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示範區平安街道辦事處四營社區 老村莊變身新社區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來啦,坐會不?”“不啦,老嬸子,

還有事。”“來啦,有啥安排招呼一聲。”“好嘞,好嘞,有事忘不了老哥你。”……一進和風社區,示範區平安街道辦事處四營社區居委會主任蔣齊軒就和居民接上了頭,招呼打個不停。粉牆黛瓦的社區裡,一時回蕩起以往在田間村頭才能聽到的問候。

馬宗良和蔣奇軒打個招呼,簡單聊了兩句,要回社區門崗守著。四營社區以前是城市村莊。和風社區裡住的1000多戶居民,全部是四營行政村下轄的3個自然村的拆遷安置戶。

馬宗良種了半輩子的地。2014年1月,他作為第一批安置戶入住和風社區後,也成為在社區56個公益性崗位在崗工作人員中的一員,開始拿起了工資。“現在這社區好得很,比以前那村莊強多啦。”馬宗良有點興奮:“老話說‘進了四營莊,泥裡水裡趟,淺的沒腳脖,深的到腚膀’,現在沒這事了。”

在社區曬太陽的幾位老人碰見蔣齊軒也是誇個不停。“幹得不孬。”被蔣齊軒稱作嬸子的李青秀誇完小輩,

還不忘逗逗一旁的老伴,“比你強,你那幹30年也沒幹出這個樣。”李青秀的老伴楊西河以前是四營村村幹部,為四營村的發展出過不少力氣。“那咋弄,那時候整天領著人下地挖溝,力氣沒少出,也沒弄成這條件。”楊西河笑呵呵地,也不生氣,趕忙把話題轉到了“客觀條件”上,“你看這社區多好,比以前莊裡透亮、乾淨,也沒泥地了,出門就是超市、飯店。
以前買個東西得跑多遠,跟這比不上。”

從生活環境比較,和風社區與四營村已是雲泥之別。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得並非一帆風順。安置戶剛剛搬進和風社區時,依然保留著鄉村生活方式——養豬養雞,地鍋做飯,用一些居民的話說,“就差挖個坑漚糞了”。為了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對接,居委會動員社區幹部和黨員帶頭示範,把更加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引入社區;在社區內種植綠化樹和草坪,

美化環境;定期定時保潔;到正規物業公司學習,兼職社區物業;建設社區服務站、醫療服務站、微型消防站……提供更加優質的社區服務。

趙言明經過培訓,成為了社區水電工,為居民提供收費和維修服務。不遠處的日間照料中心,打牌、按摩的老人天天聚成堆。“四點半學校”每天下午放學後開學,為雙職工家庭提供孩子看管服務。“紅白理事會”尊重老傳統……

說起從自然村到現代社區,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蔣齊軒興致高昂:“這才四年,新習慣形成了,好的老風俗也保留了,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