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平度二代“豬官”為養豬換專業,學成歸來讓豬舍“改頭換面”

半島用戶端記者 韓小偉 通訊員 姜子涵

今年29歲的毛學鵬一向學習優秀,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學習國際農業貿易,已經考完雅思的他本應在大三前往荷蘭繼續學習鮮花貿易,

但是父母經營的養豬場一場突發疾病改變了現狀。他轉而去讀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回家,利用專業知識,將養豬場打造得“高大上”。經過5年努力,目前,養豬場年均出欄生豬6500頭,去年實現產值300余萬元。

從名校大學生到“大專生”

近日,半島用戶端記者來到平度南村的惠友良種豬場,

在豬舍看到正在和飼養員交談的毛學鵬。他穿著工作服,每項工作都幹得有模有樣。

“當時家裡養豬場突發了一場高熱病,問題比較大。解決完問題以後我就想,我們普通農村的養殖水準確實比較低,我應該能做點什麼。另外一方面是我想到,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個養豬場以後就沒人繼續經營下去了。”談起當時的抉擇,毛學鵬說,經過一番思想鬥爭,

決定放棄出國,同時放棄所學專業,轉而前往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重新學習畜牧獸醫專業。

毛學鵬告訴記者,既然決定了要回來養豬,就必須做到專業,“我覺得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發展。既然決定了,就要做好,當做終生的事業去做。”他說,這樣的選擇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那就是他喜歡農村,也願意在農村生活下去,而且中國農村很有潛力,

將來必定有長遠發展。也正因如此,此前才會選擇農業貿易專業。

不過,毛學鵬大多數同齡人,願意回農村的人不多,更別提養豬。這樣的決定讓所有人吃驚。

“當時告訴父母自己的想法,本來以為他們會很反對,但是沒想到他們都支持我。”毛學鵬表示,從小在養豬場長大,對這裡有特殊的感情;他的父母從1987年開始經營養豬場,這裡承載的不僅僅是滿滿的回憶,更是一輩子的心血,

希望能夠繼承發展下去。

後來,毛學鵬順利轉入新學校,從大一學起,非常踏實。2015年他畢業回家,打算大展身手。

專業知識讓豬舍“改頭換面”

學有所成,毛學鵬一回家就對養豬場進行了大改造。“我們還是存在著成本高、浪費大、效率低三大問題,

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做到均衡生產。”毛學鵬說,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效率、將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三大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為此,他借鑒學習了國外的三周批管理方式,將豬群分組,每21天為一個週期,讓產房、保育舍、育肥舍配套使用起來。

“均衡生產就是要有計劃,將所有的資源合理利用起來。”毛學鵬的方法既到了豬群全進全出,既減少了疾病傳染,又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從而讓豬場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另外,為了進一步改善豬舍環境,提高豬只的健康水準,減少疫病的發生,毛學鵬還新安裝了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根據溫度的高低,自動調節豬舍的溫度、通風量,讓豬兒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家。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問題日也益突出。實際上,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是所有養殖業都面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毛學鵬於2017年8月投資120萬,開工建設汙水處理設備。“我的老家雖然不在這個村,但是既然在這了建了場,就應該對這裡的環境負責。”毛學鵬說。

把豬場的污水,糞便收集處理,產生沼氣用於場內保育舍,育肥舍供暖。沼液通過管道直接進入蔬菜、農作物種植區,沼渣等有機肥直接還田,代替傳統化學肥料,實現水肥一體化發展。利用沼液殺滅病蟲害的優點,代替傳統農藥。通過沼液、沼渣的合理使用,有效解決化學肥料、農藥殘留等污染問題,打造出純生態有機農業。

他的這些做法,讓老鄉大開眼界。“養豬場也能這麼有‘檔次’,果然是名校大學生,能力就是強!”老鄉稱讚他。

“小豬官”的“大夢想”

與毛學鵬一起回到家鄉的,還有他的妻子周琳,兩人是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的同學。這兩個“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在談到未來發展時,顯然並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養豬廠裡。

“下一步我想試一下種養結合,在附近蓋幾個大棚種植蔬菜。”毛學鵬告訴記者,沼液是很好的肥料,現在他們將其提供給合作的農戶,未來他想自己把養殖業和種植業集合起來,做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另外,我們這裡基礎設施需要不斷地改造升級,看看能不能進一步優化生產流程。”提到未來的發展,毛學鵬頭頭是道,他告訴半島記者,希望能夠繼續把產業做大,“很多人不喜歡養豬,第一印象就是環境髒亂差,其實,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養豬場早已不是以前那種進去一次換一件衣服的地方了。”毛學鵬說,希望能夠有有更多喜歡養豬的人加入到自己的行列。

“我們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我覺得最還是要靠人才去支撐。”毛學鵬告訴記者,自己算是個“養豬二代”,以前只是喜歡這份工作,但是實際回來幹起來,才真真正正感受到,知識確實是力量。“許多養豬場沒有計劃性,放任豬自生自長,還有就是基礎設施許多人想不到要換代升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毛學鵬說,自己想做那個以點帶面的點,把自己專業知識教會給給更多的人,實際上,他已經幫助很多養豬場制定了專業的生產計畫,帶動更多的人高效經營。

從而讓豬場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另外,為了進一步改善豬舍環境,提高豬只的健康水準,減少疫病的發生,毛學鵬還新安裝了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根據溫度的高低,自動調節豬舍的溫度、通風量,讓豬兒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家。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問題日也益突出。實際上,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是所有養殖業都面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毛學鵬於2017年8月投資120萬,開工建設汙水處理設備。“我的老家雖然不在這個村,但是既然在這了建了場,就應該對這裡的環境負責。”毛學鵬說。

把豬場的污水,糞便收集處理,產生沼氣用於場內保育舍,育肥舍供暖。沼液通過管道直接進入蔬菜、農作物種植區,沼渣等有機肥直接還田,代替傳統化學肥料,實現水肥一體化發展。利用沼液殺滅病蟲害的優點,代替傳統農藥。通過沼液、沼渣的合理使用,有效解決化學肥料、農藥殘留等污染問題,打造出純生態有機農業。

他的這些做法,讓老鄉大開眼界。“養豬場也能這麼有‘檔次’,果然是名校大學生,能力就是強!”老鄉稱讚他。

“小豬官”的“大夢想”

與毛學鵬一起回到家鄉的,還有他的妻子周琳,兩人是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的同學。這兩個“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在談到未來發展時,顯然並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養豬廠裡。

“下一步我想試一下種養結合,在附近蓋幾個大棚種植蔬菜。”毛學鵬告訴記者,沼液是很好的肥料,現在他們將其提供給合作的農戶,未來他想自己把養殖業和種植業集合起來,做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另外,我們這裡基礎設施需要不斷地改造升級,看看能不能進一步優化生產流程。”提到未來的發展,毛學鵬頭頭是道,他告訴半島記者,希望能夠繼續把產業做大,“很多人不喜歡養豬,第一印象就是環境髒亂差,其實,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養豬場早已不是以前那種進去一次換一件衣服的地方了。”毛學鵬說,希望能夠有有更多喜歡養豬的人加入到自己的行列。

“我們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我覺得最還是要靠人才去支撐。”毛學鵬告訴記者,自己算是個“養豬二代”,以前只是喜歡這份工作,但是實際回來幹起來,才真真正正感受到,知識確實是力量。“許多養豬場沒有計劃性,放任豬自生自長,還有就是基礎設施許多人想不到要換代升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毛學鵬說,自己想做那個以點帶面的點,把自己專業知識教會給給更多的人,實際上,他已經幫助很多養豬場制定了專業的生產計畫,帶動更多的人高效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