玩笑場中,他們的腦袋裡邊盤旋著的無非是銀子。他們已拋棄了原有的事業,拋棄了日常應該料理的函件,拋棄了一切的朋友,終日所想到的無非是銀子。

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而且他們能夠自由 行動,國民政府也干涉不了他們的決定,他們自然也就成了白銀出口的主力。白銀風潮期間,外國銀行的庫存白銀劇烈變化,白銀庫存降幅高達85%!在華外國銀行把前幾年“金貴銀賤”時大量積聚的白銀,運送到國際市場出售,而上海的存銀,從最高時的2.75億銀元,大幅下降到最低時的0.42億銀元。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外國貨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白銀外流同時造成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利息扶搖直上,當時在上海幾乎是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白銀外流、銀根奇缺、市場籌碼不足、物價慘跌,致使工商業破產倒閉。1934年底,房價一瀉千里,上海租界房價下降了90%!市場上人心浮動,銀行擠兌大面積出現,銀行和錢莊紛紛倒閉。當一個國家最發達的地區房價跌去九成,無疑就是這個國家經濟全面崩潰的象徵。更可怕的是,這個國家的政府連印錢刺激經濟的手段都被廢掉,能否起死回生,完全要看“友邦”的臉色。

為了阻止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這卻又刺激起更大的白銀走私風潮。1934年最後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銀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加上日本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更是故意走私白銀。1935年,走私額高達1.5億~2.3億銀元。白銀大量外流,給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金融生態的劇變,使整個社會人心慌亂。國民政府哀求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降低白銀收購價格,以減弱銀價上漲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但遭到美國拒絕。這時國民政府就只好表示願將中國尚有白銀按雙方商議的價格出售給美國,以滿足美國的購銀需要。最終中國被迫放棄銀本位,以擺脫經濟危機。蔣介石的貨幣獨立之夢,被羅斯福狠狠地敲醒了。

2,三大列強的貨幣暗戰

此時,美、英、日早已為奪取中國貨幣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無論與哪種貨幣掛鉤,中國都勢必會喪失貨幣主權!中國的貨幣本位將變成外幣匯兌本位,以外國貨幣為準備金,或以某一固定的匯率為基準,來發行中國貨幣。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國就必須大量儲備外國貨幣,以便在匯率波動時干預市場。如此一來,外匯發幣國等於創造了一塊海外儲備“鑄幣稅”的自留地,海外外匯儲備量越大,發幣國的“鑄幣稅”收入就越驚人!不僅如此,發幣國還能通過本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所有海外儲備國的信用擴張和收縮。還是那句名言:“如果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正在擴張在華北的勢力。在“天羽聲明”中,日本提出對東亞和中國有“特殊的責任”,其他各國不經日本同意不得插手中國事務,中國儼然已成為日本的盤中大餐。英國在中國擁有最多的投資和最大的商業利益,面對從前“江湖小弟”的日本的咄咄逼人,大英帝國豈能咽得下這口氣?只不過歐洲的納粹德國對大英帝國的壓力越來越大,有心收拾日本,可明顯實力不逮。

唯一有實力、有動機、有手段收拾日本的就是美國,而日本最擔心、最懼怕和最無奈的也是美國。美國控制著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命脈,只要手緊一緊,日本就立刻呼吸困難。美國引而不發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坐山觀虎鬥。一方面希望借德國之手,除掉霸權路上最大的障°英國和蘇聯,同時還不想做惡人,等英德蘇三強幾敗俱傷時,再出手一把定乾坤。另一方面,則希望日本深陷中國的泥潭,大大消耗日本的實力,最終再予以致命的一擊。到那時,環顧世界的主要列強,英法德日蘇強國均已遭受重創,還有誰能與美國叫板?

華爾街

被經濟衰退壓得透不過氣的國民政府,只得向美國表示,願以白銀出售美國,放棄銀本位,但美國人表面上的態度相當冷淡,他們是在等待殺價的更好時機。國民政府又去央求滙豐、渣打銀行的對華 貸款,宋子文主持籌借外債,向滙豐銀行提出貸款2000萬英磅,在力主對華 採取“積極”外交 政策的英國財政界的督促下,英國表示同意“有條件”貸款給中國。在這一輪的較量中,美國比英國更老辣。

英國政府令英國駐華使館代理商務參贊喬治,向孔祥熙、宋子文轉達英國的條件:可以貸款,但中國未來的法幣,必須脫離銀本位,並與英鎊匯率掛鉤。同時英國建議日、美、法等國共同召開國際金融會議,討論對中國政府進行“集體援助”。最後,日美都不配合,英國只有自己上陣了。羅斯以高級顧問的身份于1935年9月到達中國,表示來華一個“重要職責”便是調查在中國管理通貨是否可行。但其實早在羅斯來華之前,中國幣制改革的方案就在孔祥熙、宋子文和三位美國財政顧問的秘密參與下,早已準備就緒了。羅斯並非1935年幣制改革的設計者,而作為英國代表,他的到達最終促成了與美國的既定利益相妥協的方案。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公佈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 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即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限令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的白銀、銀元交 由中央銀行收兌。孔祥熙和李茲·羅斯經過多次“秘密籌畫”,最終確定法幣對英鎊匯率,法幣1元兌換英鎊1先令2便士半,這樣法幣就同英鎊通過匯率聯繫起來。中國的法幣從這一天起變成了外國貨幣的附庸。

蔣介石與英國達成的“貨幣共識”中,滙豐銀行是個關鍵因素。當中國發生白銀風潮時,只有滙豐銀行有實力來維持上海的市面,它在中國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和龐大的資金力量,令《滙豐史》的作者都感歎道:“滙豐銀行能使一個大國的貨幣,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穩定,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幣制改革後,遵照英皇的敕令,滙豐銀行帶頭把庫存的數千萬銀元移交 給國民政府的中央銀行,換取中國的紙幣法幣,渣打等銀行也馬上無條件答應交 出白銀,同時對幣制改革表示擁護。英國駐中國公使對英國僑民發了一個通告說:“凡住在中國之境內英籍法人或個人,如以現銀償還全部或一部之債務者,應以違法論。”白銀國有化使國民政府取得白銀約三億元,南京政府再把大量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換成英鎊存在英國作為準備金,以維持法幣的穩定。

3,中日決戰的導火索


到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之前,國民政府外匯準備金中,美金為0.739億美元,英鎊達0.92億美元,日元僅有一個零頭。這就進一步加強了英美兩國對國民政府的財政控制,而法幣成為了英鎊和美元的共同的附庸,並堅決地把日元“排斥”在外了。也就是說在“七七事變”之前中國政府已經徹底表明了經濟上跟英美捆綁並與日本決裂的態度。

蔣介石為了平息日本方面的憤怒,也要拿出個“交代”。財政部發表幣制改革的同一天,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同意袁良“主動”辭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同時廢除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這兩件事,都是日本華北駐屯軍向華北的中方官員提出的要求。蔣介石採取了低姿態,滿足了日方的要求,希望能夠緩和日本方面的壓力。但日本卻不買帳,關東軍和日本華北駐屯軍的意見認為,實施幣制改革會使華北經濟枯竭,英國將會在經濟上控制整個中國。這促使土肥原少將提出了有關方針:“讓華北在經濟上與南京政權一刀兩斷。”

同時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磯谷廉價發表聲明,斷然拒絕將華北地區的現銀南運,反對幣制改革。日本外務省發話,指責此項幣制改革的矛頭直指日本。日本在北平指使浪人和流氓 ,在市場上用外幣購貨,若店鋪用法幣找零錢,則聲稱不能兌現而強行拒絕。如此往復,致使各家商號不敢再接受法幣。一時間,華北地區人心惶惶。到抗戰爆發,日本乾脆開始自己動手,“DIY”法幣假鈔 了,把假法幣倒過來換成外匯,再採購物資。

日本印製假幣 ,是由日軍參謀部的山本憲藏負責。此人年輕的時候就夢想著製造假幣 ,終於在國民政府的法幣上圓了少年時代的“假幣 夢”。起初山本選中了5元法幣,印刷了幾十萬元,然而當這批假幣 運到中國時,卻傳來一個“噩耗”,這種5元面值的法幣在中國已經作廢了,山本的第一次行動,慘遭失敗,估計是他當時太激動了,事先也沒打聽清楚。

後來,他終於偽造成功了中國農民銀行的低面值假幣 ,並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的物資。“二戰”中,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截獲了一艘美國商船,查獲了美國造幣公司為中國交 通銀行印刷的10億元法幣半成品,上面只缺號碼和符號。日本購得這批半成品後,終於掌握了法幣印刷的全部秘密,日本前後共製造假法幣40億元之多。蔣介石試圖通過爭取英美來制衡日本,並專門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去研究中國的幣制改革,將中國幣制改革問題納入“國防設計”之中。這說明蔣介石在考慮法幣改革方案的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向英美靠攏、防範日本的意圖。

正是在對華 貨幣控制權爭奪中,連續失利的日本人“氣急敗壞”,進而加速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可以說,法幣改革成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