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達摩東來帶了件木棉袈裟,特值錢,被奉為禪宗聖物,代代相傳

南北朝時印度佛教禪宗第28代祖師達摩東來,建立少林寺,他就是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東來的時候帶了一件木棉袈裟,作為禪宗的聖物,代代相傳。木棉就是棉布,特值錢,

中國人沒見過。中國有錢人穿絲綢,窮人穿麻布,沒見過木棉袈裟。北宋的時候,棉花開始在福建種植,到了明朝,全國都能種了,中國的棉花,應該是從印度引進的,經過兩條路線,一條是從新疆過來,一條是從海南島過來。

崇禎年間玉米甘薯開始在中國種植,如果這東西早來中國二十年。明朝沒准就不會滅亡了,因為老百姓夠吃了,陝北農民造反就是因為沒得吃,老百姓只能造反。

要是玉米,甘薯來了就沒事兒啦,這東西原產於拉丁美洲,那裡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還在亞洲和菲律賓有殖民地,而菲律賓有大量的華僑,西班牙人把他帶到了菲律賓,菲律賓華僑把他帶回到了中國。最早開始在福建種植,然後逐漸向全國推廣,福建這地方多山,地狹人稠,耕地面積很少,就種這個。它的特點就是是貧瘠的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提高,
當時水稻一畝地,大概產個四五百斤,小麥二三百斤,玉米怎麼著也得六七百斤,甘薯那更要不得啦,萬兒八千斤呢。就算不下雨就算不施肥,也八千多斤呢,如果風調雨順,再施點肥,1萬多斤高高的。大胖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健康食品呀。甭管什麼樣的土地都可以種,不挑地方,產量還那麼高,太適合咱們中國了。

大清兩百多年少有農民起義,玉米和甘薯居功至偉。老百姓能夠吃飽,中國人口也翻著來了,清朝的時候,人地矛盾就已經很突出了,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面積是25畝,乾隆的時候,

就變成了六畝了,道光的時候就變成了三畝了,今天連一畝都沒有了。但當時沒有辦法,也不懂得計劃生育,人口增加給中國造成了的壓力,一直影響到今天。中國社會財富的增長跟人口增長不成比例,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多,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出生率比歐洲還底,屬於負增長,但是北京人口卻年年增加,中國這塊土地頂多養活六億七千萬人,
這是最合適的,現在已經是兩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