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物種滅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止我們認為的這麼簡單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近期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預測出的物種滅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並不準確。

這是因為,目前這種預測的前提是,某一物種消失後,它在生物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一併消失。

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物種(比如海洋生物)因某個災難性事件而從此消失,其它物種會因代償作用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接替這個空缺。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各有利弊,但是,無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都遠遠超過人們目前的預期,

即物種滅絕會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

該研究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其第一作者Matthias Schmidt Thomsen,來自南安普頓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他說:“我們一直認為,生物多樣性減少,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樣的假設並未將生態系統中的代償反應考慮在內。”

他繼續說道:“我們的研究顯示,存活下來的物種對新環境做出的反應,可以取代或加速生態系統在物種清除進程中的改變,

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

研究人員從愛爾蘭的哥爾韋灣海底取樣,研究了無脊椎動物(例如蚌、蝦和蠕蟲)間的物種相互作用。海洋底棲生物對於干擾總是無力招架,因此也極易滅絕。這些海洋生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攪動海底的沉積物,也就是所謂的“生物擾動”(bioturbation)。它們在將周圍環境中的營養釋放給其它生物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團隊運隊運用數學模擬的方法,進一步研究了在不同物種滅絕後,生物擾動過程所發生的變化。同時,也模擬了在周圍環境改變後,其它生物的反應有哪些細微差別。而生物的反應方向和反應強度取決於代償類型和滅絕原因。

該文章的另一位作者Clement Garcia博士,是英國洛斯托夫特環境、漁業和水產養殖科學中心的生態學家,他說:“一直以來,人們都對自然棲息地逐漸流失十分關切,

這些發現將幫助我們解決一些過去未知的具體問題,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在環境變化的前提下生態系統的脆弱所在,以及在人類共同努力下,我們又能獲得哪些新的機遇。”

該團隊的發現對生物資源及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於改進預測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模型。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phys,譯者 一粒宸,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