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冷眼觀車展——新能源車型紮堆亮相,下一個風口即將到來?

【導讀】本次開幕的北京車展,除了一眾傳統的燃油車型照例與公眾見面外,同時多達二十餘款新能源車型的紮堆亮相,卻似乎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作為車市的重要風向標,

如此集中“爆發”的新能源汽車,是否昭示著下一個風口,即將到來?

一、較低的造車門檻

一提起對傳統燃油車型的品評,很多人首先想到便是動力總成,不僅普通公眾如此,就像一些知名的評測機構,也是將很大的精力放在關注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兩大核心部件上,

因此,才有了像沃德十佳發動機的評價,還有對世界知名變速箱企業的品評。

正因為設計程度複雜、工藝要求精密、製造成本高昂、裝配品質不得有絲毫的差錯,所以,真正具備研發、設計、製造、裝配動力總成的企業,相對來說,少之又少。

因此,如此之高的門檻,無疑讓很多企業對進軍傳統燃油動力車型望而卻步。

但新能源車型的出現,以其特殊的產品屬性,降低了入行門檻,在根本上顛覆了上述情況。

首先,新能源汽車以動力電池或燃料電池,取代了傳統的內燃機,儘管動力電池同樣屬於技術含量頗高的產品,但從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要實現主流產品的研發生產,並不是一件難事。據相關公開資料統計,

國內能夠生產並銷售動力電池的企業不下80家。

而在驅動電機層面,同樣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產品,目前能夠公開查到的生產企業也是有80家之多。

當然,上述企業所能夠提供的產品在技術路線選擇、產品一致性管控等方面,可能有強有弱、不盡相同,

但單從結果上來看,實現驅動電機的製造,並不算一件難事。

而作為大三電最後一種類型的電控,所謂的“拿來就用”,同樣也是屢屢靈驗。

最為核心的電池、電機和電控尚且如此,都能夠較為容易的實現,有鑑於此,眾多或傳統或後起的汽車品牌,攜帶旗下造型各異、名稱不盡相同的新能源汽車出現在公眾面前,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高額的國家補貼,雙積分的利好

就在近日,

宇通客車的一則關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公告,在汽車圈裡可謂是直接霸屏。

4月23日,宇通客車公告稱,收到鄭州市財政局轉支付的2016年國家新能源汽車第二批推廣補貼款逾58.6億元。

這是對宇通客車2016年至2017年9月30日所售、且累計行駛里程達到3萬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對應的推廣補貼。

消息一出,一片喧囂鼎沸。

誠然,這只是宇通客車一家的公告,當下在新能源汽車圈裡,無論是商用車,亦或是乘用車,同樣有不少類似的企業在默默的享受著國家為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所提供的巨額優惠,當然,也就有了之前部分企業為了騙補甘願鋌而走險。

如此一筆資金的補貼,任哪個稍微有點實力企業能不心動?

再者,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工信部於2017年9月27日正式發佈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也就是業內俗稱的雙積分政策。

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導向,一目了然。

面對國內體量頗為龐大的傳統燃油車生產企業,作為新能源車企,最差的情況還有積分可以賣,當然,這也只是一句玩笑話。

三、“外行”造車?究竟造的車,還是概念?

在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各路造車勢力中,可以說“外行”占到了相當一部分的比例,當然,在如今的很多領域,得益於互聯網和大資料的飛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跨界”風潮,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甚至不斷上演著“外行幹掉內行”的不可思議的場面。

但汽車行業,終究還是有所不同。

汽車製造業,簡而言之應該屬於一個系統工程,正常的運作流程更是包含有研發、設計、工藝、採購、生產、裝配、品質、銷售、售後等各個重要環節,而每個環節上,更是會橫向發展出不同的子系統或子環節,單就看似簡單的採購一環,對於成本的控制,對於供應商的有效管理、對於採購產品件的品質把控、對於售後等各方問題的回饋和解決,就是令很多業內車企頗為重視當然也相當頭疼的問題。

所以說,汽車製造業,是一個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的積累和不斷成長壯大的行業,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或者只是單純的想借助“風口”飛一把的所謂車企,終究也不會長遠。

總結

當大潮來襲,很多人選擇激流勇進,當然也可能會收穫的盆滿缽滿,而當只有潮水退去的時候,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到底是誰在裸泳。

亦或是乘用車,同樣有不少類似的企業在默默的享受著國家為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所提供的巨額優惠,當然,也就有了之前部分企業為了騙補甘願鋌而走險。

如此一筆資金的補貼,任哪個稍微有點實力企業能不心動?

再者,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工信部於2017年9月27日正式發佈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也就是業內俗稱的雙積分政策。

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導向,一目了然。

面對國內體量頗為龐大的傳統燃油車生產企業,作為新能源車企,最差的情況還有積分可以賣,當然,這也只是一句玩笑話。

三、“外行”造車?究竟造的車,還是概念?

在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各路造車勢力中,可以說“外行”占到了相當一部分的比例,當然,在如今的很多領域,得益於互聯網和大資料的飛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跨界”風潮,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甚至不斷上演著“外行幹掉內行”的不可思議的場面。

但汽車行業,終究還是有所不同。

汽車製造業,簡而言之應該屬於一個系統工程,正常的運作流程更是包含有研發、設計、工藝、採購、生產、裝配、品質、銷售、售後等各個重要環節,而每個環節上,更是會橫向發展出不同的子系統或子環節,單就看似簡單的採購一環,對於成本的控制,對於供應商的有效管理、對於採購產品件的品質把控、對於售後等各方問題的回饋和解決,就是令很多業內車企頗為重視當然也相當頭疼的問題。

所以說,汽車製造業,是一個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的積累和不斷成長壯大的行業,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或者只是單純的想借助“風口”飛一把的所謂車企,終究也不會長遠。

總結

當大潮來襲,很多人選擇激流勇進,當然也可能會收穫的盆滿缽滿,而當只有潮水退去的時候,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到底是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