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微信重磅功能上線:家長可一鍵禁止遊戲,三分之二家長都不知道!

您家裡有沒有這樣一個熊孩子呢?

每天放學之後不能讓他看見手機,

一把著手機就開始王者榮耀之類的遊戲玩不停,

家長怎麼喊怎麼管都無濟於事,

甚至有時候銀行卡還會莫名被花掉很多錢。

對這些問題困擾的家長們這次有福了!

要使用這項功能只需要非常簡單的幾步:

綁定時需要孩子在身邊配合您輸入遊戲帳號密碼及身份證資訊。

綁定之後您就可以在“成長守護平臺”對孩子的遊戲時間、遊戲消費等活動進行管理啦!

其實小編想說,其實管理孩子玩遊戲問題還需要對症下藥、疏堵結合。

小編也找到了兩篇相關的文章,分享給各位家長。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能有父母陪伴,如果能有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是不會有孩子想玩遊戲的。

一切都需要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

孩子是對遊戲本身上癮嗎?

分享一個著名的實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把一隻老鼠放進只有兩杯水的籠子裡,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是混有易上癮物質的「毒水」。你會發現,老鼠老是喜歡容易上癮的「毒水」,總是死得特別快。後來到70年代,一個加拿大的心理科學家 布魯斯·亞歷山大重新設計了實驗,還是把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籠子裡,但在這個籠子裡,

老鼠會有無盡的美食、玩具、還有迷宮式的小隧道讓它們捉迷藏竄來竄去,更重要的是,它們男男女女混在一起,看上眼了可以無止境地交☆禁☆配生小老鼠。結果是,沒有一隻老鼠喜歡毒水,沒有一隻會因為之前不小心喝了一次就忍不住再去碰毒水。

再分享一個事實:在越戰時期,當時有五分之一的美軍使用海☆禁☆洛☆禁☆因,那當戰爭結束時,美國的街頭豈不是一下子多很多癮君子?但事實是,

並沒有,在戰爭期間使用過海☆禁☆洛☆禁☆因的美軍,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直接停止使用。

那到底上癮的是什麼?毒水?還是海☆禁☆洛☆禁☆因?還是電子遊戲?當戰爭結束,美軍回到平靜的故鄉,清晨去公園裡晨跑,或是睡個懶覺後,與所愛之人一起在慵懶的早晨享用美味的早餐,和兒子一起到草坪上踢踢足球… 在這樣幸福舒適的生活中,哪裡還有海☆禁☆洛☆禁☆因的位置?而在戰爭時期,為什麼那麼多美軍要食用海☆禁☆洛☆禁☆因?網路上有一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遊戲成癮到底是對什麼上癮:哥玩的不是遊戲,是寂寞。當你家的孩子特別沉迷于玩遊戲不能自拔的時候,說明你家的文化氛圍是有多麼地單調,家庭的空虛寂寞感到處都是。孩子只能通過遊戲這個強烈的刺激來驅趕寂寞感,但當一結束,一斷電的那一刹那,更加巨大的空虛感襲來,加之父母甚至自己對自己的低評價,那種負面的情緒是一個孩子難以去承受的,他只能用更持久更強烈的遊戲來麻痹自己。所以,孩子就會不斷不斷地玩遊戲。

遊戲是虛擬的“做最想要的自己”

為什麼偏偏是遊戲呢?其實並不是偏偏是遊戲,更糟糕的是吸煙吸毒,這也是在孩子,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並不少見的事情。而電子遊戲,是需要付出的成本最低的,相對孩子來說最“安全”的途徑,所以,家有貪玩電子遊戲孩子的家長,要慶倖孩子沒有吸煙吸毒。話說回來,為什麼遊戲能夠滿足孩子的空虛感,而聽音樂、運動本來也可以的,但是孩子很難感受到呢?

最近的羅輯思維有談到遊戲的本質,我認為非常到位。節目說:遊戲之所以吸引人的本質是因為其目標回饋機制非常完善。什麼是目標回饋機制,簡單來說,即:你所做的任何動作、行為都能得到第一時間的及時回饋,這種回饋機制是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深埋在我們基因裡的。就像節目中提到的減肥,如果第一天做完運動,一稱體重,少了1斤,第二天又輕了,第三天又輕了……那麼每個人都很容易減肥成功,但是事實是可能一個星期,一個月都沒有減下來,那麼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下去了,因為人是受不了沒有回饋的。就像我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每天發一幅思維導圖圖片一樣,有一段時間沒有人給我點贊,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熬的,因為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看我的分享,然後幸好有位同事跟我說他每天都在關注我發的,我一下子就又燃起了堅持到底的熱情。那麼遊戲呢?也是一樣的,而且是把回饋機制運用到極致的。簡單到俄羅斯方塊,我們沒做一個動作,電腦裡的方塊都會有回饋,倒現在的大型遊戲,例如英雄聯盟、CF,我們沒做一個動作,我們操縱的人物也會有一個相應的動作,還會有音效,這種即時的回饋能讓每一位玩家獲得操縱感:在遊戲的世界,我可以做我最想要的自己。

遊戲世界之所以迷人的原因除了本質的目標回饋機制,還有就是:難度可調,虛擬實境。無論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靈活不靈活的玩家,都可以在遊戲中找到相應適合自己的難度。而遊戲中模擬的現實比現實的世界可視性更加的強,有包含過去的元素:榮譽頭銜;現在的元素:級別進度;未來的元素:排行榜。每位遊戲玩家都能在遊戲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並樂此不疲地沉迷其中。

然而現實生活呢?榮譽、學習進度、排行榜其實都有,但這並不是屬於每一位學生,而是屬於極少數的,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現實學習中排行榜第一位的學生並一定是享受學習過程的。這讓現實生活如何同虛擬遊戲比?虛擬的遊戲能滿足每個人“做最想要的自己”的需求,現實世界呢?

學習“遊戲”而非抵制它

越禁越欲的道理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幾次,就不說了,一味地對遊戲抵制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沉迷遊戲,因為孩子玩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帶來的掙脫寂寞的意義感。遊戲人生,虛擬和現實並存,甚至界限被打破,是大勢所趨,羅輯思維節目提到:美國孩子平均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和學習時間一樣多!那麼,讓孩子擺脫網癮,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學習遊戲,讓現實生活過得像遊戲。

理解了這些,那就好辦了,問自己幾個問題:

1、遊戲中的目標回饋機制能不能用到現實生活中呢?

如上圖,給孩子繪製進度條,完成到100%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畫出來),一開始一定要細化到每一個細節:比如一道題,一個小行為,就推進一點進度。

2、遊戲中可是沒有負能量傳播的喲,現實生活中呢?

3、遊戲中當玩家遇到困難時,遊戲是怎麼回饋的?現實生活中呢?

4、5、6、……

把生活過得像遊戲,才能發揮出生活本身的意義。

小編整理了一些有益孩子身心的遊戲供各位爸爸媽媽參考:

1. “開火車”

這種遊戲要三人以上。以三人為例:三人圍坐一圈,每人報上一個站名,通過幾句對話來開動“火車”。如,父當作北京站,母當作上海站,孩子當作廣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車就要開。”大家一齊拍手喊:“往哪開?”父拍手喊:“廣州開”,於是,當廣州站的兒子要馬上介面:“廣州的火車就要開。”大家又齊拍手喊:“往哪開?”兒子拍手喊:“上海開”。這樣火車開到誰那兒,誰就得馬上接得上口。“火車”開得越快越好,中間不要有間歇。這種遊戲由於要做到口、耳、心並用,因此能讓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也鍛煉了思維快速反應能力。而且教會了孩子怎麼玩,孩子也可以跟別人小朋友一起玩哦。

2. 做手工

孩子好奇心永遠存在,隨著孩子成長,孩子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木頭、塑膠、紙板或紙、布料、透明膠片或金屬等製品的用途及功能,總想探究明白。這時候家長可以利用休息的時間跟孩子一起利用布料、黏土、海綿墊等等材料跟孩子一起做手工,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會有很充實的成就感哦

3. 一起玩桌遊

桌游起源於德國,在國外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遊戲形式,強調面對面的參與和交流。德國人一向以思維嚴謹著稱,桌遊也是德國家庭鍛煉孩子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輔助。適合孩子玩的簡單桌遊比較多比如:德國心臟病 Halli Galli 認水果、菲力貓 Filou 學金融、超級地產富翁 Monopoly 認地標、鈕鈕相扣 Flix Mix 認顏色、以色列麻將 Rummikub 學排列等等,家長可以挑選比較合適孩子的桌游,抽個時間跟孩子一起鍛煉你們的反應能力哦

4. 收集樹葉活動

除了在室內也要到戶外和孩子一起玩耍,週末可以帶孩子到戶外去進行收集樹葉活動,可以讓孩子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瞭解不同的植物,增加生物知識。家長朋友們可以選擇帶孩子去公園,也可以選擇孩子去野外,然後帶領孩子去收集不同的樹葉,並且有意識地讓孩子去觀察樹葉的顏色、形狀、特徵,同時告訴孩子不同植物的名字、特點等,讓孩子在接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加了課外知識。

5. 做一些科學小實驗

過了啟蒙期的孩子對時間懵懂有又好奇,總是要追著爸爸媽媽問來問去的。一會問天空為什麼下雨、月亮為什麼升起、彩虹怎麼還不出來、為什麼電燈會亮等等的問題,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小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科學小原理,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孩子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是寂寞。當你家的孩子特別沉迷于玩遊戲不能自拔的時候,說明你家的文化氛圍是有多麼地單調,家庭的空虛寂寞感到處都是。孩子只能通過遊戲這個強烈的刺激來驅趕寂寞感,但當一結束,一斷電的那一刹那,更加巨大的空虛感襲來,加之父母甚至自己對自己的低評價,那種負面的情緒是一個孩子難以去承受的,他只能用更持久更強烈的遊戲來麻痹自己。所以,孩子就會不斷不斷地玩遊戲。

遊戲是虛擬的“做最想要的自己”

為什麼偏偏是遊戲呢?其實並不是偏偏是遊戲,更糟糕的是吸煙吸毒,這也是在孩子,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並不少見的事情。而電子遊戲,是需要付出的成本最低的,相對孩子來說最“安全”的途徑,所以,家有貪玩電子遊戲孩子的家長,要慶倖孩子沒有吸煙吸毒。話說回來,為什麼遊戲能夠滿足孩子的空虛感,而聽音樂、運動本來也可以的,但是孩子很難感受到呢?

最近的羅輯思維有談到遊戲的本質,我認為非常到位。節目說:遊戲之所以吸引人的本質是因為其目標回饋機制非常完善。什麼是目標回饋機制,簡單來說,即:你所做的任何動作、行為都能得到第一時間的及時回饋,這種回饋機制是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深埋在我們基因裡的。就像節目中提到的減肥,如果第一天做完運動,一稱體重,少了1斤,第二天又輕了,第三天又輕了……那麼每個人都很容易減肥成功,但是事實是可能一個星期,一個月都沒有減下來,那麼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下去了,因為人是受不了沒有回饋的。就像我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每天發一幅思維導圖圖片一樣,有一段時間沒有人給我點贊,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熬的,因為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看我的分享,然後幸好有位同事跟我說他每天都在關注我發的,我一下子就又燃起了堅持到底的熱情。那麼遊戲呢?也是一樣的,而且是把回饋機制運用到極致的。簡單到俄羅斯方塊,我們沒做一個動作,電腦裡的方塊都會有回饋,倒現在的大型遊戲,例如英雄聯盟、CF,我們沒做一個動作,我們操縱的人物也會有一個相應的動作,還會有音效,這種即時的回饋能讓每一位玩家獲得操縱感:在遊戲的世界,我可以做我最想要的自己。

遊戲世界之所以迷人的原因除了本質的目標回饋機制,還有就是:難度可調,虛擬實境。無論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靈活不靈活的玩家,都可以在遊戲中找到相應適合自己的難度。而遊戲中模擬的現實比現實的世界可視性更加的強,有包含過去的元素:榮譽頭銜;現在的元素:級別進度;未來的元素:排行榜。每位遊戲玩家都能在遊戲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並樂此不疲地沉迷其中。

然而現實生活呢?榮譽、學習進度、排行榜其實都有,但這並不是屬於每一位學生,而是屬於極少數的,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現實學習中排行榜第一位的學生並一定是享受學習過程的。這讓現實生活如何同虛擬遊戲比?虛擬的遊戲能滿足每個人“做最想要的自己”的需求,現實世界呢?

學習“遊戲”而非抵制它

越禁越欲的道理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幾次,就不說了,一味地對遊戲抵制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沉迷遊戲,因為孩子玩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帶來的掙脫寂寞的意義感。遊戲人生,虛擬和現實並存,甚至界限被打破,是大勢所趨,羅輯思維節目提到:美國孩子平均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和學習時間一樣多!那麼,讓孩子擺脫網癮,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學習遊戲,讓現實生活過得像遊戲。

理解了這些,那就好辦了,問自己幾個問題:

1、遊戲中的目標回饋機制能不能用到現實生活中呢?

如上圖,給孩子繪製進度條,完成到100%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畫出來),一開始一定要細化到每一個細節:比如一道題,一個小行為,就推進一點進度。

2、遊戲中可是沒有負能量傳播的喲,現實生活中呢?

3、遊戲中當玩家遇到困難時,遊戲是怎麼回饋的?現實生活中呢?

4、5、6、……

把生活過得像遊戲,才能發揮出生活本身的意義。

小編整理了一些有益孩子身心的遊戲供各位爸爸媽媽參考:

1. “開火車”

這種遊戲要三人以上。以三人為例:三人圍坐一圈,每人報上一個站名,通過幾句對話來開動“火車”。如,父當作北京站,母當作上海站,孩子當作廣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車就要開。”大家一齊拍手喊:“往哪開?”父拍手喊:“廣州開”,於是,當廣州站的兒子要馬上介面:“廣州的火車就要開。”大家又齊拍手喊:“往哪開?”兒子拍手喊:“上海開”。這樣火車開到誰那兒,誰就得馬上接得上口。“火車”開得越快越好,中間不要有間歇。這種遊戲由於要做到口、耳、心並用,因此能讓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也鍛煉了思維快速反應能力。而且教會了孩子怎麼玩,孩子也可以跟別人小朋友一起玩哦。

2. 做手工

孩子好奇心永遠存在,隨著孩子成長,孩子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木頭、塑膠、紙板或紙、布料、透明膠片或金屬等製品的用途及功能,總想探究明白。這時候家長可以利用休息的時間跟孩子一起利用布料、黏土、海綿墊等等材料跟孩子一起做手工,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會有很充實的成就感哦

3. 一起玩桌遊

桌游起源於德國,在國外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遊戲形式,強調面對面的參與和交流。德國人一向以思維嚴謹著稱,桌遊也是德國家庭鍛煉孩子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輔助。適合孩子玩的簡單桌遊比較多比如:德國心臟病 Halli Galli 認水果、菲力貓 Filou 學金融、超級地產富翁 Monopoly 認地標、鈕鈕相扣 Flix Mix 認顏色、以色列麻將 Rummikub 學排列等等,家長可以挑選比較合適孩子的桌游,抽個時間跟孩子一起鍛煉你們的反應能力哦

4. 收集樹葉活動

除了在室內也要到戶外和孩子一起玩耍,週末可以帶孩子到戶外去進行收集樹葉活動,可以讓孩子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瞭解不同的植物,增加生物知識。家長朋友們可以選擇帶孩子去公園,也可以選擇孩子去野外,然後帶領孩子去收集不同的樹葉,並且有意識地讓孩子去觀察樹葉的顏色、形狀、特徵,同時告訴孩子不同植物的名字、特點等,讓孩子在接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加了課外知識。

5. 做一些科學小實驗

過了啟蒙期的孩子對時間懵懂有又好奇,總是要追著爸爸媽媽問來問去的。一會問天空為什麼下雨、月亮為什麼升起、彩虹怎麼還不出來、為什麼電燈會亮等等的問題,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小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告訴他們其中的一些科學小原理,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孩子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