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縣科級部門的工作量有多大?有單位一年收文3831份!“文山會海”透支基層幹部

一個縣科級部門的工作量有多大?

近日,有記者報導,在某國家級貧困縣,有一個科級部門的幹部反映,去年一年,他們單位共收到市級部門和縣裡幾大班子的檔3831份,經過整合修改,

該局全年向鄉鎮發文642份。如此算來,一個科級單位,每天要接收處理十幾份檔,要制定下發兩份檔。

無獨有偶。秦巴山區一個僅有430多戶村民的貧困村,連村裡一些日常工作安排,也會制定出專門方案,以村黨支部紅頭文件形式下發給各村民小組。原本召集村民小組長開個會,幾句話就能安排妥當的事,卻為制定、修改這個檔花費了兩天時間。

基層幹部既是“文山會海”受害者,又是製造者

制定檔、下發文件,是開展和部署工作的遵循依據與有效方式,該發的檔一定要發。但在一些地方,本是用來推動工作的文件,卻在“文來文往”中走形變味。

據媒體披露,在某個地方,領導幹部說起開展了哪些工作,張口閉口都是談論制定了多少檔、出臺了多少“辦法”。

但被問及具體的工作成績,卻語焉不詳,連忙翻看檔“找成效”。

儘管基層幹部對“文山會海”頗有意見,但很多人似乎已經習慣了“用檔落實檔”的工作方式,自己就成了“文山會海”的製造者。

有幹部表示,“沒有檔,下面怎麼知道要幹什麼,

怎麼幹?”

凡事無論工作性質如何,都要用文件留痕,留下的是文字,甩出去的是責任。個別部門和幹部拿制定、下發檔當免責的“護身符”,甘當工作“二傳手”,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變種抬頭的突出表現。而只知用文件推動工作,不開會、不發文就不知道工作如何開展,則折射出新形勢下少數幹部的本領恐慌。

“文山會海”現象的根源是啥?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慶智曾在人民論壇雜誌刊文,

指出基層“文件政治”與“會議行政”是文山會海的主要根源。

“文件政治”,是指黨委對有關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重大問題做出決策,並通過形成文件使政治權威和行政權威合法化,再以檔形式督促行政並形成政治控制和政治制約。

“會議行政”,是指行政任務的分配和執行由上級黨政部門及同級黨政領導班子以會議形式實施、推動和完成的制度化形式,

這由行政壓力型體制特性所決定。

簡言之,文件和會議是政治動員與行政動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即會議是政治動員的重要手段,經由會議的方式,檔得到自上而下的傳達,會議和文件便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所以,文件和會議是基層政府治理“文山會海”的構成要件,“文件政治”和“會議行政”是“文山會海”的本質屬性,導致基層政府的政治與行政活動始於文件和會議,亦終於文件和會議。

如何讓基層幹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

從根本上解決基層政府治理終日陷入文山會海不能自拔的問題,需要從產生這種現象的源頭即從政治治理(包括文件政治)與行政治理(包括會議行政)兩個系統上來思考因應之策,在黨政(政治與行政)關係、權力的公共性、政府職能轉變、以社會權力制約政府權力等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黨政職能及權責分開是根除文件和會議氾濫的源頭治理舉措。黨委領導是大政方針的領導,不能以檔和會議的方式混淆黨政之間的功能界分。黨政分開的改革主要是解決基層黨政統合體系所帶來的“黨政不分”的問題。黨政分開的本質是職能以及權責的分開。

第二,改革行政壓力型體制是消除“文山會海”的治本之策。根除文山會海的關鍵在於政府職能轉變。職能轉變是改變政府治理的全能主義模式——政府管了許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人員膨脹、機構龐大、文山會海的根源之一。

第三,幹部問責體制的制度化。“不發文不研究,不開會不落實”,要防止這種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成為基層行政不能繞開的程式性環節。要推進和強化幹部問責體制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形成用制度規範從政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

亦終於文件和會議。

如何讓基層幹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

從根本上解決基層政府治理終日陷入文山會海不能自拔的問題,需要從產生這種現象的源頭即從政治治理(包括文件政治)與行政治理(包括會議行政)兩個系統上來思考因應之策,在黨政(政治與行政)關係、權力的公共性、政府職能轉變、以社會權力制約政府權力等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黨政職能及權責分開是根除文件和會議氾濫的源頭治理舉措。黨委領導是大政方針的領導,不能以檔和會議的方式混淆黨政之間的功能界分。黨政分開的改革主要是解決基層黨政統合體系所帶來的“黨政不分”的問題。黨政分開的本質是職能以及權責的分開。

第二,改革行政壓力型體制是消除“文山會海”的治本之策。根除文山會海的關鍵在於政府職能轉變。職能轉變是改變政府治理的全能主義模式——政府管了許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人員膨脹、機構龐大、文山會海的根源之一。

第三,幹部問責體制的制度化。“不發文不研究,不開會不落實”,要防止這種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成為基層行政不能繞開的程式性環節。要推進和強化幹部問責體制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形成用制度規範從政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