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近9億票房的《後來》公開影院與電商暗藏多年的矛盾 電影局出手嚴查

每經記者:白芸 每經編輯:杜蔚

這個五一檔,最火的影片無疑是《後來的我們》。不過,火的不是影片的尬煽情,而是影片外上演的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羅生門大戲。

雖然定論未出、爭議紛起,

但《後來的我們》已然成為這場詭異混戰中的絕對贏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近50%的高排片還是4天近9億元的票房成績。同時,這一事件也將協力廠商平臺與影院之間的糾葛擺在了前臺,事實上在影院與電商的戰場上,早已是硝煙彌漫。

既愛又恨:影院與票務平臺的博弈

在《後來的我們》引發的38萬張異常退票事件背後,人們愈發清晰地看到以這次事件的主角貓眼電影為代表的協力廠商票務平臺,

在電影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早在6年前的2012年,90%的觀眾都會選擇在影院購票,1年後才出現了第一個線上購票平臺格瓦拉。而現在,據淘票票公佈的今年初二的線上化率資料,線上上購票系統購票的觀眾占比已達92.5%。人們已經習慣了提前線上上購票,然後在電影開場前10分鐘內入場,會到影院購票的已是極少數。

購票app

貓眼購票介面(貓眼app/圖)

而這次《後來的我們》的退票事件,或許就將影院和協力廠商票務平臺之間的“微妙關係”擺在了檯面上,而影院方的被動則一覽無餘。

“互聯網的介入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是好事,推動行業發展,但對於單個影院來講,略有點不健康,但行業趨勢你又不得不去依靠別人。”該影院經理也對記者補充道。

每日經濟新聞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