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蘇說|閒情偶寄 江蘇那些徘徊市井的說唱曲藝

十裡歌吹是江南,四月鶯飛草長,茶樓雅座,畫舫船頭,又飄出了吳儂小曲的絮絮之音。

相比於昆曲、錫劇、柳琴戲等戲曲頻繁見諸廟堂,生長於市井的說唱曲藝,更似小家碧玉,流連于地方百姓的屋簷之下。

吳楚江淮,這些已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曲調,不知你可否熟悉?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形成於元朝末期的雲錦織機房,至今已走過七百餘年歲月,隨著六朝古都的世代興衰載浮載沉。

白局說的是最正宗的城南南京話,唱的是秦淮歌妓的彈唱曲調,

時而歌金陵美景、秦淮飲食,時而侃佳節民俗、鄰里樂事,雅俗共賞。

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伴奏多用琵琶、竹笛等絲竹樂器,再配上板鼓、碟盤、酒盅等打擊道具,柴米油鹽之間,好一派清平祥和。

白局代表性傳承人徐春華說,

白局便是用南京百姓的話語,唱南京百姓的故事。根植尋常生活,便是其流傳百年的秘辛。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評話與彈詞的總稱,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進行徒口講說表演,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

評話,類似於說書,通常由一人登臺開講,

內容多是金戈鐵馬的傳奇演義、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演出中常穿插笑料,幽默逗趣。

彈詞,則一般是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感而不傷。

蘇州評彈講究“慢”與“柔”,是姑蘇城內、巷陌茶樓中的“江南小資”。

清音繾綣,弦琶琮錚,三字一停,五字一頓,縱是說著名俠豪傑的風流傳奇,也宛如山水畫裡的崇山峻嶺,磅礴之中,氤氳著浩渺煙波,縱橫捭闔,剛柔並濟。

2012年,倪妮等12位“謀女郎”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以蘇州評彈的形式表演《秦淮景》,用吳儂軟語將秦淮金粉細細吟唱,軟軟糯糯,嬌煞人心。

【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是主打揚州方言的說書曲藝,始于明朝末年,在清朝中期達到鼎盛,形成“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的繁榮之景。

若說白局唱家長里短、評彈吟風流韻事,評話則以歷史傳奇見長,內容既有《水滸傳》、《三國志》等歷史演義,又有《西遊記》、《封神榜》等神話傳說,還有《清風閘》、《綠牡丹》等清官軼事,情節頭緒紛繁,但結構巧妙,井然不亂。

評話表演以“說表結合”為特色,藝人們不同于白局、評彈安坐於繡椅,時而會如相聲演員般立于案後,演出時身子不出書台桌角,兩足不露出書台桌圍,用傳神的肢體語言與口技,演繹各色江湖英雄、市井百姓。

【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廣陵清曲、揚州小曲、揚州小唱,始于元朝,於清朝“康乾盛世”走向鼎盛。乾隆年間,戲曲劇本集《綴白裘》收錄了兩段清曲唱詞《鮮花調》,成為後世民歌《茉莉花》的前身。

不同於“煙花三月”的柔美,清曲演唱者以男性居多,且在唱法上有“窄口”與“闊口”之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聲腔,後者指男性用本來聲腔,與越劇中多用女性飾演男性的特點恰好相反。

清曲並非“清唱”,而是由絲竹樂器伴奏演唱。清曲大部分源自本地小調,同時融匯外地民歌風物,故曲詞題材、形式十分廣泛,既有獨立成調的“小曲”,又有多支曲牌聯唱的“套曲”,用來演繹情節複雜的長篇故事,如《紅樓夢》、《三國志》等。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名副其實的“草根藝術”。起源之時,是清朝“文藝農民”在田間地頭的自娛活動。抗戰時期,一群業餘玩友為生活所迫借此謀生,使其逐漸演變為真正的地方曲藝。

雖是方言曲藝,但徐州琴書所用方言還有上下路之別,“上路”即“上四縣”(豐、沛、蕭、碭山),表演講究字重腔實,樸素端莊;“下路”即“下四縣”(邳、睢寧、銅山、宿遷),吐詞則顯詞清曲秀,華彩流暢。

既名“琴書”,其伴奏樂器自然離不開“琴”,“琴”指揚琴。表演中,兩三藝人拉起曲胡,中間一人敲擊揚琴,邊奏樂邊唱述尋常生活、家長里短,唱詞講究句式工整,多用七詞句,百姓形象地將其稱為“唱揚琴”。

或是因出身於土壤,徐州琴書至今仍頗接地氣,藝人們常在菜市場等處演出。若是遇廟會節慶,擺地攤演唱者更是比比皆是,是倍受徐州人認可的地方曲種。

光陰流轉,舊時的說唱曲藝,多少顯得游離在城市喧囂之外。如何將古詞唱出新意,當是每個從藝者和文化業者的心思所在。

5月20日,首屆江蘇發展大會將在南京隆重召開。屆時,海內外江蘇籍知名人士將齊聚金陵,回到江蘇感受鄉情,瞭解江蘇發展變化,共商發展大計。大會召開前夕,小蘇將從各個角度帶領大家瞭解江蘇。

約在江蘇,共築夢想!

更多資訊,歡迎登陸江蘇發展大會官網(www.ourjiangsu.com),以及荔枝網、荔枝新聞用戶端。

5月20日,我們在南京等你!

但結構巧妙,井然不亂。

評話表演以“說表結合”為特色,藝人們不同于白局、評彈安坐於繡椅,時而會如相聲演員般立于案後,演出時身子不出書台桌角,兩足不露出書台桌圍,用傳神的肢體語言與口技,演繹各色江湖英雄、市井百姓。

【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廣陵清曲、揚州小曲、揚州小唱,始于元朝,於清朝“康乾盛世”走向鼎盛。乾隆年間,戲曲劇本集《綴白裘》收錄了兩段清曲唱詞《鮮花調》,成為後世民歌《茉莉花》的前身。

不同於“煙花三月”的柔美,清曲演唱者以男性居多,且在唱法上有“窄口”與“闊口”之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聲腔,後者指男性用本來聲腔,與越劇中多用女性飾演男性的特點恰好相反。

清曲並非“清唱”,而是由絲竹樂器伴奏演唱。清曲大部分源自本地小調,同時融匯外地民歌風物,故曲詞題材、形式十分廣泛,既有獨立成調的“小曲”,又有多支曲牌聯唱的“套曲”,用來演繹情節複雜的長篇故事,如《紅樓夢》、《三國志》等。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名副其實的“草根藝術”。起源之時,是清朝“文藝農民”在田間地頭的自娛活動。抗戰時期,一群業餘玩友為生活所迫借此謀生,使其逐漸演變為真正的地方曲藝。

雖是方言曲藝,但徐州琴書所用方言還有上下路之別,“上路”即“上四縣”(豐、沛、蕭、碭山),表演講究字重腔實,樸素端莊;“下路”即“下四縣”(邳、睢寧、銅山、宿遷),吐詞則顯詞清曲秀,華彩流暢。

既名“琴書”,其伴奏樂器自然離不開“琴”,“琴”指揚琴。表演中,兩三藝人拉起曲胡,中間一人敲擊揚琴,邊奏樂邊唱述尋常生活、家長里短,唱詞講究句式工整,多用七詞句,百姓形象地將其稱為“唱揚琴”。

或是因出身於土壤,徐州琴書至今仍頗接地氣,藝人們常在菜市場等處演出。若是遇廟會節慶,擺地攤演唱者更是比比皆是,是倍受徐州人認可的地方曲種。

光陰流轉,舊時的說唱曲藝,多少顯得游離在城市喧囂之外。如何將古詞唱出新意,當是每個從藝者和文化業者的心思所在。

5月20日,首屆江蘇發展大會將在南京隆重召開。屆時,海內外江蘇籍知名人士將齊聚金陵,回到江蘇感受鄉情,瞭解江蘇發展變化,共商發展大計。大會召開前夕,小蘇將從各個角度帶領大家瞭解江蘇。

約在江蘇,共築夢想!

更多資訊,歡迎登陸江蘇發展大會官網(www.ourjiangsu.com),以及荔枝網、荔枝新聞用戶端。

5月20日,我們在南京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