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建壽寧老區村的蛻變:村民增收致富 鄉村換新顏

遊客在吉洋湖公園遊玩。 袁曉昊 攝

中新網寧德3月15日電 (吳蘇梅 葉茂)“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後,

村裡的遊客多了,我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開起了小賣部,生活慢慢變好了。”站在福建壽寧縣南陽鎮東吉洋老區村的吉洋湖公園入口小木屋前,53歲的葉黃眉15日如是說。

東吉洋老區村位於南陽鎮東部,系古壽寧通往浙江泰順的必經之路,曾經是一個髒亂差、名不見經傳的村莊。葉黃眉是村中的貧困戶之一。

美化改造中的東吉洋。 袁曉昊 攝

2014年初,福建省委組織部下派王永繼駐村任第一書記,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扶貧。如今,東吉洋已是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成了周邊一帶民眾週末休閒遊的好去處。

沿著10米寬的進村主幹道走進東吉洋村,

道路旁是一座座白牆磚混樓房,村頭一側是一片片現代化果蔬大棚。大棚的一側立著“鳥巢”吉祥福生態餐廳,“鳥巢”的對面是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有葫蘆形狀人工湖的吉洋湖公園。

公園內,遊客們悠閒地欣賞村景,給五顏六色的景觀魚投食,孩子們在百米長廊上打鬧嬉戲。“山還是原來的山,村子卻認不出來了。”一名外出5年未回村的女村民說。

走進“鳥巢”現代農業觀光園,

感覺陣陣暖意,門口左右兩邊分別是用營養液水培的草莓和青菜,生機勃勃。抬眼望去,恣意生長的百香果枝蔓,鮮翠欲滴,攀著旋梯悠然而上;樓上則栽培著更多的蔬菜。

旋梯後是用主題隔板分開的餐桌,有3個大包間,可用於家族聚餐及團隊聚會。在這裡,你可以吃到壽寧特色的菜品,青菜從大棚內採摘,新鮮衛生。

吉洋湖公園一角。 袁曉昊 攝

南陽鎮計生副書記林長全說,村黨支部制定了3年駐村發展規劃,把東吉洋村美麗鄉村建設、基層黨建與產業扶貧、精准扶貧深度融合,落實村黨支部主體責任,建強村級“主心骨”,東吉洋村由此開始了華麗轉身。

為加快村民致富步伐,村裡以茶葉和觀光農業為載體實施精准扶貧。

村兩委多方引導和幫扶茶產業帶頭人韋興炎對原本初加工的茶廠進行升級改造、品牌打造,設立電商行銷管道,做大做強茶葉公司,並反哺本地茶農。

經幫扶,韋興炎的茶葉公司年產值突破6000多萬元人民幣,直接帶動東吉洋村茶農人均年增收入4000多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60個,員工日薪可達450元。

村兩委還帶領黨員群眾成立農業合作社和生態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鳥巢大棚式生態農業生產系統,發展葡萄、百香果等產業,打造集休閒、娛樂、農事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游,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東吉洋全景。 袁曉昊 攝

資料顯示,2016年東吉洋村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不足3500元提高到15000元,村裡的精准扶貧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要致富,也要美麗。村兩委將東吉洋劃分為入口景觀區、現代農業觀光區、公共活動區、居民住宅區、工業生產區和生態景觀區6個功能區域,進行美化改造。

爭取建設資金800多萬元,拓寬進村主幹道、推進綠化工程;建設面積3000多平方米湖面、百米長廊、風雨亭、親水準台、觀景亭為一體的吉洋湖公園;對村中30多棟房屋進行立面裝飾……短短兩年多,東吉洋就從“村姑”變成了“白富美”。(完)

建設鳥巢大棚式生態農業生產系統,發展葡萄、百香果等產業,打造集休閒、娛樂、農事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游,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東吉洋全景。 袁曉昊 攝

資料顯示,2016年東吉洋村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不足3500元提高到15000元,村裡的精准扶貧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要致富,也要美麗。村兩委將東吉洋劃分為入口景觀區、現代農業觀光區、公共活動區、居民住宅區、工業生產區和生態景觀區6個功能區域,進行美化改造。

爭取建設資金800多萬元,拓寬進村主幹道、推進綠化工程;建設面積3000多平方米湖面、百米長廊、風雨亭、親水準台、觀景亭為一體的吉洋湖公園;對村中30多棟房屋進行立面裝飾……短短兩年多,東吉洋就從“村姑”變成了“白富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