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袁厚之:懷一顆匠心 做一生匠人

齊魯網5月1日訊 與鋼鐵打交道40年,54歲才開始自主創業,向行業難題發起攻關的鋼鐵老人袁厚之, 用矢志不渝的創新精神向理想致敬。

在剛剛舉行的山東省第二屆專利獎評選中,72歲的袁厚之獲得一等獎。他發明的軋輥製備方法解決了我國在鋼管生產中最核心的技術難題。“說明我們這個技術不僅可以佔領國內市場,而且可以佔領國外的市場,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才研製成功。”山東省四方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厚之說。

生產鋼管,首先要把鋼板卷成管狀,這個部件就是軋輥,它決定著鋼管的規格和品質。因為軋輥的制約,我國的鋼管生產線全部依賴進口,很多企業模仿國外的鍛造技術生產軋輥,都沒有成功。袁厚之決定嘗試“以鑄代鍛”的技術路線。“用市場換技術,

換不來真正的高端的技術。我們就想把這個技術搞成行業領先,世界領先水準,要創建我們自己國家的民族品牌,不是模仿,不是跟在人家後面爬行。“

而鑄造需要用高鉻合金材料,但這種材料很容易造成鑄件內部不均勻,解決這個難題,在全世界都是技術空白。

當時已經54歲的袁厚之決定離開原來所在的事業單位,組織團隊開始攻關。“我們作為材料研究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使用到後期,這個部位就出現了大窟窿,就因為工作面是曲線,在工作過程當中斷面小的部分先凝固,後凝固的地方就是缺陷。”

解決這個致命缺陷,就要人為控制金屬液體的凝固順序、凝固方向和凝固速度。袁厚之和他的團隊決定從基礎研究入手,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可以精確控制各種參數,這也是軋輥鑄造最核心的工藝,它打破了以往不能使用高鉻材料的局限。

山東省四方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李金燕說:“帽口端、非帽口端,還有工作曲線檢驗可以看得出,產品的內部結構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產品的硬度是一樣的,使用性能也是一樣的。”

由於鑄造相比鍛壓更加節約能源和材料,袁厚之的技術不僅替代了進口,還打入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成為德國西馬克公司的供應商,而西馬克是全球最領先的冶金裝備製造商。

袁厚之認為:“創新型國家每一個行業都應該不安於現狀,接著我們的接力棒,繼續往前趕,做我們行業的領跑者,在行業上在歷史上留下我們中國人的一筆。”

接著我們的接力棒,繼續往前趕,做我們行業的領跑者,在行業上在歷史上留下我們中國人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