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星堆“療傷”十年:汶川地震災區2840件文物回家

來源:成都商報

原標題:三星堆“療傷”十年

汶川地震災區2840件文物回家 均已恢復受損前的模樣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地動山搖,房倒屋塌,不少博物館受損,一些文物傾覆倒塌、受損嚴重。

受損的多為易損、易碎陶瓷或青銅器。綿陽博物館6091件館藏文物,綿竹市文管所1000餘件緊急押運到廣漢,“寄宿”三星堆博物館。10年間,陸續有21個單位共計2840件文物送到三星堆博物館修復。包括“逶于之王”虎鈕逶於、銀塔、銅鏡、金龜等珍貴文物。

銅鏡X光透視圖

X光探傷、3D列印、掃描電鏡等現代技術與傳統修復工藝相相結合,

文物修復師的巧手匠心讓它們重新復活。“2840件文物已經全部交付。”近日,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從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處獲悉,這些文物已經恢復受損前的模樣。

郭漢中

不抱希望的碎片

旌陽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對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鄧麗回憶,現場大部分文物都有不同程度損壞,文管所工作人員在泥土中收集散落的殘片。

拿著這堆碎片,他們找到了郭漢中。 “郭漢中老師看到碎片後說,有希望修復。”鄧麗坦言,這兩大包殘片,她們都不清楚是什麼物件的殘片,送到三星堆時,都沒報太大希望。

“是兩包用紅布包起來的,已經碎成渣了,可以用廢銅爛鐵來形容,

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器物。”餘健對當時接手這堆文物時的場景記憶猶新。其中一件文物檔案為“銅殘片(一包)”,沒有人見過它本來的模樣,沒人知道這是一件什麼文物。這批青銅器病害嚴重,殘缺度高、變形、斷裂、銹蝕嚴重。

這批文物送到修復人員的工作臺上,郭漢中和其他修復人員把這些殘片一一拍照、編號記錄,然後開始最強“拼圖遊戲”。“器形因為大小不同,

弧度會不一樣。每件的器物材質和紋飾還是有細微的區別。” 郭漢中首先進行的是兩包青銅的碎片分揀。這些碎片儘管看上去顏色相似,但在文物修復師的“火眼金睛”下,它們依然有較為明顯的身份標誌。

一堆銅殘片修復出三件文物之一

拼接出4件文物

最終,憑藉扎實的專業功底,借助先進的設備,郭漢中硬是在2個月內,就把兩包的殘片分揀開來。兩包碎片拼接出4件文物。一包殘片修復後為一件銅鼎,另外一包檔案為“銅殘片(一包)”拼接出了兩個器蓋、一把青銅刀。

在修復這兩包碎片的時候,郭漢中的恩師楊曉鄔來三星堆,看到自己的徒弟正在石膏模具上用刻刀修整翻制的紋飾,對郭漢中說了一句讓人動容的話,“趁年輕眼睛好,多修些好東西”。因為石膏模具是白色的,長期在模具上修整、雕刻紋飾,時間久了眼睛會花,會流眼淚,上了年紀眼睛老花,想再把模具上細膩的紋飾修刻好,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年後,這批文物修復完畢,交付給旌陽區文管所。“看到修復後的文物,非常驚喜,尤其那兩包碎片,簡直一意外的驚喜。”鄧麗介紹。

據介紹,戰國時期青銅器在旌陽區少見出土,這批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容器銅鍪、銅釜、銅壺、銅鼎等,也有兵器工具銅刀、銅戈、銅矛、銅斤、銅鉞等,以及銅梳形器,出土青銅文物類型豐富,為研究旌陽地區歷史社會發展、生活習慣、喪葬制度和青銅的冶煉技術提供了大量的實物材料。

轉移故事

開全國先河 三星堆為災區代管文物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三星堆向災區文博單位表達了代管文物的願望,綿陽市和綿竹市博物館得知此消息後,報省文物局批准,先後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據悉,在緊急狀況下,避險轉移而來的代管如此規模文物,開國內先河。

震後,2萬多件文物面臨水災

地震後,綿陽博物館被鑒定為危房,停止使用。當年5月26日13時,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斷上升,綿陽市16萬群眾開始撤離低窪河谷地段。博物館中心庫房大門距離芙蓉溪畔不到10米,洪水只要漫過排水溝就會倒灌入庫房。2萬多件在地震中倖存下來的文物,特別是漢代說唱俑、舞蹈俑、經脈漆木俑、搖錢樹等70餘件一級文物,以及代管的北川、平武等區縣3000多件文物都將面臨災害。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們向災區兄弟文博單位表達了代管文物的願望,綿陽市和綿竹市博物館得知此消息後,報省文物局批准,先後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

為確保館藏“寶貝”不遭到唐家山堰塞湖洩洪洪水的破壞,從5月27日開始,館藏6091件綿陽文物“搬家”到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接到轉移任務,綿陽市博物館保管部工作人員便開著車滿綿陽城亂轉,買回100多床棉被和幾百張海綿用於包裝。隨後,在武警官兵押運下,212箱文物運往三星堆。同樣,綿竹市的1000餘件文物也被送往三星堆博物館存放代管。

隨後的2009年、2010年,代管的文物重新“回家”。

轉移,保安24小時值班監控

為做好文物代管,三星堆博物館組織人員加班加點清理出了60多平米庫房,搭建了3層共計150平方米的文物存放架,安裝增加了4個探頭等防盜防潮防蛀設施,以確保這批珍貴文物在三星堆的安全。

“三星堆庫房保安24小時值班,還有全方位監控。”餘健介紹,“不管在什麼地方,這些文物享受的都是國寶待遇!”

“這種鋼架結構的平臺,就是房子塌下來,也傷害不到這些寶貝。”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些文物由委託存放單位編號、貼上封條,除了委託存放單位以外,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文物,非常保密的。”據介紹,當時綿陽市和綿竹市的文物存放在與三星堆文物展館一牆之隔的庫房內,有中央空調,有通風孔,有恒溫恒濕設備。

“三星堆博物館的庫房內,每天不僅有保安24小時嚴密值守,而且視頻監控器也牢牢地盯住每件文物。”廣漢文物局副局長朱亞蓉介紹,綿竹文物送到三星堆博物館來代管,還為它們安裝了防盜防潮防蛀設施。

“大批文物緊急存放三星堆,開國內先河。”時任廣漢市文物局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張躍輝介紹評價說,這是在緊急狀況下,三星堆首次接收兄弟文物單位避險轉移而來的代管文物。

“趁年輕眼睛好,多修些好東西”。因為石膏模具是白色的,長期在模具上修整、雕刻紋飾,時間久了眼睛會花,會流眼淚,上了年紀眼睛老花,想再把模具上細膩的紋飾修刻好,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年後,這批文物修復完畢,交付給旌陽區文管所。“看到修復後的文物,非常驚喜,尤其那兩包碎片,簡直一意外的驚喜。”鄧麗介紹。

據介紹,戰國時期青銅器在旌陽區少見出土,這批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容器銅鍪、銅釜、銅壺、銅鼎等,也有兵器工具銅刀、銅戈、銅矛、銅斤、銅鉞等,以及銅梳形器,出土青銅文物類型豐富,為研究旌陽地區歷史社會發展、生活習慣、喪葬制度和青銅的冶煉技術提供了大量的實物材料。

轉移故事

開全國先河 三星堆為災區代管文物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三星堆向災區文博單位表達了代管文物的願望,綿陽市和綿竹市博物館得知此消息後,報省文物局批准,先後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據悉,在緊急狀況下,避險轉移而來的代管如此規模文物,開國內先河。

震後,2萬多件文物面臨水災

地震後,綿陽博物館被鑒定為危房,停止使用。當年5月26日13時,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斷上升,綿陽市16萬群眾開始撤離低窪河谷地段。博物館中心庫房大門距離芙蓉溪畔不到10米,洪水只要漫過排水溝就會倒灌入庫房。2萬多件在地震中倖存下來的文物,特別是漢代說唱俑、舞蹈俑、經脈漆木俑、搖錢樹等70餘件一級文物,以及代管的北川、平武等區縣3000多件文物都將面臨災害。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們向災區兄弟文博單位表達了代管文物的願望,綿陽市和綿竹市博物館得知此消息後,報省文物局批准,先後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

為確保館藏“寶貝”不遭到唐家山堰塞湖洩洪洪水的破壞,從5月27日開始,館藏6091件綿陽文物“搬家”到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接到轉移任務,綿陽市博物館保管部工作人員便開著車滿綿陽城亂轉,買回100多床棉被和幾百張海綿用於包裝。隨後,在武警官兵押運下,212箱文物運往三星堆。同樣,綿竹市的1000餘件文物也被送往三星堆博物館存放代管。

隨後的2009年、2010年,代管的文物重新“回家”。

轉移,保安24小時值班監控

為做好文物代管,三星堆博物館組織人員加班加點清理出了60多平米庫房,搭建了3層共計150平方米的文物存放架,安裝增加了4個探頭等防盜防潮防蛀設施,以確保這批珍貴文物在三星堆的安全。

“三星堆庫房保安24小時值班,還有全方位監控。”餘健介紹,“不管在什麼地方,這些文物享受的都是國寶待遇!”

“這種鋼架結構的平臺,就是房子塌下來,也傷害不到這些寶貝。”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些文物由委託存放單位編號、貼上封條,除了委託存放單位以外,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文物,非常保密的。”據介紹,當時綿陽市和綿竹市的文物存放在與三星堆文物展館一牆之隔的庫房內,有中央空調,有通風孔,有恒溫恒濕設備。

“三星堆博物館的庫房內,每天不僅有保安24小時嚴密值守,而且視頻監控器也牢牢地盯住每件文物。”廣漢文物局副局長朱亞蓉介紹,綿竹文物送到三星堆博物館來代管,還為它們安裝了防盜防潮防蛀設施。

“大批文物緊急存放三星堆,開國內先河。”時任廣漢市文物局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張躍輝介紹評價說,這是在緊急狀況下,三星堆首次接收兄弟文物單位避險轉移而來的代管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