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影視劇中“銀針試毒”、“滴血認親”的橋段都是真的嗎!

如今古裝武俠劇、宮廷劇、宮鬥劇非常之火!這段時間就有兩部膾炙人口的宮鬥劇大火特火,一部是《如懿傳》、一部是《延禧攻略》。想必大家看的是如火如荼、心驚肉跳、激動萬分!那曲折的情節、你死我活的場景令觀眾流連忘返、廢寢忘食(小學作文常用詞彙之一)。

在每部這類“盪氣迴腸”的古裝劇中都少不了一些情節,比如什麼“銀針試毒”、什麼“滴血認親”之類的場景,看的大家是緊張萬分!那麼這些場景是編劇編出來的橋段?還是真的有事實根據哪?

電視劇《延禧攻略》劇照

電視劇《如懿傳》劇照

首先看看這類劇中的絕招之一:銀針試毒

銀針試毒我想大家都有所耳聞,或者就是從這些電視劇中看到的,如果銀針碰到食物後變黑了,就證明食物有毒,不能吃;反之,則說明食物無毒,可以放心食用。在民間,銀器能驗毒的說法也廣為流傳。早在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宋提刑官)的《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驗屍的記載,

這也被當時法醫檢驗引為準繩。那麼古時候真的有銀針試毒嗎?銀針試毒到底管用嗎?真的能夠試出來嗎?讓我們先瞭解下什麼是銀,這裡的毒又指的是什麼?

電視劇《甄嬛傳》劇照

大家初中化學都學過,銀(化學符號Ag),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非常悠久的貴金屬。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的雙重價值。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

比如我國解放前大名鼎鼎的“袁大頭”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民國銀幣“袁大頭”

四川張獻忠沉銀遺址打撈出來的銀錠

“銀針試毒”一詞中的“毒”一般特指砒霜,學名:三氧化二砷。是一種不易揮發的、幾乎沒有什麼氣味的白色粉末,因此砒霜成為了古代最常見的一種毒藥,而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還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鶴頂紅”。砒霜是白色粉末,

而鶴頂紅是紅色晶體或粉末,又叫紅礬。砒霜的毒性很強,進入人體後能破壞某些細胞呼吸酶,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氧氣而死亡;還能強烈刺激胃腸粘膜,使粘膜潰爛、出血;亦可破壞血管,發生出血,破壞肝臟,嚴重的會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所以“砒霜”真的很“毒”!

周星馳經典表情

學過化學都知道銀金屬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通常的條件下是不會與砒霜起反應的,

那為什麼銀針試毒的說法在古代和民間廣為流傳哪?

其實能夠讓銀針變黑的不是砒霜,而是砒霜裡的雜質——硫和硫化物。由於古代化學技術還不發達,所以那時候提煉不出來純淨的三氧化二砷,當時一般是經過高溫蒸餾砷黃鐵礦的方法制取這個砷黃鐵礦是鐵的硫砷化物,所以生產出來的三氧化二砷往往含有硫化物,而硫或硫化物對銀具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和銀針接觸後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在銀針的表面上形成一層黑色的銀垢(學名:硫化銀膜)。這便是電視劇中“銀針試毒”橋段的原理。而現在由於技術的提高,現在生產的砒霜純度比較高,沒有了硫和硫化物銀針試毒也就失去了作用。

電視劇片段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並不含毒,但卻含許多硫,比如雞蛋黃,純銀針插進去一般也會變黑,所以並非是雞蛋有毒。銀不止遇到硫或硫化物會變黑,臭氧也會使銀氧化變黑。生活中佩戴銀飾也會發黑,也是因為人體汗液中的硫、空氣中的硫化物等和銀首飾長期接觸後發生了化學反應,導致銀首飾表面出現了一層黑色的銀垢。

放的時間久了後銀飾會變黑

小知識:銀還有個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殺菌消炎。用銀餐具盛放食物不容易發酵發酸,銀化合物可治療燒傷包敷傷口,穿耳洞之初佩戴銀耳環還可以消炎消腫,對健康還是有好處的。在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萬分之一毫克的銀離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細菌致死。其原理是,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能吸附水中細菌,並逐步進入細菌體內,使它的催化劑-脢系統封閉、失活,使細菌失去代謝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銀作碗、筷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大好處的。

我國彝族姑娘佩戴的銀飾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影視劇中最狗血的場景——“滴血認親”

在影視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滴血認親”的橋段,這種所謂的認親方法其實早在三國時期就創立了。古代“滴血認親”被分為兩種,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電影《九品芝麻官》劇照

滴骨法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係。

合血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兄弟關係。現在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滴血認親的橋段,就是源自古代滴血認親方法之一的合血法。

其實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根據相似相溶原理(大家可以百度下),任何兩個人甚至人與豬的血都會互溶。所以這種方法是極其不靠譜的。那麼現實中是怎麼認定的哪?現實中血緣關係認定方法有傳統的血型認定和現在的DNA認定,到目前為止,通過DNA鑒定血緣關係是最準確的方法。

父母和子女血型配對表

DNA就是去氧核糖核酸的簡稱,是生物細胞染色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主要遺傳物質,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我們每個人的DNA都是獨一無二的(同卵雙胞胎除外),由於DNA有這樣的特性,就好像人的指紋一樣,所以DNA是用於親子鑒定最為有效的方法。

現代的DNA親子鑒定分析圖

所以以後我們要是再看到影視劇中類似的場景就當樂呵樂呵得了,千萬不要當真!同時也要多多學習科學知識,更不要以訛傳訛!

和銀針接觸後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在銀針的表面上形成一層黑色的銀垢(學名:硫化銀膜)。這便是電視劇中“銀針試毒”橋段的原理。而現在由於技術的提高,現在生產的砒霜純度比較高,沒有了硫和硫化物銀針試毒也就失去了作用。

電視劇片段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並不含毒,但卻含許多硫,比如雞蛋黃,純銀針插進去一般也會變黑,所以並非是雞蛋有毒。銀不止遇到硫或硫化物會變黑,臭氧也會使銀氧化變黑。生活中佩戴銀飾也會發黑,也是因為人體汗液中的硫、空氣中的硫化物等和銀首飾長期接觸後發生了化學反應,導致銀首飾表面出現了一層黑色的銀垢。

放的時間久了後銀飾會變黑

小知識:銀還有個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殺菌消炎。用銀餐具盛放食物不容易發酵發酸,銀化合物可治療燒傷包敷傷口,穿耳洞之初佩戴銀耳環還可以消炎消腫,對健康還是有好處的。在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萬分之一毫克的銀離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細菌致死。其原理是,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能吸附水中細菌,並逐步進入細菌體內,使它的催化劑-脢系統封閉、失活,使細菌失去代謝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銀作碗、筷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大好處的。

我國彝族姑娘佩戴的銀飾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影視劇中最狗血的場景——“滴血認親”

在影視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滴血認親”的橋段,這種所謂的認親方法其實早在三國時期就創立了。古代“滴血認親”被分為兩種,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電影《九品芝麻官》劇照

滴骨法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係。

合血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兄弟關係。現在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滴血認親的橋段,就是源自古代滴血認親方法之一的合血法。

其實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根據相似相溶原理(大家可以百度下),任何兩個人甚至人與豬的血都會互溶。所以這種方法是極其不靠譜的。那麼現實中是怎麼認定的哪?現實中血緣關係認定方法有傳統的血型認定和現在的DNA認定,到目前為止,通過DNA鑒定血緣關係是最準確的方法。

父母和子女血型配對表

DNA就是去氧核糖核酸的簡稱,是生物細胞染色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主要遺傳物質,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我們每個人的DNA都是獨一無二的(同卵雙胞胎除外),由於DNA有這樣的特性,就好像人的指紋一樣,所以DNA是用於親子鑒定最為有效的方法。

現代的DNA親子鑒定分析圖

所以以後我們要是再看到影視劇中類似的場景就當樂呵樂呵得了,千萬不要當真!同時也要多多學習科學知識,更不要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