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憑啥要“十年學藝”?昭通蘆笙世家兩代人這樣回答

 

雲南網訊 在昭通市大關縣,住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傑鋒。

他是大關苗族蘆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也是家族裡的第五代傳承者,而他的兒子王愛華也是蘆笙製作匠人。倆人都說,要完全學會蘆笙製作工藝,需要大概10年時間。到底這一工藝有何艱深之處,需要十年學藝?13日,雲南網記者在大關帶你尋找答案。

王傑峰告訴記者,他製作蘆笙已經有40多年的時間了。他的父親、祖父等都是製作蘆笙的高手,其作品被鄉親們贊為“王氏蘆笙”。

幼時,他從父親手裡接到的禮物就是一把小蘆笙,耳濡目染之下便也學會了蘆笙技藝。從接觸蘆笙製作到學有所成,王傑峰說自己大概經歷了10年時間。

王愛華也是從小看著父親做蘆笙長大,16歲左右開始學習製作技藝,前後陸續學習了七八年時間。他說,現在自己雖然已經能完成蘆笙製作的全部環節,但是成品還是要接受父親的檢驗,父親還是能找出他作品上的種種瑕疵。

最終要達到合格的水準,預計也還需要兩三年時間。

需要十年學藝。蘆笙制作難在哪裡?王傑峰不假思索地回答:在於製作安裝彈簧片、安裝笙管和調音。

製作彈簧片時,需要把約半釐米厚的銅條錘打成薄如紙片的銅片,修整尺寸形狀後安裝在特定位置——其主要作用是發音。

安裝笙管時,笙管與笙兜之間不能有空隙,笙兜上發音孔的形狀需要最大限度與笙管的形狀吻合——雖然後期可以補救,但是這決定了蘆笙的音色、音質、外觀以及使用壽命等。

調音,則需要製作者對音階有準確的把握,同時還要會蘆笙吹奏的技藝。王傑峰除了精通蘆笙製作,也是一位蘆笙演奏的高手。王傑峰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很愛吹蘆笙,

每天都要通過吹奏來調音試音,現在年紀大了有些中氣不足,吹奏才慢慢少了下來。

王愛華也會吹奏蘆笙,但是傳統的調音方法太難了,因此在調音時他還是選擇使用現代的調音器。

種種環節,都需要耐心、細心和高超的技藝。用王傑峰的話來說,十年學藝才算是有小成。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少有人願意花這麼大的功夫慢慢去雕琢一門技藝了。王傑峰這一代,

三個兄弟中只有他繼承了蘆笙世家的衣缽。到了王愛華這一代,他和姐夫接過了棒子。

自從王傑峰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後,大關縣有關部門在縣區裡開辦了傳習點,王傑峰長期在傳習點駐守;也組織了傳承活動和各類培訓班。對於來參與學習培訓的年輕人,王傑峰說自己都在盡心盡力地教,但是學有所成的人不多。為了鼓勵學習、傳承,參與培訓的人甚至能得到一些補助。王傑峰很是感慨:“我們是給錢求著他們學啊。”

不過,市場對於蘆笙製作技藝接受程度已經在逐漸提高。王愛華說,現在父親、姐夫和自己三個人,平均每年能製作300把左右的蘆笙,基本都銷售告罄。一些團體在購買蘆笙時專門請懂行的蘆笙吹奏著來試音,王愛華很有信心:“不怕你帶師傅來,就怕你不帶師傅來。”

王愛華相信,只要世界上還有苗家兒女,蘆笙製作技藝就不會失傳,因為那是苗家兒女的“身份證”,節慶時必須吹奏的。他打算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也繼續教他製作蘆笙,無論是否喜愛。那是家族傳承的手藝,他說:“丟了可惜。”

對於來參與學習培訓的年輕人,王傑峰說自己都在盡心盡力地教,但是學有所成的人不多。為了鼓勵學習、傳承,參與培訓的人甚至能得到一些補助。王傑峰很是感慨:“我們是給錢求著他們學啊。”

不過,市場對於蘆笙製作技藝接受程度已經在逐漸提高。王愛華說,現在父親、姐夫和自己三個人,平均每年能製作300把左右的蘆笙,基本都銷售告罄。一些團體在購買蘆笙時專門請懂行的蘆笙吹奏著來試音,王愛華很有信心:“不怕你帶師傅來,就怕你不帶師傅來。”

王愛華相信,只要世界上還有苗家兒女,蘆笙製作技藝就不會失傳,因為那是苗家兒女的“身份證”,節慶時必須吹奏的。他打算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也繼續教他製作蘆笙,無論是否喜愛。那是家族傳承的手藝,他說:“丟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