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安路舊憶|曼陀羅文化沙龍4月21日講稿|張曉光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我生在西安路,長在西安路。這裡留下了我二十歲以前老西安路的記憶,我也見證了西安路的七十年變遷。——張曉光

西安路東起臨江門,西至歡喜嶺,全長3公里,寬8米。這個寬度很符合八十年代前的省市公路標準,在當時是很先進的了。因康熙皇帝巡幸至吉林,自歡喜嶺來吉林,康熙皇帝在嶺上遙望吉林之形勝地,四面環山,一帶松花江蜿蜒穿城而過,兩岸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松榆之屬,

猶如關外桃花源,遂龍顏大悅,仰天大笑,歡喜嶺自此得名。

為迎接聖駕,修築了這條從歡喜嶺至臨江門的一條路,名為“迎恩街”,臨江門當時叫“迎恩門”。現在成為西部主幹道的長春路,是在西安路之後修建的,當時叫“後新街”。1952年,迎恩街改為西安路,迎恩門改為臨江門,後新街改為長春路。

雙陽李的老宅,是西安路臨街、最具形制和規模的私宅,有前、中、後三進院落。在一九〇三年夏天之前,這個院子還剩下完整的前院。老一代人稱其為“雙陽李”的宅子,是雙陽縣的地主李永慶家。

李永慶之父李迎春,清末闖關東時,攜妻兒來到東北吉林的雙陽打拼。李迎春除了李永慶,還有兒女,但毫無線索,已經失去聯繫。到了李永慶之子李閣臣、李程九時,

一家子積攢下了豐厚的產業。李家的發跡,成了土匪眼中劫掠的目標。後來,李迎春在農村宅院裡與闖院子的土匪交戰,不幸與老姑娘一起中彈身亡。雙陽成了李家痛心之地,不得不在吉林市西安路(解放前叫迎恩街)建造宅院,舉家遷往吉林。

李閣臣曾在民國初年的吉林省高等法院供職,後辭職與弟弟李程九打理家業。李閣臣、李程九都在三十年代因病英年早逝。

我母親李書春是雙陽李永慶大兒子李閣臣的唯一孫輩,我姥爺叫李松年,字品三;姥姥叫矯桂芳;姑姥姥叫李翠峰,小舅李格和二小舅是雙陽李永慶二兒子李程九的孫子。

說西安路是吉林市的古文化街,並不為過。首先是她形成的歷史原因--為乾隆帝巡幸進入吉林市專門構築的路,

隨之而來的是建築群的興起。截至解放前,在老人的述說及我的記憶中,能數的上來的較大私家宅院(包括胡同裡的)至少有四家,祠堂、寺廟不少於九處,當鋪一家,老字型大小“裕德隆”油酒坊,戴家醬菜園,矯德純中醫堂,劉文秀中醫診所,許家中醫堂,李家中醫堂,趙家筆店,多家雜貨店等。

在老吉林城外,這可是最為繁華的一條路了,這也許是借了迎恩街的光兒“皇恩浩蕩”,都想沾沾皇帝的恩典。

從臨江門西安路道北數,第一個就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祠堂。解放後,這個祠堂為船營第四小學,後來為吉林市教師進修學校,再後來是船營區教師進修學校,再再後來,就沒了。挨著它是一溜門市房,曾經是一家王姓服裝店和獸醫站共用。門市房往西,有一條胡同。胡同往西,為民宅和戴家醬菜園,商號的名稱不記得了。戴家醬菜園的門房為門市,後院為加工廠和住宅。醬菜園以西為李家中醫堂。

中醫堂旁是誠勇將軍的公祠。這座公祠規模是西安路最大的,至少有兩進大院,臨街的門牌樓上有“伊誠勇公祠”五個大字,建築精美,有漢白玉和磚雕刻畫。後來船營三小遷到這裡,原地址給了二十二中。後來三小撤銷,此地為市體操學校。

中西醫結合醫院原來的正門在西安路坐南朝北開,正對面是一排民宅。民宅前也有一家三間屋祠堂,後來是糧店。糧店西有一條胡同,舊稱山神廟胡同。胡同東邊臨西安路是山神廟(?拿不太准),規模很大,有三排房子。房後有座觀,就是佛教、道教寺廟的掌門人去世,將他的屍身以坐著的姿勢,砌築在裡面的塔狀建築。

解放後,祠堂的前面門房為老馬家小鋪(小副食雜貨店),二排房子原來也是馬家小鋪居住,後排為劉、李兩家居住,馬家的長子馬慶玉我們都是發小。二、三排房後來為三醫院製劑室,二排房子前原有兩座烏龜馱石碑。

胡同西邊臨西安路是一座祠堂,聽姥姥講是何將軍家祠堂。住在這裡的何家後人為女士,與我姥姥年齡相仿。何女士與老伴兒住在東屋,西屋租出去了。老兩口兒沒兒女。後來兩位老人搬到北山荷花池北面的那條街,南窗對著荷花池,我和姥姥去過她家。這座祠堂在八十年代初還存在,牆頭精美的磚花還在。2003年,這一片被開發了。

何家祠堂往西為一排帶後院的民宅。民宅的西頭是許姓老中醫。他與我四舅姥爺矯德純(解放後在西大街世一堂當坐堂醫,後來調到中心醫院中醫科)是一起磕頭拜把子的兄弟。許大夫病逝于此。許大夫有個兒子叫許久學,人極聰明,看病、繪畫都行。

六十年代初,許家搬至北山公園西側臨德勝路的拐角房。文革興起,不讓個人開中醫館。他操起筆劃給單位畫毛主席像,和老伴兒一起印紅衛兵袖標和造反組織的旗幟、文化衫。文革熱退去後,這類生意也不好做了,一家子生計很是艱難。

雙陽李宅的西面有座為皇帝祝壽的“萬壽宮”。一九四零年左右,有韓姓母子倆住在這裡,兒子是聾啞人,人稱“韓啞吧”。這條路上還有“城隍行宮”、歡喜嶺下的“喜慶寺”。八二七零廠的院內有一座尼姑庵,忘記了名稱,八十年代初還有呢,除了有位尼姑住,還有兩家居民。沿路兩側有糧米鋪、織布機坊、茶食餜匠鋪、銀匠鋪、綢緞莊、燒鍋、油坊、醬菜園、幹鮮雜貨鋪、當鋪等。大約在鐵

道西的路北,有山東義地,為埋葬山東闖關東的前輩們的墓地,系山東籍後人出資義葬之地,前面有供奉的義祠。北山街道辦事處以南為直隸會館,旁有觀音廟、鬼王廟,再東是清代一座監獄(即今日的船營四小)。

道南從東往西,記得有小鋪、當鋪、民居。三醫院的東胡同的東邊是民居。民居東面,有一楊姓人家。這家可是吉林市屈指可數的楊進士家。楊進士的老兒媳婦和我姥姥家有親戚,我和姥姥去過他家。楊進士早已過世,他的兩位孫女和我都在中心小學讀書。別看年齡差不多,我得管她倆叫姨。那時他家的門前還有牌樓呢!

三醫院東歷史上有金公祠堂,西是裕德隆的酒廠。挨著酒廠是中心小學。學校往西是冥陽寺,後來是北山街道的汽車修配廠。四小的對面(指老西安路)也是一座廟宇或祠堂(記不清),後為幼稚園,後院為民宅,居住著史姓和王姓兩戶人家。通往民宅的路西是劉景武小鋪,劉景武解放前當過派出所長,定為歷史反革命。改革開放後,派出所請他當治安員,佩戴紅袖標維持治安。

西安路後身是德勝街,有明如寺、有紫霞宮、白虎廟。都離西安路不遠。明如寺現在還有,八十年代後重建,紫霞宮和白虎廟蕩然無存。

在德勝街和西安路之間的居民區裡,解放前有吉林市肉品最大的供應商“常家肉鋪”。常家的“治”字輩的常治富是我小學同學。“文”字輩的常文賢是吉林市乒壇名宿,曾經獲得吉林省少年冠軍。男性同輩的女性為“淑”字輩。常淑娥女士與我母親是女高同學。

解放後,西安路陸續有了西關糧油加工廠、永吉電影公司、市社會福利院、市第二汽車配件廠、吉林醫藥站西庫、靶場、吉林市油酒廠。油酒廠後來分家為在道北的吉林市植物油廠,道南的酒廠。文革前,酒廠歸到獨立路的江城酒廠,酒廠原址成了居民住的大院。

過鐵道的路南,解放前有家姓黑的回族地主的宅子,他的兒子後來和我在一個樓裡工作,我們單位的一把手家裡就是給老黑家打工的。等我知道這層關係時,老黑已經離開了單位。

歡喜嶺上文革前還有漢白玉和青磚砌築的長順將軍、延茂將軍去思碑和牌坊。小學時,我們曾在山坡上摟地骨皮時,這些碑和牌坊還十分精美。遺憾的是,文革中被徹底摧毀。今天,大家只能通過網路或畫冊,領略一下它們往日的風采了。自然剝蝕的古樸滄桑之美,是動人心魄之大美,是遠通古人的心靈之窗,遠非今日人工盡心鋪張的簇新建築可比。

西安路的歷史變遷,很值得作為專題進行史料搶救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張曉光(1949-),西安路大宅雙陽李後人。1982年畢業于哈工大焊接專業,從事鍋爐壓力容器檢驗、職業培訓,直至退休。現致力於吉林北山勝利亭保護、推廣及紀念活動。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都想沾沾皇帝的恩典。

從臨江門西安路道北數,第一個就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祠堂。解放後,這個祠堂為船營第四小學,後來為吉林市教師進修學校,再後來是船營區教師進修學校,再再後來,就沒了。挨著它是一溜門市房,曾經是一家王姓服裝店和獸醫站共用。門市房往西,有一條胡同。胡同往西,為民宅和戴家醬菜園,商號的名稱不記得了。戴家醬菜園的門房為門市,後院為加工廠和住宅。醬菜園以西為李家中醫堂。

中醫堂旁是誠勇將軍的公祠。這座公祠規模是西安路最大的,至少有兩進大院,臨街的門牌樓上有“伊誠勇公祠”五個大字,建築精美,有漢白玉和磚雕刻畫。後來船營三小遷到這裡,原地址給了二十二中。後來三小撤銷,此地為市體操學校。

中西醫結合醫院原來的正門在西安路坐南朝北開,正對面是一排民宅。民宅前也有一家三間屋祠堂,後來是糧店。糧店西有一條胡同,舊稱山神廟胡同。胡同東邊臨西安路是山神廟(?拿不太准),規模很大,有三排房子。房後有座觀,就是佛教、道教寺廟的掌門人去世,將他的屍身以坐著的姿勢,砌築在裡面的塔狀建築。

解放後,祠堂的前面門房為老馬家小鋪(小副食雜貨店),二排房子原來也是馬家小鋪居住,後排為劉、李兩家居住,馬家的長子馬慶玉我們都是發小。二、三排房後來為三醫院製劑室,二排房子前原有兩座烏龜馱石碑。

胡同西邊臨西安路是一座祠堂,聽姥姥講是何將軍家祠堂。住在這裡的何家後人為女士,與我姥姥年齡相仿。何女士與老伴兒住在東屋,西屋租出去了。老兩口兒沒兒女。後來兩位老人搬到北山荷花池北面的那條街,南窗對著荷花池,我和姥姥去過她家。這座祠堂在八十年代初還存在,牆頭精美的磚花還在。2003年,這一片被開發了。

何家祠堂往西為一排帶後院的民宅。民宅的西頭是許姓老中醫。他與我四舅姥爺矯德純(解放後在西大街世一堂當坐堂醫,後來調到中心醫院中醫科)是一起磕頭拜把子的兄弟。許大夫病逝于此。許大夫有個兒子叫許久學,人極聰明,看病、繪畫都行。

六十年代初,許家搬至北山公園西側臨德勝路的拐角房。文革興起,不讓個人開中醫館。他操起筆劃給單位畫毛主席像,和老伴兒一起印紅衛兵袖標和造反組織的旗幟、文化衫。文革熱退去後,這類生意也不好做了,一家子生計很是艱難。

雙陽李宅的西面有座為皇帝祝壽的“萬壽宮”。一九四零年左右,有韓姓母子倆住在這裡,兒子是聾啞人,人稱“韓啞吧”。這條路上還有“城隍行宮”、歡喜嶺下的“喜慶寺”。八二七零廠的院內有一座尼姑庵,忘記了名稱,八十年代初還有呢,除了有位尼姑住,還有兩家居民。沿路兩側有糧米鋪、織布機坊、茶食餜匠鋪、銀匠鋪、綢緞莊、燒鍋、油坊、醬菜園、幹鮮雜貨鋪、當鋪等。大約在鐵

道西的路北,有山東義地,為埋葬山東闖關東的前輩們的墓地,系山東籍後人出資義葬之地,前面有供奉的義祠。北山街道辦事處以南為直隸會館,旁有觀音廟、鬼王廟,再東是清代一座監獄(即今日的船營四小)。

道南從東往西,記得有小鋪、當鋪、民居。三醫院的東胡同的東邊是民居。民居東面,有一楊姓人家。這家可是吉林市屈指可數的楊進士家。楊進士的老兒媳婦和我姥姥家有親戚,我和姥姥去過他家。楊進士早已過世,他的兩位孫女和我都在中心小學讀書。別看年齡差不多,我得管她倆叫姨。那時他家的門前還有牌樓呢!

三醫院東歷史上有金公祠堂,西是裕德隆的酒廠。挨著酒廠是中心小學。學校往西是冥陽寺,後來是北山街道的汽車修配廠。四小的對面(指老西安路)也是一座廟宇或祠堂(記不清),後為幼稚園,後院為民宅,居住著史姓和王姓兩戶人家。通往民宅的路西是劉景武小鋪,劉景武解放前當過派出所長,定為歷史反革命。改革開放後,派出所請他當治安員,佩戴紅袖標維持治安。

西安路後身是德勝街,有明如寺、有紫霞宮、白虎廟。都離西安路不遠。明如寺現在還有,八十年代後重建,紫霞宮和白虎廟蕩然無存。

在德勝街和西安路之間的居民區裡,解放前有吉林市肉品最大的供應商“常家肉鋪”。常家的“治”字輩的常治富是我小學同學。“文”字輩的常文賢是吉林市乒壇名宿,曾經獲得吉林省少年冠軍。男性同輩的女性為“淑”字輩。常淑娥女士與我母親是女高同學。

解放後,西安路陸續有了西關糧油加工廠、永吉電影公司、市社會福利院、市第二汽車配件廠、吉林醫藥站西庫、靶場、吉林市油酒廠。油酒廠後來分家為在道北的吉林市植物油廠,道南的酒廠。文革前,酒廠歸到獨立路的江城酒廠,酒廠原址成了居民住的大院。

過鐵道的路南,解放前有家姓黑的回族地主的宅子,他的兒子後來和我在一個樓裡工作,我們單位的一把手家裡就是給老黑家打工的。等我知道這層關係時,老黑已經離開了單位。

歡喜嶺上文革前還有漢白玉和青磚砌築的長順將軍、延茂將軍去思碑和牌坊。小學時,我們曾在山坡上摟地骨皮時,這些碑和牌坊還十分精美。遺憾的是,文革中被徹底摧毀。今天,大家只能通過網路或畫冊,領略一下它們往日的風采了。自然剝蝕的古樸滄桑之美,是動人心魄之大美,是遠通古人的心靈之窗,遠非今日人工盡心鋪張的簇新建築可比。

西安路的歷史變遷,很值得作為專題進行史料搶救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張曉光(1949-),西安路大宅雙陽李後人。1982年畢業于哈工大焊接專業,從事鍋爐壓力容器檢驗、職業培訓,直至退休。現致力於吉林北山勝利亭保護、推廣及紀念活動。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