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英國女攝影師拍攝的垃圾照片極像唯美宇宙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大海在英國攝影師曼迪·巴克(Mandy Barker)眼裡,卻早已經不那麼美好。

“我童年時期就非常喜歡海,我喜歡在海邊收集一切大自然的禮物。但多年過去,現在再去海邊,我可以撿到的,

不再是大自然的東西,而是一些人造的廢棄物,除了最常見的塑膠,甚至還會見到雙門冰箱、電腦、電視……”

香港湯:1826

在今天,曼迪·巴克也成為了一個專注於在海邊撿垃圾的人,她撿來的寶貝包括了小時候的浮木、貝殼,一直到現在的塑膠袋、足球、打火機、洋娃娃、玩具、家用電器……

“這些傢伙是怎麼漂到海邊的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想這也是個值得被更多人關注的環境議題。於是,我開始嘗試用攝影,將這個議題在大眾間傳播開來。”曼迪如是說。

她從這些寶貝中挑選出來最佳的攝影物件,然後對它們進行天馬行空地擺拍。

香港湯:1826

第一眼看到她的攝影作品,觀眾很可能會把它們當作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浩瀚宇宙景象來欣賞。在宇宙的漩渦中,那些我們最常見的生活用品,代替了發光的隕石,斑斕色彩點綴了單調的黑暗,但當我們細緻地觀察照片時才發現:原來如宇宙一般浩瀚的,竟是我們製造的垃圾!

曼迪在讀攝影專業的研究生課程時,首次想到要將塑膠垃圾作為拍攝物件,

在那個專案裡討論的是海洋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降解這些垃圾,於是她用答案命名了這個項目——《INDEFINITE(模糊不明)》。

就這樣,曼迪走上了宣傳環保的道路,在她美麗又充滿想像的畫面裡,這些顆“星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其背後的“醜陋”。

香港湯:1826

曼迪說:“我相信攝影與藝術可以改變人們的想法。當文字或資料過於複雜,難以讓人理解時,攝影呈現的視覺資訊,便顯得一目了然。攝影是一種強有力的交流方式,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而存在。”

在曼迪的作品中,有一個系列叫《香港湯:1826》。

“1826,指的是香港每天進入堆填區的那 1826 噸塑膠廢料。”曼迪解釋道。

香港湯:1826

讓我們走進海洋的另一面,看看曼迪·巴克的更多作品吧: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但丁(意)

1噸廢物=700公斤的錯誤條件+200公斤的懶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廢物。 ——舒爾茨(德)

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電腦革命之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在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 ——托夫勒(美)

希望有一天,垃圾桶也會下崗。

未來人類的文明,將是綠色文明。

1噸廢物=700公斤的錯誤條件+200公斤的懶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廢物。 ——舒爾茨(德)

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電腦革命之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在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 ——托夫勒(美)

希望有一天,垃圾桶也會下崗。

未來人類的文明,將是綠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