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蔣清野:騰訊雲成熟度還不如UCloud

這兩年公有雲市場廝殺激烈,騰訊雲不斷用1分錢的行銷手段刷新雲計算從業者的三觀,但風水輪流轉,最近一份中國雲計算營收榜單中,UCloud力壓AWS、騰訊雲,以357%的年增長率在國內雲廠商裡躋身第二。

同時,InfoQ的《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報告》顯示,青雲和騰訊雲處於成長階段中期,UCloud處於成熟中晚期,只有阿裡雲已經進入產業階段。

先來看看這份營收榜單,Ucloud和騰訊雲雖然營收十分接近,但前者的年增長率高達375%,要知道UCloud可沒騰訊這位大財主有錢,

兄弟業務也比騰訊少得多,畢竟騰訊雲是有騰訊本身的遊戲、視頻等業務加持,業績是有“雙算”的可能的。

UCloud是一家創業公司,目前擁有超過5萬企業用戶,在官網上,UCloud也打出全國公有雲三強的口號,近期更是獲得9.6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一石激起千層浪,業界議論紛紛。與騰訊雲屢次找AWS、阿裡雲的碰瓷行銷不同,UCloud在差異化、定制化產品上狠下功夫,用技術實力和差異化服務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異。

目前,Ucloud在國內、亞太、北美、歐洲開設了全球17大資料中心以及國內11個線下服務站,涉及零售、製造、金融、遊戲、電商等領域。

另一個衡量雲計算公司的指標是虛擬機器的規模數,在InfoQ蔣清野的《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報告》中提到,一家公有雲創業企業的成長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概念階段,小於5,000台虛擬機器。公司的終極目標相對模糊,缺乏明確的技術路線圖,

產品形態相對原始並且沒有明確的技術指標。

原型階段,小於10,000台虛擬機器。終極目標定位為公有雲服務提供者。基本形成相對清晰的技術路線圖,基礎產品(雲主機)基本定型,在宕機時間和產品性能方面均有明確的技術指標。在雲主機的基礎上,提供能夠承擔中低負載的負載均衡、資料庫、緩存等等周邊產品。

成長階段,小於50,000台虛擬機器。基礎產品(雲主機)能夠滿足高性能計算的要求,

同時發展出一系列模組化的周邊產品。普通使用者完全依靠雲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不同模組即可自主創建大規模可伸縮型應用。

成熟階段,小於100,000台虛擬機器。在技術方面,資源利用率開始提高,規模效應開始出現。在市場方面,客戶忠誠度開始提高,馬太效應開始出現。這標誌著公司的產品和技術獲得了一個或者多個細分市場的廣泛認可。

產業階段,大於100,000台虛擬機器。

只有進入這一階段,才能夠認為一個服務提供者已經站穩了腳跟,可以把公有雲當作一個產業來做了。

蔣清野認為國內公有雲服務提供者中(僅考慮以設施服務IaaS部分)只有美團雲尚處於原型階段,盛大雲處於成長階段早期,青雲和騰訊雲處於成長階段中期,UCloud處於成熟中晚期,只有阿裡雲已經進入產業階段。

如果非要說誰是中國公有雲雙雄的話,除了阿裡雲,另一個名額只能是UCloud了。

另一個名額只能是UClou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