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東會碾壓百度?吳聲發聲新零售,必須反思我們的商業模式!

從主導“凡客體”到策劃2012年京東與蘇寧的815價格戰,再到與羅振宇聯合創建《羅輯思維》,

場景實驗室的創始人,新物種實驗發起人吳聲一直是為電商及零售領域創新賦能的發聲者和組織者。這次在4月12日的世界電子商務大會上,吳聲首次為我們解釋了自己對新零售的認識。

通過下文中吳聲的演講,我們可從新效率、新平臺、新體驗和新流量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新零售的來龍去脈。以下為吳聲演講內容,由E企咖編輯整理。

你真的理解新零售嗎?

我們今天在世界電商大會,我們談新零售,到底是在談論西雅圖的亞馬遜GO?是剛剛在西瑪圖出現的亞馬遜Fresh?還是東京郊區的蔦屋家電?或者是盒馬生鮮?是步步高雲猴?是永輝的超級物種?我們總認為這些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關於線上消費者的洞察和線下用戶場景的變化所形成的解決方案。那麼新零售到底是什麼?不久前阿裡研究院的院長高紅冰總結了這個定義——是資料驅動的,

圍繞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泛零售形態。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電子商務不斷演進有自己的認知,其實我們看到已有的圖譜都不代表這是正確的邏輯,但是這裡面的確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邏輯變化,就是流量的邏輯正在演化為使用者的邏輯從流量邏輯演化為使用者邏輯。我們來看新零售的定義,第一它不是零售範疇的模式升級。我們必須意識到它是商業本質的一種反覆運算與使用者模式的進化,

也就是說,這一輪技術的變革,如果沒有用戶進化的同構,不可能真正意義上定義一個全新的商業樣式和商業的新物種。所以我把新零售給出了這樣一個定義,也是借世界電商大會做一次公開的正式發佈。

新零售是以大資料支撐場景洞察,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架構的新信用關係與新效率體系。大家注意,

如果把這些定語全部刪掉,清晰指向兩個名詞,一個是新的效率體系,一個是新的信用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反省,或者要反思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夠與時俱進的反覆運算合理化,第一個判斷我們在效率的維度完成了何種反覆運算,形成回應消費者的高效能力,或者基於用戶有沒有完成這樣一種信任代理、情緒代理和信用代理。

阿裡和京東的根本區別

坦率講,我們在談論今天中國最大的兩個電子商務平臺,阿裡和京東的時候,其實從去年的雙十一就可以看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雙十一,阿裡一如既往的資料創新高,但是從阿裡自身來講,他們更加關注的是芝麻信用、支付寶、淘寶、螞蟻花唄、天貓,它們的形成有沒有成為互聯網時代信用基礎設施的一種機會和能力,所以從新物種的角度來看阿裡這個公司,它最有機會的是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以AI為它的基礎能力的新信用公司和新信用體系。

同樣是雙十一,京東發佈了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無人配送。我們可以想見,在長期以來從劉強東所反復提及的京東關注點,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效率。那麼從新物種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京東特別有機會會成為一家高效的無人配送網路,也就是無人戰略將會成為京東在未來最重要的一種商業模式。所以在今年,京東集團的開年大會上,他們非常鮮明的提出了智慧商業體。

你理解消費者體驗嗎?

為什麼我們說消費者體驗這樣一個正確的名詞,我們要把它具化為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架構呢?我們來看一個非常小的例子。

我們需要資料來驅動,需要演算法來驅動這樣一種不斷優化的模型。但是毫無疑問,體驗設計是它的基礎架構。

亞馬遜真正的零售佈局

所以,從用戶、技術、商業場景的連接維度,需要在資料流程動性中轉化為UP值,表現為是不是新的效率、價值、體驗、流量。新的效率,新零售不再是供應端獨立效率的提升,正如剛才林捷兄提到的一樣,必然會表現為從倉儲到物流,從技術到資料的一體化,在這樣一種一體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加願意看到和看見的是,與消費端的互動效率的提升。稍微細心可以發現,我們不僅關注連線性,我們還關注內容力。亞馬遜生鮮品類的決心絕不僅僅是亞馬遜GO也不是亞馬遜Fresh。毫無疑問,2017年亞馬遜會開出自己的混合超市,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需要借助於這樣一種混合超市的形態,來完成用戶觸點。好貨,場景解決方案,新的人貨場的架構。

所以我們在看到剛才京東的變化,或者京東的可能性,正如我們探討亞馬遜的變化和亞馬遜的可能性,其實殊途同歸,都在指向商品供應鏈的效率。它們甚至還會指向內容供應鏈的效率。

怎麼包裝有故事的商品?

麻省理工學院和義大利一家超市合作,他們追根溯源、完整地把商品的故事形成消費者的體驗,以此作為他們的核心體驗架構的設計能力,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此之前是美國的全食有機超市,他們大約有15%的商品品類都是有故事的商品。這不僅僅是說是原產地,這不僅僅是說這是一個農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一個TVC,它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值得我們追根究底的資訊的層次和文化的表達。這個時代就在這樣一種細節向更細節的變化裡面,向我們的電商的運營商和新零售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考驗。這種更高的要求和考驗表現為:平臺其實已經並無機會,平臺沒有機會是因為我們今天的基礎設施已經足夠的成熟,如果我們要把直播嵌入進我們的商品故事的講述業態裡面,毫無疑問我們看到這個直播,是我們自己去重新部署它的技術架構,還是選擇類似於從映客、花椒、都魚、一直播乃至於戰旗、虎牙、歪歪這種模式,我們相信有太多的流量平臺可以完成我們特定解決方案的賦能。在這種賦能的關係裡面,你會發現平臺、用戶和我們實際這個商品運營者的關係,也正在發生逆轉。

這個時代的平臺邏輯

所以新的平臺,第一一定是新的場景平臺。前不久在世貿天街剛剛開業的小米之家為什麼人頭攢動?因為定義了新的場景,保證了作為新的消費意義能夠存在。就如京東和今日頭條合作,今日頭條僅僅是一個新聞資訊的用戶端嗎?僅僅是一個資訊流、廣告或者是資訊流資訊的載體嗎?不僅是智慧內容的分發,它本身就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場景,在這個場景裡面,廣告只不過是這個資訊流非常恰如其分的高效的轉化解決方案而已。

我們更要看到,今日頭條意味著一個龐大的頭條電商能夠完成從它去年的50到60億的收入,到今年150億收入裡面,至少是10%的比例。當然,他們還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過程中,判斷怎樣能夠形成資訊流電商。但是我們首先要看到這樣一個新的場景,為什麼用戶使用的時長,每天已經突破了80分鐘。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使用者在哪裡?用戶並不在此時此刻,我在這裡跟各位分享的時候,你們有意無意的抬頭,而在於我們的注意力的所及和我們觸摸點的所向。

我們去理解,得道就是這樣的新平臺,它是知識買手,它是知識服務,它是知識娛樂,它當然也是知識網紅的MCN。特斯拉也是這樣的流量平臺,它是一個清晰指向新能源網路的一個全新的物種樣式和物種形態。我們去理解這樣一種平臺,是因為它們創造了新的體驗,這種新的體驗因為指向了審美的文化與互動的連接,所以我們要判斷我們新零售的價值,要看到我們在審美意義和體驗上完成了何種新價值的創造。

這種新的價值,就是超越我們預期的管理,今年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義烏有沒有MUJI,而是深圳和北京為什麼會有MUJI HOTEL,為什麼貓王小王子能夠打敗一系列的國際可擕式藍牙音箱品牌,而成為全新的品牌?是因為他們指向了儀式感,指向了今天年輕人傳情達意的符號載體,指向了羽量級的復古消費。這裡面新的體驗,當然包含了我們所說的互動型的體驗。在互動當中,用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關係。這種用戶關係裡面,我們自然就能理解這種體驗本身會產生新的流量,因為互動形成了轉發。互動形成了分享,互動形成了口碑,互動也進而完成了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裂變式口碑的創造。我記得去年,此時此刻我曾經在這裡也跟各位分享,為什麼新的流量的中心是人,為什麼人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場景。在這個意義上,我願意更加具體的表達,新的流量是來源於產業的內容化和產品的人格化。以自口碑再運用新技術創造的新入口,才會讓我們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低成本的流量獲取和用戶獲取。這樣一個新的流量首先就會指向新的內容是如何被創造新的流量能力的,是網紅還是超級IP,是共用經濟,是分享經濟2.0,還是付費訂閱內容創業。我想,我們需要拓展新的場景,挖掘新的體驗,進而去生產新的內容,在這種分發的過程中創造這種新的流量,才會沉澱成社群。才會完成我們剛才反復強調的一種信任的溢價。

京東未來的機會遠遠大於百度

美國一家奄奄一息的大眾服飾品牌,被稱為中關村程式師專用,碼專備,2016年重新復活,它沒有三心二意,而是非常堅定的選擇了美國,也是現在世界第一超模Gigi,它拿到了這樣一個即看即買的全新技術範式轉移的窗口期紅利。我們突然發現這個品牌好像又開始性☆禁☆感起來了,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這個即看即買背後蘊含的一系列嶄新技術和全新技術的應用。就像VR購物一樣,這並不是單純的VR購物還是AR購物還是MR購物,並不是說AI離我們是不是足夠遙遠,有沒有它具體和獨特的應用場景,而在於我們要看到這一系列全新的技術本身正在重新定義場景。它在欺騙我們的視覺和大腦的同時,也在構建新的體驗方式。在這種人機交互的過程中,新的流量的革命被重新的賦予。所以即便Uber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了無數的緋聞和醜聞,但是我依然願意相信,假如做無人駕駛,它的機會還是要大於Google。即便百度和Google同樣被MIT定義為全球AI的前三位的重要玩家,但是在中國我願意說,因為京東更加具體和獨特的應用場景,它做無人駕駛,它的機會是遠遠大於百度。

為什麼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判斷這樣兩個看上去荒誕不經的結論?是因為應用場景的獨特性,大資料飼養和餵養的能力,形成我們反覆運算的模式,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商業實踐和商業機會。

新零售的核心還是內容

所以我們說,新零售場景的價值形態,它是什麼?它是體驗反覆運算與認知升級的效率共振。體驗反覆運算,就意味著技術所賦能的變化,認知升級也意味著我們關於人貨場的這樣一種看法,正在發生本質性的位移,這樣一種本質性的位移裡面,場景怎樣被預定?它可能是嗅覺,可能是視覺,可能是聽覺,這個體驗怎樣設計?我們說是用戶的觸點,是用戶希望它是虛擬還是現實,是增強還是混合,是線上還是線下。所以我們在看到意義本身的一種賦能,就是在於我們正在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新零售並不是簡單的迎合消費者和用戶,它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是更多的時候內容混合的變化,內容流動的變化,它是內容和我們講的資料流程動的關係在重新塑造流通鏈、價值鏈和體驗鏈。

它的本質是相信一個響應一個全新的消費需求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到來的時候,零售的本質被重塑了,我們一方面要看7-11的創始人的零售哲學和零售本質,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看一本書,前面提到的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的正傳《知的資本論》,有機會要到東京去看一看。因為零售升級的本質是認知升級與審美升級。

同樣是雙十一,京東發佈了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無人配送。我們可以想見,在長期以來從劉強東所反復提及的京東關注點,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效率。那麼從新物種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京東特別有機會會成為一家高效的無人配送網路,也就是無人戰略將會成為京東在未來最重要的一種商業模式。所以在今年,京東集團的開年大會上,他們非常鮮明的提出了智慧商業體。

你理解消費者體驗嗎?

為什麼我們說消費者體驗這樣一個正確的名詞,我們要把它具化為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架構呢?我們來看一個非常小的例子。

我們需要資料來驅動,需要演算法來驅動這樣一種不斷優化的模型。但是毫無疑問,體驗設計是它的基礎架構。

亞馬遜真正的零售佈局

所以,從用戶、技術、商業場景的連接維度,需要在資料流程動性中轉化為UP值,表現為是不是新的效率、價值、體驗、流量。新的效率,新零售不再是供應端獨立效率的提升,正如剛才林捷兄提到的一樣,必然會表現為從倉儲到物流,從技術到資料的一體化,在這樣一種一體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加願意看到和看見的是,與消費端的互動效率的提升。稍微細心可以發現,我們不僅關注連線性,我們還關注內容力。亞馬遜生鮮品類的決心絕不僅僅是亞馬遜GO也不是亞馬遜Fresh。毫無疑問,2017年亞馬遜會開出自己的混合超市,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需要借助於這樣一種混合超市的形態,來完成用戶觸點。好貨,場景解決方案,新的人貨場的架構。

所以我們在看到剛才京東的變化,或者京東的可能性,正如我們探討亞馬遜的變化和亞馬遜的可能性,其實殊途同歸,都在指向商品供應鏈的效率。它們甚至還會指向內容供應鏈的效率。

怎麼包裝有故事的商品?

麻省理工學院和義大利一家超市合作,他們追根溯源、完整地把商品的故事形成消費者的體驗,以此作為他們的核心體驗架構的設計能力,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此之前是美國的全食有機超市,他們大約有15%的商品品類都是有故事的商品。這不僅僅是說是原產地,這不僅僅是說這是一個農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一個TVC,它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值得我們追根究底的資訊的層次和文化的表達。這個時代就在這樣一種細節向更細節的變化裡面,向我們的電商的運營商和新零售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考驗。這種更高的要求和考驗表現為:平臺其實已經並無機會,平臺沒有機會是因為我們今天的基礎設施已經足夠的成熟,如果我們要把直播嵌入進我們的商品故事的講述業態裡面,毫無疑問我們看到這個直播,是我們自己去重新部署它的技術架構,還是選擇類似於從映客、花椒、都魚、一直播乃至於戰旗、虎牙、歪歪這種模式,我們相信有太多的流量平臺可以完成我們特定解決方案的賦能。在這種賦能的關係裡面,你會發現平臺、用戶和我們實際這個商品運營者的關係,也正在發生逆轉。

這個時代的平臺邏輯

所以新的平臺,第一一定是新的場景平臺。前不久在世貿天街剛剛開業的小米之家為什麼人頭攢動?因為定義了新的場景,保證了作為新的消費意義能夠存在。就如京東和今日頭條合作,今日頭條僅僅是一個新聞資訊的用戶端嗎?僅僅是一個資訊流、廣告或者是資訊流資訊的載體嗎?不僅是智慧內容的分發,它本身就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場景,在這個場景裡面,廣告只不過是這個資訊流非常恰如其分的高效的轉化解決方案而已。

我們更要看到,今日頭條意味著一個龐大的頭條電商能夠完成從它去年的50到60億的收入,到今年150億收入裡面,至少是10%的比例。當然,他們還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過程中,判斷怎樣能夠形成資訊流電商。但是我們首先要看到這樣一個新的場景,為什麼用戶使用的時長,每天已經突破了80分鐘。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使用者在哪裡?用戶並不在此時此刻,我在這裡跟各位分享的時候,你們有意無意的抬頭,而在於我們的注意力的所及和我們觸摸點的所向。

我們去理解,得道就是這樣的新平臺,它是知識買手,它是知識服務,它是知識娛樂,它當然也是知識網紅的MCN。特斯拉也是這樣的流量平臺,它是一個清晰指向新能源網路的一個全新的物種樣式和物種形態。我們去理解這樣一種平臺,是因為它們創造了新的體驗,這種新的體驗因為指向了審美的文化與互動的連接,所以我們要判斷我們新零售的價值,要看到我們在審美意義和體驗上完成了何種新價值的創造。

這種新的價值,就是超越我們預期的管理,今年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義烏有沒有MUJI,而是深圳和北京為什麼會有MUJI HOTEL,為什麼貓王小王子能夠打敗一系列的國際可擕式藍牙音箱品牌,而成為全新的品牌?是因為他們指向了儀式感,指向了今天年輕人傳情達意的符號載體,指向了羽量級的復古消費。這裡面新的體驗,當然包含了我們所說的互動型的體驗。在互動當中,用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關係。這種用戶關係裡面,我們自然就能理解這種體驗本身會產生新的流量,因為互動形成了轉發。互動形成了分享,互動形成了口碑,互動也進而完成了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裂變式口碑的創造。我記得去年,此時此刻我曾經在這裡也跟各位分享,為什麼新的流量的中心是人,為什麼人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場景。在這個意義上,我願意更加具體的表達,新的流量是來源於產業的內容化和產品的人格化。以自口碑再運用新技術創造的新入口,才會讓我們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低成本的流量獲取和用戶獲取。這樣一個新的流量首先就會指向新的內容是如何被創造新的流量能力的,是網紅還是超級IP,是共用經濟,是分享經濟2.0,還是付費訂閱內容創業。我想,我們需要拓展新的場景,挖掘新的體驗,進而去生產新的內容,在這種分發的過程中創造這種新的流量,才會沉澱成社群。才會完成我們剛才反復強調的一種信任的溢價。

京東未來的機會遠遠大於百度

美國一家奄奄一息的大眾服飾品牌,被稱為中關村程式師專用,碼專備,2016年重新復活,它沒有三心二意,而是非常堅定的選擇了美國,也是現在世界第一超模Gigi,它拿到了這樣一個即看即買的全新技術範式轉移的窗口期紅利。我們突然發現這個品牌好像又開始性☆禁☆感起來了,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這個即看即買背後蘊含的一系列嶄新技術和全新技術的應用。就像VR購物一樣,這並不是單純的VR購物還是AR購物還是MR購物,並不是說AI離我們是不是足夠遙遠,有沒有它具體和獨特的應用場景,而在於我們要看到這一系列全新的技術本身正在重新定義場景。它在欺騙我們的視覺和大腦的同時,也在構建新的體驗方式。在這種人機交互的過程中,新的流量的革命被重新的賦予。所以即便Uber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了無數的緋聞和醜聞,但是我依然願意相信,假如做無人駕駛,它的機會還是要大於Google。即便百度和Google同樣被MIT定義為全球AI的前三位的重要玩家,但是在中國我願意說,因為京東更加具體和獨特的應用場景,它做無人駕駛,它的機會是遠遠大於百度。

為什麼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判斷這樣兩個看上去荒誕不經的結論?是因為應用場景的獨特性,大資料飼養和餵養的能力,形成我們反覆運算的模式,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商業實踐和商業機會。

新零售的核心還是內容

所以我們說,新零售場景的價值形態,它是什麼?它是體驗反覆運算與認知升級的效率共振。體驗反覆運算,就意味著技術所賦能的變化,認知升級也意味著我們關於人貨場的這樣一種看法,正在發生本質性的位移,這樣一種本質性的位移裡面,場景怎樣被預定?它可能是嗅覺,可能是視覺,可能是聽覺,這個體驗怎樣設計?我們說是用戶的觸點,是用戶希望它是虛擬還是現實,是增強還是混合,是線上還是線下。所以我們在看到意義本身的一種賦能,就是在於我們正在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新零售並不是簡單的迎合消費者和用戶,它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是更多的時候內容混合的變化,內容流動的變化,它是內容和我們講的資料流程動的關係在重新塑造流通鏈、價值鏈和體驗鏈。

它的本質是相信一個響應一個全新的消費需求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到來的時候,零售的本質被重塑了,我們一方面要看7-11的創始人的零售哲學和零售本質,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看一本書,前面提到的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的正傳《知的資本論》,有機會要到東京去看一看。因為零售升級的本質是認知升級與審美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