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堅持了十年後發現,十年前的牛逼夢想在閃閃發光

— 01 —

最近幾天,見到了幾個多年未見的朋友。

大家坐在一起,

聊的最多的,除了每個人的現狀,還有當初在一起的那些趣事。記得很多年前,大家都很喜歡談夢想這個詞,有人說自己想要當作家,有人說自己想要成為專業籃球運動員,有人說自己想要開一家很文藝的咖啡店,有人說自己要成為街舞大咖。

那時候的我們,說起這些漫無邊際的夢想,眼睛裡都閃爍著青春的光芒,那時候的我們,也真的是相信,這個讓自己如此熱愛的事情,

一定能夠堅持一輩子。

年輕的時候,我們特別喜歡說一輩子,因為我們不知道一輩子有多長,可是十年、二十年過去,我們卻都笑著說,過好眼前吧,因為我們開始知道,人生有太多的變數。

分開的這些年,每個人都有了很多的變化,我們變得成熟,變得世故,變得圓滑。我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著,老師、公務員、自由職業者、投資人......我們每個人做的職業,好像都與當初信誓旦旦說著的那些夢想相差甚遠。

但我們中,還是有一個特例。我的高中同學七七,從小就特別喜歡捏泥人,那時候還沒有什麼超輕黏土,她就常常買來橡皮泥捏出各種卡通形象,剛捏出來的時候惟妙惟肖,時間長了,就會開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研究了很多民間手工藝的方子,學著捏面人。

當時,還不流行開什麼工作室,整個社會環境也沒有這麼開放活躍,所以我們覺得,

她未來的出路,就是挑著擔子去街頭叫賣。

可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卻被她堅持了下來。她大學畢業以後,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的投入了自己的泥人製作事業,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她學習了繪畫、平面設計、雕塑等等技能,同時也研究了最先進的超輕黏土等材料。

終於,我們看到她在朋友圈裡曬出來的作品越來越完美。因為超輕黏土可以一直保存,

所以開始有人找她定制玩偶,她開始有了收入,慢慢的,又有工作室來找她合作授課,開闢新的領域。

業務越來越繁忙的她,乾脆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這個小小的店裡,凝聚著她全部的心血,你可以來DIY屬於自己的黏土玩偶,也可以報名參加黏土培訓班,還可以在這裡喝咖啡,看書,做一切想做的事情。

她從一個人的單打獨鬥,逐漸發展到有了固定的創業團隊,現在,她的黏土作品隨處可見,

她也是一個擁有上千萬身家的“手工藝人”。

對於我們來說,她真的太勵志了,用十幾年的堅持,完成了最初的夢想,現在活得最自由,最開心,最積極。

可她說,你們只是看到了我現在的光鮮,沒有人知道我這數十年的掙扎,沒有一個成功是能夠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持,以及,對夢想無怨無悔的信仰。

是啊,喜歡一件事情很容易,但堅持一件事情就很難。所以,這世上真的能成功的人就很少,大部分人,都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因為懶惰,因為懈怠,因為那些“我可能不行”的擔憂,以及,對現實的妥協。

— 02 —

記得2016年的時候,看過一個7集的紀錄片《傳承》。他展現的是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

民族文化,非物質遺產,這些都是近年來很火熱的詞,可能是因為大力的宣傳,國家的保護,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也來越多,可是,我們看到的永遠都只是表皮,這些文化的傳承,技能的保護,需要付出的,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了這些人心中的信仰,有著怎樣巨大的力量。

他們可能生活在邊遠的山村,他們可能數十年如一日的重複做著一件事情,他們可能世世代代都在放棄很多東西,只為了守護他們心中的信仰。

這是身在鋼筋水泥繁華都市的我們不能感同身受的。現實社會的我們,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想到的是怎樣用最短的時間賺更多的錢。

於是,我們頻繁的跳槽,我們總是想抓住風口上的一些東西,我們焦慮,我們急躁,我們沒有辦法安靜下來好好做一家事情。

可就是這樣的我們,總是無法突破自我,總是迷失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慢慢的,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我們突然發現,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其實都是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情。

這就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一萬小時定律那樣:“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而在4月14日上映的《傳承》第二季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僅僅堅持了一萬個小時,他們堅持了一輩子,他們最好的為我們詮釋了,當你足夠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會有多富足,那種堅持過後的快樂,會讓你有多幸福。

— 03 —

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二季于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回歸。系列秉承一貫的主旨,展現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

第二季也是7集,按主題氛圍“江湖”“絕技”“德行”“師徒”“新傳”“流變”“家園”,講述了35個非物質遺產及其代表性傳承人背後的故事。

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多了更多人文的內容,地域跨度也更大,就像第二集“絕技”中講到的“樂清首飾龍”製作。這項絕技從明朝流傳至今,匠人林順奎是這項工藝的第五代傳人。

林順奎從爸爸那裡傳來手藝,花了三十年的時間研究改進,他要求自己的龍船不僅船身能動,船上的各個角色也要能動,這些對齒輪的運動軌跡及精細度要求非常高。他失敗了無數次,但卻從沒有想過就這樣放棄或是得過且過,最終,他不但讓這項技藝能夠流傳下來,而且更加的精益求精。

看著他專注的眼神,我覺得,這世間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歡的這件事,並且,堅持一輩子。

他只是這個紀錄片中的一個人物,還有千千萬萬個平凡卻不普通的他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努力著。我一次次熱淚盈眶,堅持一件事情一年很容易,但堅持十年就很難,失敗一次爬起來很容易,但失敗十次還不放棄,就很難。

傳承,傳承的不只是他們的技藝,還有一種處世的精神,一種生活的方式。

就像《傳承》第二季中說的那樣:“人在江湖,拼的不全是武功高下,更是人情世故。世間萬事,捨得掏出一顆真心,那就無往不勝。”

《傳承》第二季,將會在每週六晚上7點30分播出,希望每一個你,都能在這裡找到前進的意義,找到堅持的力量。希望每一個你,都能把最喜歡的那件事情,一直堅持下去。

十年,二十年後,你可能就會發現,當年那個不切實際但很牛逼的夢想,正在閃閃發光。

所以,這世上真的能成功的人就很少,大部分人,都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因為懶惰,因為懈怠,因為那些“我可能不行”的擔憂,以及,對現實的妥協。

— 02 —

記得2016年的時候,看過一個7集的紀錄片《傳承》。他展現的是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

民族文化,非物質遺產,這些都是近年來很火熱的詞,可能是因為大力的宣傳,國家的保護,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也來越多,可是,我們看到的永遠都只是表皮,這些文化的傳承,技能的保護,需要付出的,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就深深的感受到了這些人心中的信仰,有著怎樣巨大的力量。

他們可能生活在邊遠的山村,他們可能數十年如一日的重複做著一件事情,他們可能世世代代都在放棄很多東西,只為了守護他們心中的信仰。

這是身在鋼筋水泥繁華都市的我們不能感同身受的。現實社會的我們,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想到的是怎樣用最短的時間賺更多的錢。

於是,我們頻繁的跳槽,我們總是想抓住風口上的一些東西,我們焦慮,我們急躁,我們沒有辦法安靜下來好好做一家事情。

可就是這樣的我們,總是無法突破自我,總是迷失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慢慢的,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我們突然發現,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其實都是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情。

這就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一萬小時定律那樣:“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而在4月14日上映的《傳承》第二季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僅僅堅持了一萬個小時,他們堅持了一輩子,他們最好的為我們詮釋了,當你足夠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會有多富足,那種堅持過後的快樂,會讓你有多幸福。

— 03 —

人文紀錄片《傳承》第二季于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回歸。系列秉承一貫的主旨,展現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

第二季也是7集,按主題氛圍“江湖”“絕技”“德行”“師徒”“新傳”“流變”“家園”,講述了35個非物質遺產及其代表性傳承人背後的故事。

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多了更多人文的內容,地域跨度也更大,就像第二集“絕技”中講到的“樂清首飾龍”製作。這項絕技從明朝流傳至今,匠人林順奎是這項工藝的第五代傳人。

林順奎從爸爸那裡傳來手藝,花了三十年的時間研究改進,他要求自己的龍船不僅船身能動,船上的各個角色也要能動,這些對齒輪的運動軌跡及精細度要求非常高。他失敗了無數次,但卻從沒有想過就這樣放棄或是得過且過,最終,他不但讓這項技藝能夠流傳下來,而且更加的精益求精。

看著他專注的眼神,我覺得,這世間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歡的這件事,並且,堅持一輩子。

他只是這個紀錄片中的一個人物,還有千千萬萬個平凡卻不普通的他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努力著。我一次次熱淚盈眶,堅持一件事情一年很容易,但堅持十年就很難,失敗一次爬起來很容易,但失敗十次還不放棄,就很難。

傳承,傳承的不只是他們的技藝,還有一種處世的精神,一種生活的方式。

就像《傳承》第二季中說的那樣:“人在江湖,拼的不全是武功高下,更是人情世故。世間萬事,捨得掏出一顆真心,那就無往不勝。”

《傳承》第二季,將會在每週六晚上7點30分播出,希望每一個你,都能在這裡找到前進的意義,找到堅持的力量。希望每一個你,都能把最喜歡的那件事情,一直堅持下去。

十年,二十年後,你可能就會發現,當年那個不切實際但很牛逼的夢想,正在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