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幹一行愛一行,朝陽17名大學畢業生掃街掃出了名堂

“做好本職工作,我的理解是不怕吃苦,有責任心,肯鑽研,就是專注本職工作,工作時精益求精、持續創新。”4月26日,朝陽市環衛局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大隊第一分隊分隊長郭興平說。

“我們崇尚‘幹一行愛一行’這句話,幹上這個行業,就要愛上這個行業,對這個行業傾注感情,出力出彩。”第九分隊分隊長李大偉說。

第九分隊成立了創新班組,鑽研新型清掃工具。照片由本報特約記者仇一軍攝

“的確,工作很辛苦,但我們沒人說苦說累。

上崗前,時任清掃大隊大隊長的夏志國為我們做了充分的崗前動員,他說,清掃一線是苦髒累的崗位,必須做好吃苦準備。既然來了,就要堅持下去。不管什麼崗位,只要能堅持下去,只要用心去做,就會有所作為。”第十二分隊分隊長石琪也有同感。

夏志國目前是朝陽市環衛局局長、全國勞動模範,朝陽市第一位大學生清掃工。在他看來,任何勞動都離不開技能傳承,全域正在積極開展的“傳幫帶”,

就是要提升團隊整體技能水準。

夏志國說:“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的成立,使一線的清掃人員結構得到優化,清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提升了清掃生產整體效能。17名大學生年輕,有工作熱情,吃苦耐勞、善於溝通、執行力強,大隊交辦的各項任務都能快速高品質完成。”

記者瞭解到,2015年3月,17名應聘到朝陽市環衛局的大學生走上環衛清掃大隊的一線崗位。

2016年3月,朝陽市環衛局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大隊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成立,隊員就是這17名大學生。今年1月,他們榮獲第三屆朝陽市“十大好工人”稱號。

選擇這一行就要愛上這一行

17名大學生變身清掃分隊的分隊長,跟清掃員一起作業

“投身環衛,無悔的選擇。我在這裡得到了很多的鍛煉,收穫也很多。既然選擇這一行,就要愛上這一行,精通這一行,做好這一行。”大學生團隊中年齡最小的石琪說。

問及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時,石琪堅決地搖了搖頭。他說:“我上中學的時候就聽過夏志國的講座,很敬佩他。大學畢業時,聽說環衛局招人,我就來應聘了。”

為了對新上崗大學畢業生的工作進行綜合檢驗,給新人施展才華和能力架起平臺,清掃大隊將大學生們分散到各個分隊,各分隊指定專人對大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和崗前教育,大學生所在的每一個班組都配備清掃技能優秀、思想作風較好的老清掃員,

以老帶新。經過一年的實習期,2016年3月,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正式成立,17名大學生分別擔任17個分隊的分隊長。

“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成立當天,我們17個人一起高喊,‘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要擰成一股繩,用自己的努力,讓團隊變得更好,用自己的拼勁兒,把清掃工作做到最好。’”對於當時大學生團隊成立的情景,石琪記憶清晰。

每個分隊長都要管理近百人的清掃隊伍,為了能儘快適應分隊長的工作,熟悉本分隊的路段及人員情況,他們每天淩晨3時起床,跟著清掃員一起作業,步行到每一條街路熟悉情況,21時30分下班,不定期地召開團隊會議,交流工作經驗,互相促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所有的分隊長都能叫出本分隊每一名清掃員的名字,瞭解每條街路的情況,清掃工作幹得得心應手。

清掃大隊定期召開大學生分隊長座談會,暢談其思想轉變、心態調整、身體適應、技能掌握以及對從事環衛清掃工作的體會。年輕的分隊長們對清掃管理、改進工作、推動建設、利於清掃事業的發展等問題都發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議。

每次座談會上,清掃大隊的相關負責人不僅對清掃管理業務當中有針對性的問題給予實實在在的解答,而且結合自身參加清掃工作的體會,給予他們啟發和引導。

為了激發大學生團隊的工作潛能,提高工作熱情,清掃大隊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疏解團隊日常工作中產生的壓力,直面工作中的困難,使他們保持良好心態。

郭興平(右)和清掃員研究小街小巷的保潔管理。照片由本報特約記者仇一軍攝

自製工具成為清掃“寶器”

廢棄麻絲袋子扯條編在掃帚上,掃地聲音小還防二次揚塵

“這些清掃工具都是我們分隊自製的,所用材料都是廢棄的物品。”李大偉告訴記者。

李大偉擔任第九分隊分隊長後,成立了創新班組,製作了多種清掃工具,如用於雨雪天氣的清潔車脫水器、新型垃圾撿拾袋、改進的拖雪器等,還有減少二次揚塵、降低成本的自製掃帚。“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盡心盡責,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講到自製清掃工具的初衷,李大偉說。

4月26日,記者特意到第九分隊的清掃工具儲存庫,看看創新班組的自製工具。

清潔車脫水器用的是半個廢舊輪胎,在兩端用鐵絲拴牢,作業時再拴在清潔車的後面,脫水量大而且不易磨損。新型垃圾撿拾袋有點兒像我們常見的家庭購物車,用的是撿來的帆布、拉杆箱的小車軲轆,在底部安裝了鐵皮,這樣就不會磨漏了。改進的拖雪器是在脫水器的基礎上在底部安上了剪出“狗牙”的鐵皮,鏟雪既快又省力。還有自製的掃帚,像個絨乎乎的大蒲團,是用廢棄的麻絲袋子的絲條編在掃帚上做成的,掃得乾淨,清掃聲音小,還減少二次揚塵。

“這些看似土氣而醜陋的自製工具,卻被視為清掃大隊的‘寶器’,不但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減少了二次揚塵,而最大的收益是帶動了全員的創新熱潮。”夏志國說,這些“寶器”雖然簡陋,卻傾注了大學生團隊對清掃事業的熱愛,見證了大學生團隊接地氣的創新精神。

除了日常的清掃保潔工作,17名分隊長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與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清掃員打交道。

郭興平說,起初,有的清掃員對新下發的管理規定或處罰決定不滿,個別人會辱駡甚至毆打分隊長,這個時候我們總是不急不躁,耐心地對清掃員講解說明,直到清掃員理解為止。在路段檢查時,如果天氣太熱,我們就給清掃員買水;如果遇到清掃員發生事故或糾紛,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問題;如果遇到家庭困難的清掃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通過兩年的相處,清掃員們都把各自的分隊長當成主心骨,工作熱情更高了。

夏志國說,清掃大隊成立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用高素質的管理人員推動生產管理創新,進而帶動清掃生產品質的提升。大學生團隊文化程度高,召開生產會議或座談會時,他們總是能總結生產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創新性地提出生產管理的合理化建議,推進各項生產管理制度的完善。

沒覺得不體面

苦和累也是人生財富

“努力而忘我的工作,磨礪了我們的意志,是我的終生財富,沒覺得不體面。”李大偉說。李大偉的母親感慨地說:“經過這兩年的磨煉,孩子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特別懂事,特別有責任心!”

由於清掃工作的特殊性,分隊長們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特別是遇到特殊天氣,為了保證市區的環境衛生品質,經常加班加點。

2016年11月20日,朝陽市內降了一天一夜的大雪。17名分隊長帶領清掃員們連續奮戰了五天四夜。棉襖一次次地浸透了汗水,鞋子灌滿了雪水,他們沒有時間去換;有的發了高燒、累得嗓子沙啞說不出話來,仍然堅守崗位。

2017年8月3日,暴雨過後,朝陽城區道路出現了大約2萬噸的淤泥和垃圾。17名分隊長就站在齊膝深的積水中,一個下水篦子一個下水篦子地進行清淘。積水消減後,他們又站在泥水中費勁地一鍬一鍬地鏟著黏乎乎的淤泥,一干就是12個小時,手上都磨出了血泡。緊接著,市區又連續出現短時強降雨天氣,致使很多路段再次被淤泥覆蓋。在水深及膝的麒麟大橋下,為了保障環衛作業車輛、庫房和辦公設施的安全,各個分隊長紛紛跳進積水裡堆積沙袋,整整幹了一個晚上,腳被淤泥裡的樹枝劃了好多道口子,腿被雨褲磨掉了一層皮,卻沒有一個人退縮。

第三分隊分隊長劉立軍說,起初,家人對我們這種工作狀態既心疼又埋怨,心疼的是我們完成大型除雪任務回到家,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襪子都能擰出水來,時常感冒發燒。每當完成清淤任務回家時,身上甩得到處都是泥點子,滿面倦容,拿起筷子時手都不靈便了。埋怨的是不管是除雪清淤還是日常工作,我們都是早出晚歸,在家裡的時間很少,陪伴家人的時間更少,妻子懷孕、老人生病、照顧孩子,我們因為工作都沒能陪伴左右。

“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要舍小家為大家,要讓朝陽這個大家庭乾淨整潔。每當面對家人的埋怨時我們都會耐心地解釋,慢慢地,家人的態度也由以前的埋怨變成了理解和支持。”劉立軍說,這些苦和累是自己難得的人生閱歷,不自卑也不覺得丟面子,反而會很自信地面對未來。

新媒體編輯:李小杏

責任編輯:王曉領

每個分隊長都要管理近百人的清掃隊伍,為了能儘快適應分隊長的工作,熟悉本分隊的路段及人員情況,他們每天淩晨3時起床,跟著清掃員一起作業,步行到每一條街路熟悉情況,21時30分下班,不定期地召開團隊會議,交流工作經驗,互相促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所有的分隊長都能叫出本分隊每一名清掃員的名字,瞭解每條街路的情況,清掃工作幹得得心應手。

清掃大隊定期召開大學生分隊長座談會,暢談其思想轉變、心態調整、身體適應、技能掌握以及對從事環衛清掃工作的體會。年輕的分隊長們對清掃管理、改進工作、推動建設、利於清掃事業的發展等問題都發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議。

每次座談會上,清掃大隊的相關負責人不僅對清掃管理業務當中有針對性的問題給予實實在在的解答,而且結合自身參加清掃工作的體會,給予他們啟發和引導。

為了激發大學生團隊的工作潛能,提高工作熱情,清掃大隊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疏解團隊日常工作中產生的壓力,直面工作中的困難,使他們保持良好心態。

郭興平(右)和清掃員研究小街小巷的保潔管理。照片由本報特約記者仇一軍攝

自製工具成為清掃“寶器”

廢棄麻絲袋子扯條編在掃帚上,掃地聲音小還防二次揚塵

“這些清掃工具都是我們分隊自製的,所用材料都是廢棄的物品。”李大偉告訴記者。

李大偉擔任第九分隊分隊長後,成立了創新班組,製作了多種清掃工具,如用於雨雪天氣的清潔車脫水器、新型垃圾撿拾袋、改進的拖雪器等,還有減少二次揚塵、降低成本的自製掃帚。“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盡心盡責,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講到自製清掃工具的初衷,李大偉說。

4月26日,記者特意到第九分隊的清掃工具儲存庫,看看創新班組的自製工具。

清潔車脫水器用的是半個廢舊輪胎,在兩端用鐵絲拴牢,作業時再拴在清潔車的後面,脫水量大而且不易磨損。新型垃圾撿拾袋有點兒像我們常見的家庭購物車,用的是撿來的帆布、拉杆箱的小車軲轆,在底部安裝了鐵皮,這樣就不會磨漏了。改進的拖雪器是在脫水器的基礎上在底部安上了剪出“狗牙”的鐵皮,鏟雪既快又省力。還有自製的掃帚,像個絨乎乎的大蒲團,是用廢棄的麻絲袋子的絲條編在掃帚上做成的,掃得乾淨,清掃聲音小,還減少二次揚塵。

“這些看似土氣而醜陋的自製工具,卻被視為清掃大隊的‘寶器’,不但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減少了二次揚塵,而最大的收益是帶動了全員的創新熱潮。”夏志國說,這些“寶器”雖然簡陋,卻傾注了大學生團隊對清掃事業的熱愛,見證了大學生團隊接地氣的創新精神。

除了日常的清掃保潔工作,17名分隊長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與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清掃員打交道。

郭興平說,起初,有的清掃員對新下發的管理規定或處罰決定不滿,個別人會辱駡甚至毆打分隊長,這個時候我們總是不急不躁,耐心地對清掃員講解說明,直到清掃員理解為止。在路段檢查時,如果天氣太熱,我們就給清掃員買水;如果遇到清掃員發生事故或糾紛,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問題;如果遇到家庭困難的清掃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通過兩年的相處,清掃員們都把各自的分隊長當成主心骨,工作熱情更高了。

夏志國說,清掃大隊成立一線清掃大學生團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用高素質的管理人員推動生產管理創新,進而帶動清掃生產品質的提升。大學生團隊文化程度高,召開生產會議或座談會時,他們總是能總結生產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創新性地提出生產管理的合理化建議,推進各項生產管理制度的完善。

沒覺得不體面

苦和累也是人生財富

“努力而忘我的工作,磨礪了我們的意志,是我的終生財富,沒覺得不體面。”李大偉說。李大偉的母親感慨地說:“經過這兩年的磨煉,孩子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特別懂事,特別有責任心!”

由於清掃工作的特殊性,分隊長們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特別是遇到特殊天氣,為了保證市區的環境衛生品質,經常加班加點。

2016年11月20日,朝陽市內降了一天一夜的大雪。17名分隊長帶領清掃員們連續奮戰了五天四夜。棉襖一次次地浸透了汗水,鞋子灌滿了雪水,他們沒有時間去換;有的發了高燒、累得嗓子沙啞說不出話來,仍然堅守崗位。

2017年8月3日,暴雨過後,朝陽城區道路出現了大約2萬噸的淤泥和垃圾。17名分隊長就站在齊膝深的積水中,一個下水篦子一個下水篦子地進行清淘。積水消減後,他們又站在泥水中費勁地一鍬一鍬地鏟著黏乎乎的淤泥,一干就是12個小時,手上都磨出了血泡。緊接著,市區又連續出現短時強降雨天氣,致使很多路段再次被淤泥覆蓋。在水深及膝的麒麟大橋下,為了保障環衛作業車輛、庫房和辦公設施的安全,各個分隊長紛紛跳進積水裡堆積沙袋,整整幹了一個晚上,腳被淤泥裡的樹枝劃了好多道口子,腿被雨褲磨掉了一層皮,卻沒有一個人退縮。

第三分隊分隊長劉立軍說,起初,家人對我們這種工作狀態既心疼又埋怨,心疼的是我們完成大型除雪任務回到家,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襪子都能擰出水來,時常感冒發燒。每當完成清淤任務回家時,身上甩得到處都是泥點子,滿面倦容,拿起筷子時手都不靈便了。埋怨的是不管是除雪清淤還是日常工作,我們都是早出晚歸,在家裡的時間很少,陪伴家人的時間更少,妻子懷孕、老人生病、照顧孩子,我們因為工作都沒能陪伴左右。

“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要舍小家為大家,要讓朝陽這個大家庭乾淨整潔。每當面對家人的埋怨時我們都會耐心地解釋,慢慢地,家人的態度也由以前的埋怨變成了理解和支持。”劉立軍說,這些苦和累是自己難得的人生閱歷,不自卑也不覺得丟面子,反而會很自信地面對未來。

新媒體編輯:李小杏

責任編輯:王曉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