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真實的抗戰肉搏戰:國軍用手榴彈同日軍同歸於盡

在電視劇《抗日奇俠》中,“手撕鬼子”情節引起觀眾熱議。實則在抗戰期間,確有“手撕鬼子”的真實戰例,而且是單手撕鬼子。

電視劇上赤手空拳如撕紙般撕開人體,不符合物理常識。

“手撕鬼子”需要兵器配合。而唯一能在面對面交手的白刃近戰中,俐索發揮一瞬間撕開人體威力的武器,只有手榴彈,尤其是當時中國制式的鞏造木柄手榴彈。1943年11月30日,第57師第170團第1營營長張庭林中校,在常德巷戰中,以鞏造手榴彈“手撕鬼子”,載于史冊。

1943年深秋,日軍發動常德會戰,十余萬大軍兵分三路分進合擊,向常德發動向心攻勢。第六戰區誘敵深入,以常德城為餌吸引日軍,

常德守軍能否韌強固守是會戰成敗關鍵。在半年之前,第六戰區以上高會戰中死守上高城的第74軍第57師進駐常德,以寸土必爭打巷戰的死守決心積極構建城防工事。據攻城日軍描述,城內各交叉路口等要衝均築有水泥碉堡,街巷角落均被充份利用,遍築明碉暗堡,並打通民房部署側射斜射火網。

第57師喊出“南八精神”,仿效張巡死守睢陽壯懷。南八精神並不是空洞口號,

巷戰是最血腥的面對面搏殺,死守碉堡據點沒有機動空間,一步不准後退。日軍攻擊時,各明暗碉堡據點的火網固然能以猛烈步機槍集火打退來犯日軍一兩次,但日軍摸清碉堡位置,就會以大隊炮摧毀碉堡。要完成死守任務,不但要固守堅固安全的碉堡,更要經常躍出碉堡,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猛烈逆襲,以白刃近戰斬殺來敵,讓日軍暈頭轉向,無法部署步兵炮,才能爭取存活固守的時間。
而在狹小街巷中的逆襲,就是最血腥的白刃戰。因此第57師緊抓狙擊、刺槍與手榴彈投擲等近戰三大基本戰技,戰士更需有“死則死矣”的南八豪情。巷戰的決勝點不在戰術,而在誓死肉搏的犧牲精神。

以南八精神奮戰到底的常德城保衛戰,

打成了煉獄之戰。最猛烈的步機槍火網大量殺傷突入城區的日軍,打退來敵之後,連排長立即率領預備隊躍出據點,白刃逆襲,猛烈投擲手榴彈之後的剌刀衝殺,殺出最血腥的屍山血海。日軍屍體擁塞巷道,妨礙攻勢,只好乘夜間搶拖屍體,清出衝鋒路,又將平射炮直接推上火線射擊碉堡,施放毒氣,戰機以抬頭能看清飛行員的超低空精確投擲燃燒彈,常德城成為火海毒霧之人間煉獄。
打了一個星期,防禦工事已經毀滅殆盡,殘部退入核心陣地。第57師副師長以下各級指揮官,親自在火線投手榴彈,領導白刃衝鋒,連排長傷亡殆盡,十員步炮兵營長戰死八員。在八員犧牲的營長中,以手撕鬼子的張庭林營長最為慘烈。

張庭林的第170團第1營擔任常德城東南角守備,日軍第116師團步120聯隊強攻多日,於11月30日突破陣地,第1營傷亡殆盡,只剩殘兵20餘人。是日深夜,張營長率領最後殘兵白刃逆襲,在激烈肉搏戰中,左臂被日本戰刀斬斷,痛極倒地。

斬斷一臂所造成的大失血,將使張營長在數分鐘之內休克。一般人此時必已放棄鬥志,一生經歷快速在眼前閃過。然而,張營長卻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在大失血中集中注意力,“以手榴彈系於腰際,偽死俟敵近身,發火與敵同歸於盡。”

鞏造木柄手榴彈的投擲動作是很繁複的,而且需要雙手協力。右手握緊木柄,左手拉去木柄底部護蓋上的膠布條,卸下護蓋,將連接拉火線的銅環拉出來套在右手小指上頭,而後再以右手投擲。

失去了左手,張營長就不能投擲手榴彈。他想必以單臂之力,把挎在胸前的手榴彈背帶取下來,用力一甩繞在自己的腰上,然後用右手卸去護蓋,將銅環套在指頭上。在日兵走近時,他套著銅環的右手掌用力一拉,完成了軍人的光榮使命。他之所以將手榴彈費事地藏在腰上,想必是為了避免貼近的日本兵發現他身上有手榴彈。如果手榴彈留在胸前,套在銅環裡的手指被日兵發現,就失去了殉國之前朵拉幾個的機會。於是張營長在大失血時,以最後的意志,完成這一系列複雜的動作。

在張營長的最後意志裡,沒有兒女情長,沒有徘徊眷戀。他一心一意,要在血灑沙場之前,朵拉他幾個撈本。他單手引爆的手榴彈,威力足以撕爛一大片鬼子,這歷史上真實的“手撕鬼子”。

留下張庭林營長“手撕鬼子”戰況的王耀武報告,見臺北國史館《蔣檔》,第002-090200-00083-003號。

然而,張營長“手撕鬼子”的場景,與電視劇大不相同。電視劇將人撕開,動作乾淨俐落,一滴血也沒濺出來。但是以鞏造手榴彈撕鬼子,卻是極度慘酷的血腥畫面。

鞏造手榴彈仿造德國M23式木柄手榴彈,是殺敵效果卻大不相同。跨越兩次大戰的“Stielhandgranate”德造木柄手榴彈以強震憾爆炸力殺敵,薄鋼彈殼內裝填170公克TNT炸藥,高炸力的TNT在爆炸時使薄鋼外殼炸碎為最小破片,發揮最大爆力。然而,中國士兵受體格之限,投擲力較為遜色,直接採用M23容易傷害投擲的士兵。一般手榴彈的殺傷半徑是20米,德軍投擲低標27米,高標37米,不致於傷害自己。但中國士兵卻很難突破20米。因此仿造M23的鞏造手榴彈將裝藥量由170公克大減為120公克,而且混入一半河南豫硝(硝酸鉀),實際TNT份量只有60公克,殺傷半徑大幅縮小,而且炸力大減,無法將強韌的薄鋼彈殼炸碎釋放衝擊波,因此彈殼材料也得隨之改回一戰之前“榴霰彈”的回頭路,使用堅硬易碎的生鐵翻沙鑄造彈殼。小威力炸藥能使生鐵彈殼破碎成高速大破片,以破片殺敵。中央軍校的戰鬥教育裁判標準,位於手榴彈落點3米內之兵員以戰死計,3~5米以負傷計。換言之,輕量化的鞏造手榴彈殺傷半徑只有5米。

然而,這5米的殺傷半徑,卻是最血腥的。德造原廠手榴彈造成的創口小如步槍彈,但強震波足以粉碎五臟,口鼻流血。但鞏造手榴彈卻是以大塊破片高速撕裂人體取勝,造成的創口比大口徑霰彈槍還要血腥恐怖。鋒利破片所及,肢體切裂殘破,大片血肉內臟飛濺。美國電影常有壯士捨身撲上手榴彈,肉身為戰友擋彈犧牲的壯烈場面,手榴彈爆炸時,捨身取義的壯士只是被炸得略略飛起,屍身仍然完全。這並不是電影偷懶,而是以震憾力取勝的德造木柄手榴彈,優勢在以震波震碎人體內部,而不是以彈片外部切爛人體。然而,若是鞏造手榴彈,高速橫飛的大破片將會把捨身撲彈的壯士一瞬間劈斬破碎,掩體裡的戰友們人人都會被濺滿一身血肉骨渣。

當張庭林營長單手引爆腰間手榴彈時,在他身邊俯身查看的日軍,3米之內將會被瞬間炸碎,3~5米的寇兵雖得全軀,但也會被大破片斬出一身窟窿。而張營長本人更是屍骨無存。三名士兵親自見證了營長犧牲,在報告時,他們的軍服上也許還黏著張營長的碎肉與骨片。真正的“手撕鬼子”是非常血腥的畫面。

然而,如此血腥的手榴彈殺敵法,卻是將士們在近戰中最常使用的致勝戰技。只是碧血橫飛的慘酷戰史,今日多已為國人遺忘。常德會戰共有四位團長參戰,其中第171團團長杜鼎留下回憶錄。杜團長本人曾在戰況最危險時,親上大西門火線連投20餘枚手榴彈。在他樸實的回憶中,手榴彈是守軍最常使用的近戰武器:第9連連長宋維鈞,在沅清街“以手榴彈急投爆炸,快速火攻,白刃衝殺”,堵住城東南突破口;第3營營長張照普頭部負傷,“仍裹傷投擲手榴彈向敵爆炸”;在小西門的惡戰之中,第1連連長鄧學志“親率預備隊向敵猛攻,用集中手榴彈向敵投擲,及白刃衝殺。鄧連長左肩負傷不退,仍奮勇撐戰。”在大西門,第3營少校副營長雷拯民“身先士卒,督陣衝殺,苦戰死撐,並親擲手榴彈炸擊敵人…將敵擊潰…壯烈為國殉職”……

率部固守北門外賈家巷陣地的第3連排長殷惠仁的慷慨殉國,更是杜鼎團長永生不忘的慘景。在陣地全毀,守兵傷亡殆盡的最後一刻,殷惠仁排長。“猶率餘兵八名繼續苦戰。雖腿部重傷,仍繼續指揮。待敵迫近,該排長乃以最後一枚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最血腥的鞏造手榴彈,既用於殺敵,也用於自殺。

1944年1月5日,王耀武向蔣介石打報告,為常德會戰犧牲的兩位中校與三位少校呈請特恤,這份由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代呈的報告,留下了張庭林營長“手撕鬼子”的忠烈戰況。

張營長手撕鬼子的慷慨壯舉,並不是特例,而是抗日老軍人經常訴說的共同回憶。

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丘志賢先生攝影。

是日深夜,張營長率領最後殘兵白刃逆襲,在激烈肉搏戰中,左臂被日本戰刀斬斷,痛極倒地。

斬斷一臂所造成的大失血,將使張營長在數分鐘之內休克。一般人此時必已放棄鬥志,一生經歷快速在眼前閃過。然而,張營長卻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在大失血中集中注意力,“以手榴彈系於腰際,偽死俟敵近身,發火與敵同歸於盡。”

鞏造木柄手榴彈的投擲動作是很繁複的,而且需要雙手協力。右手握緊木柄,左手拉去木柄底部護蓋上的膠布條,卸下護蓋,將連接拉火線的銅環拉出來套在右手小指上頭,而後再以右手投擲。

失去了左手,張營長就不能投擲手榴彈。他想必以單臂之力,把挎在胸前的手榴彈背帶取下來,用力一甩繞在自己的腰上,然後用右手卸去護蓋,將銅環套在指頭上。在日兵走近時,他套著銅環的右手掌用力一拉,完成了軍人的光榮使命。他之所以將手榴彈費事地藏在腰上,想必是為了避免貼近的日本兵發現他身上有手榴彈。如果手榴彈留在胸前,套在銅環裡的手指被日兵發現,就失去了殉國之前朵拉幾個的機會。於是張營長在大失血時,以最後的意志,完成這一系列複雜的動作。

在張營長的最後意志裡,沒有兒女情長,沒有徘徊眷戀。他一心一意,要在血灑沙場之前,朵拉他幾個撈本。他單手引爆的手榴彈,威力足以撕爛一大片鬼子,這歷史上真實的“手撕鬼子”。

留下張庭林營長“手撕鬼子”戰況的王耀武報告,見臺北國史館《蔣檔》,第002-090200-00083-003號。

然而,張營長“手撕鬼子”的場景,與電視劇大不相同。電視劇將人撕開,動作乾淨俐落,一滴血也沒濺出來。但是以鞏造手榴彈撕鬼子,卻是極度慘酷的血腥畫面。

鞏造手榴彈仿造德國M23式木柄手榴彈,是殺敵效果卻大不相同。跨越兩次大戰的“Stielhandgranate”德造木柄手榴彈以強震憾爆炸力殺敵,薄鋼彈殼內裝填170公克TNT炸藥,高炸力的TNT在爆炸時使薄鋼外殼炸碎為最小破片,發揮最大爆力。然而,中國士兵受體格之限,投擲力較為遜色,直接採用M23容易傷害投擲的士兵。一般手榴彈的殺傷半徑是20米,德軍投擲低標27米,高標37米,不致於傷害自己。但中國士兵卻很難突破20米。因此仿造M23的鞏造手榴彈將裝藥量由170公克大減為120公克,而且混入一半河南豫硝(硝酸鉀),實際TNT份量只有60公克,殺傷半徑大幅縮小,而且炸力大減,無法將強韌的薄鋼彈殼炸碎釋放衝擊波,因此彈殼材料也得隨之改回一戰之前“榴霰彈”的回頭路,使用堅硬易碎的生鐵翻沙鑄造彈殼。小威力炸藥能使生鐵彈殼破碎成高速大破片,以破片殺敵。中央軍校的戰鬥教育裁判標準,位於手榴彈落點3米內之兵員以戰死計,3~5米以負傷計。換言之,輕量化的鞏造手榴彈殺傷半徑只有5米。

然而,這5米的殺傷半徑,卻是最血腥的。德造原廠手榴彈造成的創口小如步槍彈,但強震波足以粉碎五臟,口鼻流血。但鞏造手榴彈卻是以大塊破片高速撕裂人體取勝,造成的創口比大口徑霰彈槍還要血腥恐怖。鋒利破片所及,肢體切裂殘破,大片血肉內臟飛濺。美國電影常有壯士捨身撲上手榴彈,肉身為戰友擋彈犧牲的壯烈場面,手榴彈爆炸時,捨身取義的壯士只是被炸得略略飛起,屍身仍然完全。這並不是電影偷懶,而是以震憾力取勝的德造木柄手榴彈,優勢在以震波震碎人體內部,而不是以彈片外部切爛人體。然而,若是鞏造手榴彈,高速橫飛的大破片將會把捨身撲彈的壯士一瞬間劈斬破碎,掩體裡的戰友們人人都會被濺滿一身血肉骨渣。

當張庭林營長單手引爆腰間手榴彈時,在他身邊俯身查看的日軍,3米之內將會被瞬間炸碎,3~5米的寇兵雖得全軀,但也會被大破片斬出一身窟窿。而張營長本人更是屍骨無存。三名士兵親自見證了營長犧牲,在報告時,他們的軍服上也許還黏著張營長的碎肉與骨片。真正的“手撕鬼子”是非常血腥的畫面。

然而,如此血腥的手榴彈殺敵法,卻是將士們在近戰中最常使用的致勝戰技。只是碧血橫飛的慘酷戰史,今日多已為國人遺忘。常德會戰共有四位團長參戰,其中第171團團長杜鼎留下回憶錄。杜團長本人曾在戰況最危險時,親上大西門火線連投20餘枚手榴彈。在他樸實的回憶中,手榴彈是守軍最常使用的近戰武器:第9連連長宋維鈞,在沅清街“以手榴彈急投爆炸,快速火攻,白刃衝殺”,堵住城東南突破口;第3營營長張照普頭部負傷,“仍裹傷投擲手榴彈向敵爆炸”;在小西門的惡戰之中,第1連連長鄧學志“親率預備隊向敵猛攻,用集中手榴彈向敵投擲,及白刃衝殺。鄧連長左肩負傷不退,仍奮勇撐戰。”在大西門,第3營少校副營長雷拯民“身先士卒,督陣衝殺,苦戰死撐,並親擲手榴彈炸擊敵人…將敵擊潰…壯烈為國殉職”……

率部固守北門外賈家巷陣地的第3連排長殷惠仁的慷慨殉國,更是杜鼎團長永生不忘的慘景。在陣地全毀,守兵傷亡殆盡的最後一刻,殷惠仁排長。“猶率餘兵八名繼續苦戰。雖腿部重傷,仍繼續指揮。待敵迫近,該排長乃以最後一枚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最血腥的鞏造手榴彈,既用於殺敵,也用於自殺。

1944年1月5日,王耀武向蔣介石打報告,為常德會戰犧牲的兩位中校與三位少校呈請特恤,這份由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代呈的報告,留下了張庭林營長“手撕鬼子”的忠烈戰況。

張營長手撕鬼子的慷慨壯舉,並不是特例,而是抗日老軍人經常訴說的共同回憶。

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丘志賢先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