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道歉雖遲到 正義未缺席

溫哥華市政府就歷史上對加拿大華人實施歧視性法律和政策作出正式公開道歉。

新華社發

李燦明的祖父李廣逵拿到的“人頭稅”收據。受訪者供圖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2日下午,一場特別的會議在加拿大溫哥華唐人街的中華文化中心舉行。在500多名華人和其他族裔代表的注視下,溫哥華市市長羅品信代表該市議會和政府就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正式道歉。

這聲“遲到的道歉”,濕潤了不少溫哥華華人的眼眶。

自新世紀以來,包括聯邦、省、市在內的加拿大三級政府均為昔日的排華政策向華人公開致歉。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國家或地區也陸續正視歷史,充分認可華人對當地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並就曾經歧視華人的不光彩行為道歉。

“這是時代的進步。

這種集體反思現象的出現,原因在於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海外華僑華人的積極作為,以及國際上多元文化的日益盛行。”澳大利亞華裔學者粟明鮮認為。

以史為鑒,方能攜手構建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既任重道遠,又令人期待。

用粵語和四邑話道歉

“今天,我代表溫哥華市議會和市政府就歷史上的這些不公平待遇及其給個人與家庭造成的痛苦真誠地道歉,

並承諾不會讓類似的不公正再次發生在任何群體或社區身上。”4月22日下午,羅品信的發言引起全場共鳴,與會者紛紛起立、鼓掌。

這份道歉聲明文本包括英文、簡體和繁體中文。在羅品信用英語宣讀道歉內容的同時,原華裔市議員葉吳美琪、余宏榮分別用粵語和四邑話宣讀中文版本。

之所以使用粵語和四邑話,是因為溫哥華早期的華人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四邑(今臺山、恩平、開平和新會)地區,

他們受到排華法規和政策影響最深。現場,很多白髮蒼蒼的老華僑感慨萬千;華裔後代、溫哥華市議員雷建華一度哽咽落淚。

對他們來說,這一天期盼已久。

19世紀後期,先後有一萬多名華工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正是華工用汗和血鋪成的這條大動脈,促進了加拿大的統一和繁榮。孰料,在1885年鐵路竣工後,加拿大政府卻通過《華人入境條例》,向華人開徵“人頭稅”,

阻止其移民。到1967年,“人頭稅”才被廢除。

有統計資料顯示,從1885年到1923年,加拿大政府共向逾8.1萬中國移民徵收了總計2300萬多加元的“人頭稅”。1923年,加拿大政府又開始實施被稱為“排華法案”的《華人移民法案》,對華人徹底關閉移民大門。該法案直至1947年才宣告廢除。

“‘人頭稅’和其後的‘排華法案’拆散了很多華裔家庭,造成了難言的痛楚。”李燦明是加拿大卑詩省議會前副議長,他的家庭就深受排華政策影響。

1913年,李燦明的祖父李廣逵從親友處借了500加元,在支付“人頭稅”後進入加拿大,以務農為生。後來李廣逵回中國結婚,然而,因加拿大排華,其妻子和孩子無法一同到加拿大團聚。

“我出生於廣東中山,在港澳讀小學和中學,基於種種原因我直到1971年才隨父母移民加拿大,見到溫哥華的祖父。”李燦明感歎。

回溯過往,溫哥華市並非加拿大首個為排華歷史道歉的城市。此前,加拿大聯邦、俾詩省和卑詩省新西敏市等三級政府已紛紛就此進行了公開反思與道歉。

卑詩省議員屈潔冰祖籍為廣州番禺,她曾任該省國際貿易與多元文化廳廳長,直接參與了省政府道歉的工作。當時,她跑遍了全省各地,舉行了七場聽證會,諮詢聽取華人對昔日排華政策的看法。

“除了道歉,俾詩省政府還實施了一連串的計畫。”屈潔冰說,政府同時宣佈撥款100萬加元成立“傳承基金”,資助把有關歷史及華裔貢獻寫進教科書等相關後續工作。“要讓全省人民都知道以前曾對華人不公,認清歷史避免重犯。現在中小學生都會讀到這段歷史。”此外,律政廳還檢視了該省的所有法律,19條仍存在歧視華人情況的法令最終作廢。

作為加拿大最後一批廢除市級排華法令的城市之一,溫哥華如今也道歉了,並釋放出誠意:將4月22日定為溫哥華華埠文化日,以讓全體市民銘記歷史;同時將推動溫哥華唐人街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多國道歉的背後

歷史上,中國積貧積弱的國際地位,加上國際社會的認知偏見,使華人在許多國家或地區不受待見。

百年時光掠過,屈辱歷史告終,但傷疤有待消除。正視歷史、面向華人的反思現象逐漸興起。

新世紀以來,除加拿大之外,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曾經歧視華人的國家或地區,陸續就過去的不光彩行為道歉。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相關道歉至少達8次。由於歷史上受歧視和傷害的群體主要來自廣東沿海,廣東華僑華人也成為道歉的主要對象。

美國的道歉被視作一個里程碑。2012年6月18日,隨著美國眾議院全票表決通過《排華法案》道歉案,美國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昔日排斥歧視華人的做法道歉。

在美國定居約30年、現致力於為華裔歷史“正名”的華人黃倩表示,美國道歉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發展崛起。同時,這也與美國多元文化觀念的深入和普及,以及華僑華人社會經濟地位提高、整體形象改善、維權意識加強、積極參政議政等有直接關係。

“放到國際上同樣如此,不然不會有這麼多的‘道歉’。”畢業于中山大學的澳大利亞華裔學者粟明鮮持一致的觀點。

曾擔任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的他觀察到:“其實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就有多方力量推動不同國家對排華歷史進行反思道歉,進入新世紀以來效果逐漸顯現。”目前,澳大利亞澳華歷史遺產委員會等社團還在推動澳大利亞聯邦就過去排華歷史公開道歉。

祖國的強盛讓海外華人的腰杆子硬了起來。道歉的背後,也活躍著華人有識之士奔走的身影。從“三刀”(菜刀、裁縫刀、剃刀)到“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再邁向更高階段的“三家”(資本家、科學家、企業家)——當今華人已經由過去被歧視和壓迫的對象轉變為許多國家主流社會所認可的貢獻者與建設者。

在世界範圍內,華人參政議政也形成了一種新趨勢。2017年1月31日,美國華人趙小蘭就職美國第十八任交通部長,成為首位兩度進入內閣的華裔女性。同年6月18日,法國華人陳文雄從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法國本土首位華裔國會議員。

“隱形門”有待破除

“加拿大各級政府正視歷史,選擇正式道歉的做法是明智的。但道歉的意義不僅在道歉本身,更在於要公正、公平地看待華僑華人歷史地位以及對溫哥華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為華僑華人多做好事、多辦實事。”中國駐溫哥華代總領事孔瑋瑋的一番話,道出了廣大華僑華人的心聲。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費晟表示,十分支持近年來各國相關政府所作的道歉,同時希望有更多相關的反省和行動,希望有更多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大眾歷史讀物和教科書中加入最新的認識與研究成果,目前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我們也不能忽視: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國家無視歧視華人的歷史,欠華人先輩們一個“交代”。在有的已作出道歉的國家或地區,顯而易見的牆拆除了,隱形的藩籬仍或多或少存在。

黃倩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華裔在美國的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美國商務部違法解雇華人科學家陳霞芬、美國廣播公司播放辱華節目等事件,都是典型的表現。粟明鮮則坦言,出於多種原因,在澳大利亞的一些華人還會被貼上標籤,在職業發展上存在“天花板”,難以進入核心位置和關鍵領域。

未來仍任重道遠。華人要自立自強,加大參政議政力度——這是受訪人士不約而同提到的關鍵。

在費晟看來,首先,華僑華人應該更多地瞭解、尊重當地的制度法規和各族群的文化習慣;其次,更深入地融入當地,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尤其是主動參政議政,從制度上推動人人平等;最後,如果合法權益受到侵犯,華僑華人要堅決抗爭。

秉持“四個自信”,中國正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廣東已開啟新時代的新征程,要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遍佈全球的3000多萬名粵籍華僑華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靠力量。

屈潔冰建議,華僑華人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大力宣傳先人及自身為所在國發展所作的貢獻以及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當好祖籍國與所在國友好交往、互促共贏的橋樑紐帶。

策劃:郎國華 統籌:劉江濤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1913年,李燦明的祖父李廣逵從親友處借了500加元,在支付“人頭稅”後進入加拿大,以務農為生。後來李廣逵回中國結婚,然而,因加拿大排華,其妻子和孩子無法一同到加拿大團聚。

“我出生於廣東中山,在港澳讀小學和中學,基於種種原因我直到1971年才隨父母移民加拿大,見到溫哥華的祖父。”李燦明感歎。

回溯過往,溫哥華市並非加拿大首個為排華歷史道歉的城市。此前,加拿大聯邦、俾詩省和卑詩省新西敏市等三級政府已紛紛就此進行了公開反思與道歉。

卑詩省議員屈潔冰祖籍為廣州番禺,她曾任該省國際貿易與多元文化廳廳長,直接參與了省政府道歉的工作。當時,她跑遍了全省各地,舉行了七場聽證會,諮詢聽取華人對昔日排華政策的看法。

“除了道歉,俾詩省政府還實施了一連串的計畫。”屈潔冰說,政府同時宣佈撥款100萬加元成立“傳承基金”,資助把有關歷史及華裔貢獻寫進教科書等相關後續工作。“要讓全省人民都知道以前曾對華人不公,認清歷史避免重犯。現在中小學生都會讀到這段歷史。”此外,律政廳還檢視了該省的所有法律,19條仍存在歧視華人情況的法令最終作廢。

作為加拿大最後一批廢除市級排華法令的城市之一,溫哥華如今也道歉了,並釋放出誠意:將4月22日定為溫哥華華埠文化日,以讓全體市民銘記歷史;同時將推動溫哥華唐人街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多國道歉的背後

歷史上,中國積貧積弱的國際地位,加上國際社會的認知偏見,使華人在許多國家或地區不受待見。

百年時光掠過,屈辱歷史告終,但傷疤有待消除。正視歷史、面向華人的反思現象逐漸興起。

新世紀以來,除加拿大之外,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曾經歧視華人的國家或地區,陸續就過去的不光彩行為道歉。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相關道歉至少達8次。由於歷史上受歧視和傷害的群體主要來自廣東沿海,廣東華僑華人也成為道歉的主要對象。

美國的道歉被視作一個里程碑。2012年6月18日,隨著美國眾議院全票表決通過《排華法案》道歉案,美國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昔日排斥歧視華人的做法道歉。

在美國定居約30年、現致力於為華裔歷史“正名”的華人黃倩表示,美國道歉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發展崛起。同時,這也與美國多元文化觀念的深入和普及,以及華僑華人社會經濟地位提高、整體形象改善、維權意識加強、積極參政議政等有直接關係。

“放到國際上同樣如此,不然不會有這麼多的‘道歉’。”畢業于中山大學的澳大利亞華裔學者粟明鮮持一致的觀點。

曾擔任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的他觀察到:“其實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就有多方力量推動不同國家對排華歷史進行反思道歉,進入新世紀以來效果逐漸顯現。”目前,澳大利亞澳華歷史遺產委員會等社團還在推動澳大利亞聯邦就過去排華歷史公開道歉。

祖國的強盛讓海外華人的腰杆子硬了起來。道歉的背後,也活躍著華人有識之士奔走的身影。從“三刀”(菜刀、裁縫刀、剃刀)到“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再邁向更高階段的“三家”(資本家、科學家、企業家)——當今華人已經由過去被歧視和壓迫的對象轉變為許多國家主流社會所認可的貢獻者與建設者。

在世界範圍內,華人參政議政也形成了一種新趨勢。2017年1月31日,美國華人趙小蘭就職美國第十八任交通部長,成為首位兩度進入內閣的華裔女性。同年6月18日,法國華人陳文雄從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法國本土首位華裔國會議員。

“隱形門”有待破除

“加拿大各級政府正視歷史,選擇正式道歉的做法是明智的。但道歉的意義不僅在道歉本身,更在於要公正、公平地看待華僑華人歷史地位以及對溫哥華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為華僑華人多做好事、多辦實事。”中國駐溫哥華代總領事孔瑋瑋的一番話,道出了廣大華僑華人的心聲。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費晟表示,十分支持近年來各國相關政府所作的道歉,同時希望有更多相關的反省和行動,希望有更多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大眾歷史讀物和教科書中加入最新的認識與研究成果,目前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我們也不能忽視: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國家無視歧視華人的歷史,欠華人先輩們一個“交代”。在有的已作出道歉的國家或地區,顯而易見的牆拆除了,隱形的藩籬仍或多或少存在。

黃倩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華裔在美國的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美國商務部違法解雇華人科學家陳霞芬、美國廣播公司播放辱華節目等事件,都是典型的表現。粟明鮮則坦言,出於多種原因,在澳大利亞的一些華人還會被貼上標籤,在職業發展上存在“天花板”,難以進入核心位置和關鍵領域。

未來仍任重道遠。華人要自立自強,加大參政議政力度——這是受訪人士不約而同提到的關鍵。

在費晟看來,首先,華僑華人應該更多地瞭解、尊重當地的制度法規和各族群的文化習慣;其次,更深入地融入當地,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尤其是主動參政議政,從制度上推動人人平等;最後,如果合法權益受到侵犯,華僑華人要堅決抗爭。

秉持“四個自信”,中國正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廣東已開啟新時代的新征程,要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遍佈全球的3000多萬名粵籍華僑華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靠力量。

屈潔冰建議,華僑華人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大力宣傳先人及自身為所在國發展所作的貢獻以及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當好祖籍國與所在國友好交往、互促共贏的橋樑紐帶。

策劃:郎國華 統籌:劉江濤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