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佛需要多長時間,今生能成佛嗎,有一個故事很有啟發性

成佛需要多長時間,今生能成佛嗎,有一個故事很有啟發性。本師釋迦牟尼佛講過,我們普通人修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時間很長很長。而且是從初發願,到證得佛的覺位,

也就是成佛了。雖然成佛了,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就是佛具有的三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行好。為什麼成佛會這麼長的時間呢,因為修行中有退轉,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時間這麼長,我們今生能否成佛,是不是遙遙無期了。不是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方便法門,

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也就是換一個修學的環境,只要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淨土,就是七地菩薩,不退轉,直到一生圓成佛道。

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這個念佛法門,只要有堅定的信願,一日七日就可以往生。念佛七日往生的人大有人在,《往生傳》記載的瑩柯法師,三天三夜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睡,拼命念佛,

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到命終我再來接引你”。瑩柯法師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走”。阿彌陀佛就同意了,告訴他三天后接引他。三天后,瑩柯法師讓同門師兄念佛送一送他,大家一起念佛,不到一刻鐘,就走了。所以,經上講的不是假的。這個念佛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任何法門七天能成就的。

所以,“信、願、行”很重要,也是念佛的三資糧。深信西方淨土不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度眾生不虛。發大願願意往生西方淨土,對娑婆世界不在留戀。娑婆世界,是一個充滿遺憾的世界。只有往生到西方淨土,得到的快樂才是極樂。“行”就是切實的去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要以瑩柯法師為榜樣,

堅持念佛,有空的時候多念佛,重要的是心裡念佛、心裡有佛。願同佛願,行同佛行,行住坐臥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na mo a mi tuo fo)”。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淨土了。

待我們成佛之日,就是廣度有緣眾生之時。到時我們的累劫的父母,都可以得度。冤親債主也可以得度,到時我們的智慧就圓滿了。不僅自己跳出輪回,還可以幫助很多有緣的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其實,有時候我也對自己念佛能否往生,

時常會產生懷疑。

畢竟還要工作和生活,只有空閒的時候念佛。念佛功夫沒有打成一片,當然,有些法師開始,臨終那一念最為關鍵。臨終時心不顛倒,還是那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這樣往生的希望大。法師也開示過,我們平常念佛就是養成一種習慣,到了臨終時心才不會慌張無措。

我們根性差的人,還有業障深的人,我們不可能做到像瑩柯法師那樣,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一句佛號念到底。當我們餓了,我們的心就開始不安了,就會生出妄念,這個念頭就不是念佛了。就算我們吃飽喝足,仍然還是有其他妄念。

所以,法師也開示過,平常我們要修“淨業三福”,淨宗修學以淨業三福為基礎,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作為我們一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這些原則必須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向佛菩薩學習。對人要起恭敬心、平等心,平等心就是沒有分別,所有的眾生都看作是佛菩薩,要對所有的眾生起恭敬心,因為眾生是未來佛。

另外,去除攀緣心,不要粘著外境。要即時生起懺悔心,守好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懺悔心念佛,往生的希望就大了。

何為懺,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何為悔,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所以,習慣成自然,在平時我們還健康的時候,就要抓緊念佛。因為世事無常,凡事不要放在明天去做,明天和未來是靠不住的,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昨天和過去已經發生,沒法改變,所以我們能把握的就是今天的當下,當下就開始念佛。

合理安排念佛的時間,顯得格外重要。

到了臨終時心才不會慌張無措。

我們根性差的人,還有業障深的人,我們不可能做到像瑩柯法師那樣,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一句佛號念到底。當我們餓了,我們的心就開始不安了,就會生出妄念,這個念頭就不是念佛了。就算我們吃飽喝足,仍然還是有其他妄念。

所以,法師也開示過,平常我們要修“淨業三福”,淨宗修學以淨業三福為基礎,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作為我們一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這些原則必須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向佛菩薩學習。對人要起恭敬心、平等心,平等心就是沒有分別,所有的眾生都看作是佛菩薩,要對所有的眾生起恭敬心,因為眾生是未來佛。

另外,去除攀緣心,不要粘著外境。要即時生起懺悔心,守好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懺悔心念佛,往生的希望就大了。

何為懺,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何為悔,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所以,習慣成自然,在平時我們還健康的時候,就要抓緊念佛。因為世事無常,凡事不要放在明天去做,明天和未來是靠不住的,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昨天和過去已經發生,沒法改變,所以我們能把握的就是今天的當下,當下就開始念佛。

合理安排念佛的時間,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