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次離家出走 兩代人的反思

女兒/

出走前:週末補課,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真正大笑過了,和別人在一起,大多是虛偽的笑,假笑。

出走後:我突然想,我離開家後,親人會不會很著急?有些後悔了,打亂了大家平靜的生活,

對不起。

媽媽/

出走前:看見同事的孩子在補課,怕她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也報了兩個補習班。

出走後:現在覺得,孩子的分數和健康心態比起來,後者更重要,以後不讓她去補課了。我也是很平凡的人,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她?

4月4日,錦江區一知名中學初一女生瑩瑩(化名)突然失聯。家人在其書包中發現了一封信:“我不快樂,每天學習,週末補課,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真正大笑過了……”這名12歲女孩,

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抗議父母給她的“高壓”環境。28個小時後,瑩瑩和父母聯繫,回到家中。

這次離家出走,讓瑩瑩的父母感悟頗深。28個小時的時間裡,瑩瑩的母親鄭月(化名)想了很多,她決定取消孩子的兩個補習班,不再讓女兒補課,“補課雖然能提升她的考試成績,但不一定利於她的成長。”

監控畫面。

出門買文具失聯

4月4日,清明小長假的最後一天,按照學校規定,瑩瑩要在當日下午返回學校,開始新一周的住校學習生活。下午3點40分,把課本裝進書包,瑩瑩稱要到附近的文具店買一支簽字筆,便出了家門。

“我就在家裡等她回來,準備送她去學校。”瑩瑩的父親周強(化名)說。半個小時之後,見女兒沒有回家,周強便到樓下等候,

始終不見女兒的身影。周強返回家中,發現瑩瑩存放的1000元壓歲錢不見了,他感覺女兒撒了謊,於是發動親戚朋友幫忙尋找。社區的監控錄影顯示,瑩瑩出了社區後,徑直走向街對面的公交月臺,就此消失在監控畫面中。

“週末補課,我不快樂”

瑩瑩失聯的10多個小時後,4月5日上午,遍尋無果後,家人意外地在孩子的書包裡發現了一封信。

這封信寫在一張賀卡的背面空白部分,

信一開頭,這名12歲的女孩就提出一個在大人們看來與她年齡不符的問題:“我不快樂……週末補課,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真正大笑過了,和別人在一起,大多是虛偽的笑,假笑。”“我發現我變虛偽了,我不再單純了,我什麼時候能回到小時候,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生活?”

女生寫在一張賀卡背面空白部分的信。

慶倖的是,當天瑩瑩主動回到了家中——當天傍晚,一個陌生的電話打到了周強的手機上,瑩瑩在雙流機場附近借用了一位路人的手機,和父親取得聯繫,周強哭著把她接回了家。

由“補課”引發的這次離家出走,對於鄭月夫婦和瑩瑩來說,都是一次交流的契機。這件事後,父母開始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女兒,也學會理解父母。成都商報記者分別採訪了父母、女兒兩方,希望通過她們的敘述,來展現雙方對此事的思考與感悟。

女兒自述

想再回中江老家

和姐姐在田壩玩耍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我盼了很久,因為有三天時間,媽媽早就說好要帶我一起回中江老家。以前每個月都可以回去一次,上初中後回去的次數就少了,最近一次回去還是在春節。

小長假第一天,出城很堵,我們很晚才到,一天時間基本報廢,我見到了姐姐和外公外婆,第二天和他們在一起耍了一天,還一起給去世的長輩上了墳,當天下午就返回了成都,很久沒有這樣放鬆了。

小長假最後一天,下午就要返回學校,但那天要補習數學,我背上書包出了門,一上午的時間就沒有了。要補課,就沒有時間耍了,我很想放鬆,但是我又發現這段時間真的沒有努力,這是為什麼?於是,我借下樓買筆為由,賭氣離家出走,本想找姑媽,但姑媽家周圍都變了,便開始在街頭遊蕩。那天晚上我坐在街邊,靠著牆角過了一夜。後來又想再次坐車回中江老家找外公外婆,但由於沒有身份證買不到車票。我突然想,我離開家後,親人會不會很著急?有些後悔了。最後打電話給爸爸,這才發現很多人都在找我,因為自己的賭氣,打亂了大家平靜的生活,對不起。

上小學的時候,每個週末我都可以到新華文軒書城看很多書,爸爸媽媽還經常帶我出去騎車、打乒乓球。有時候爸媽工作太忙,我就和他們單位的叔叔阿姨一起出去耍,還去了國外。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名美食家,嘗遍世界所有的美食。

最高興的是,每個月都可以和媽媽一起回中江老家看外公外婆。外公是種地的,農村田壩的風景太美了,每次回去,我可以和姐姐在田壩裡跑一整天。

其實每週真正玩耍的時間就只有一天,所以沒有經常回老家。因此,我更珍惜週末回家的玩耍時間,至少還有一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母親自述

怕輸在起跑線

給她報了兩個補習班

其實,看到瑩瑩離家出走的消息後,我很多同事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孩子一向很活潑,叔叔阿姨都很喜歡她。女兒不像城市裡的很多孩子,連蔥和蒜苗都分辨不出來。我們小時經歷的“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的生活,她都經歷過。上中學後,怕她跟不上節奏,於是考慮幫她報兩個補習班,用課外時間去補課。我身邊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補課,大家都補,你不送去補就顯得很奇葩。可能就是這種從眾心理在作祟,畢竟生活在這個圈子裡嘛。

我在一位同事那裡打聽到了幾家培訓機構,還比較了很久,最後選了一家。女兒平時喜歡看書,語文沒有問題,於是報了數學和英語兩個補習班,時間是在週六和周日上午。每個週六上午補課回來,周日上午繼續補課,中午吃了飯,就要準備返回學校。週末的整個狀態跟上學沒兩樣,無非是從學校搬到了家裡。補習兩門課,就幾乎佔據了孩子僅有的週末休息。

一番考量之後,我和丈夫覺得,孩子的分數和健康的心態比起來,後者更重要,以後不讓她去補課了。補課或許能夠提升考試成績,但不一定利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共同做出了這一決定。在這個事情上,我們很自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優秀,但現在我們想明白了,優秀並非是用考試成績來衡量的。孩子快不快樂,開不開心,是時候重新受到重視了。其實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學霸,不要求她要考北大清華。只想她成為一個善良、誠信的人,不要求有非凡的成就,我也是很平凡的人,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她。

專家“補課”

注意孩子心理動盪期

從眾補課不可取

面對瑩瑩出走一事,著名教育專家紀大海表示,小學四年級開始到中學階段,都屬於孩子的心理動盪分化期,孩子變化無常,開始形成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心態,老師和家長不能很好應對,孩子最容易出現反常。

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人的孩子在補課,自己的孩子也要補,這樣的心態很普遍。紀大海稱,“一個50人的班級不說過半,如果有七、八個學生在校外補課,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肯定會激起其他學生的家長們要去跟進,這就是家庭對孩子期望當中的一種從眾效應,但其實並不科學。”

成都商報記者分別採訪了父母、女兒兩方,希望通過她們的敘述,來展現雙方對此事的思考與感悟。

女兒自述

想再回中江老家

和姐姐在田壩玩耍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我盼了很久,因為有三天時間,媽媽早就說好要帶我一起回中江老家。以前每個月都可以回去一次,上初中後回去的次數就少了,最近一次回去還是在春節。

小長假第一天,出城很堵,我們很晚才到,一天時間基本報廢,我見到了姐姐和外公外婆,第二天和他們在一起耍了一天,還一起給去世的長輩上了墳,當天下午就返回了成都,很久沒有這樣放鬆了。

小長假最後一天,下午就要返回學校,但那天要補習數學,我背上書包出了門,一上午的時間就沒有了。要補課,就沒有時間耍了,我很想放鬆,但是我又發現這段時間真的沒有努力,這是為什麼?於是,我借下樓買筆為由,賭氣離家出走,本想找姑媽,但姑媽家周圍都變了,便開始在街頭遊蕩。那天晚上我坐在街邊,靠著牆角過了一夜。後來又想再次坐車回中江老家找外公外婆,但由於沒有身份證買不到車票。我突然想,我離開家後,親人會不會很著急?有些後悔了。最後打電話給爸爸,這才發現很多人都在找我,因為自己的賭氣,打亂了大家平靜的生活,對不起。

上小學的時候,每個週末我都可以到新華文軒書城看很多書,爸爸媽媽還經常帶我出去騎車、打乒乓球。有時候爸媽工作太忙,我就和他們單位的叔叔阿姨一起出去耍,還去了國外。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名美食家,嘗遍世界所有的美食。

最高興的是,每個月都可以和媽媽一起回中江老家看外公外婆。外公是種地的,農村田壩的風景太美了,每次回去,我可以和姐姐在田壩裡跑一整天。

其實每週真正玩耍的時間就只有一天,所以沒有經常回老家。因此,我更珍惜週末回家的玩耍時間,至少還有一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母親自述

怕輸在起跑線

給她報了兩個補習班

其實,看到瑩瑩離家出走的消息後,我很多同事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孩子一向很活潑,叔叔阿姨都很喜歡她。女兒不像城市裡的很多孩子,連蔥和蒜苗都分辨不出來。我們小時經歷的“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的生活,她都經歷過。上中學後,怕她跟不上節奏,於是考慮幫她報兩個補習班,用課外時間去補課。我身邊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補課,大家都補,你不送去補就顯得很奇葩。可能就是這種從眾心理在作祟,畢竟生活在這個圈子裡嘛。

我在一位同事那裡打聽到了幾家培訓機構,還比較了很久,最後選了一家。女兒平時喜歡看書,語文沒有問題,於是報了數學和英語兩個補習班,時間是在週六和周日上午。每個週六上午補課回來,周日上午繼續補課,中午吃了飯,就要準備返回學校。週末的整個狀態跟上學沒兩樣,無非是從學校搬到了家裡。補習兩門課,就幾乎佔據了孩子僅有的週末休息。

一番考量之後,我和丈夫覺得,孩子的分數和健康的心態比起來,後者更重要,以後不讓她去補課了。補課或許能夠提升考試成績,但不一定利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共同做出了這一決定。在這個事情上,我們很自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優秀,但現在我們想明白了,優秀並非是用考試成績來衡量的。孩子快不快樂,開不開心,是時候重新受到重視了。其實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學霸,不要求她要考北大清華。只想她成為一個善良、誠信的人,不要求有非凡的成就,我也是很平凡的人,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她。

專家“補課”

注意孩子心理動盪期

從眾補課不可取

面對瑩瑩出走一事,著名教育專家紀大海表示,小學四年級開始到中學階段,都屬於孩子的心理動盪分化期,孩子變化無常,開始形成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心態,老師和家長不能很好應對,孩子最容易出現反常。

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人的孩子在補課,自己的孩子也要補,這樣的心態很普遍。紀大海稱,“一個50人的班級不說過半,如果有七、八個學生在校外補課,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肯定會激起其他學生的家長們要去跟進,這就是家庭對孩子期望當中的一種從眾效應,但其實並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