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藍色起源”新年第一發開門紅,商業載人飛行前景廣闊

在人類追求進步的道路上,星空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領域,航太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踏足星空創造了動力。而說到動力就不得不說到運載火箭,隨著技術進步,可重複使用、輕量化的運載火箭技術越來越被重視。

今天淩晨,"藍色起源"公司的第8次飛行及2018年的首次火箭發射任務順利完成,同時也是這枚新建造的火箭"新謝潑德-3號"的第2次飛行。

"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號名字來源於阿蘭·謝潑德,也是第一位飛向太空的美國人。1961年5月5日,謝潑德搭乘"自由-7號"飛船進入太空。與大家更為熟知的前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不同,阿蘭·謝潑德只飛行了15分鐘,只到達約187公里的亞軌道,沒有像加加林一樣真正繞地球軌道飛行。這種亞軌道飛行的情況剛好與"藍色起源"公司"新謝潑德"火箭將旅客送往亞軌道高度的功能和目標所契合。

"藍色起源"與SpaceX一樣都是新千年創建的私營航太企業,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測試和發射場地則在德克薩斯州的荒原。之所以叫"藍色起源",立意"藍色地球是生命的起源地"。與SpaceX公司相同,它們都是由商業上取得成功,

實現財務自由的企業家投資創辦的私營航太企業。看到了火箭和飛船重複使用的機會而開發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降低發射成本從而挑戰由政府壟斷的航太發射市場。不過SpaceX的策略相對激進,而"藍色起源"則步步為營。

原定於北京時間昨晚九點半的發射計畫由於天氣原因一再推遲,

最終在北京時間今天淩晨1點左右成功升空並在10多分鐘後安全返回地面。"藍色起源"公司將把遊客送入太空,體驗了11分鐘的飛行和4分鐘的失重體驗。隨後安全返回。"新謝潑德"也返回地面並多次重複使用,盡可能壓縮成本。

"藍色起源"與SpaceX未來可能出現業務重合部分並展開競爭。包括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等一系列計畫。"新謝潑德"號的成功,進一步驗證"藍色起源"的火箭與飛船技術更加成熟,為近一兩年內實行商業載人飛行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