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惠城區八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今年力爭GDP增長7.5%

完成兩大任務辦好十件實事

惠城區域環境不斷優化。

日前,惠城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市委常委、秘書長、惠城區委書記徐雲樞出席大會,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娟主持會議,區委副書記、區長林利育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出,今年,惠城區將繼續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投入4億元,集中力量辦好十方面35項民生實事。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

力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

“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3%以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103%以內。”林利育在作工作報告時說,今年惠城區必須完成“兩大核心任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確保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資源環境五大領域23項指標全部達標;率先完成精准脫貧攻堅,採取產業扶持、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低保兜底等方式提高扶貧實效,全面完成3841戶10031人脫貧任務,60個經濟薄弱或收入不達標村集體收入達15萬元以上,實現全區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確保年內50宗重點專案開工

那麼,今年惠城區將如何完成這些目標任務?

林利育表示,將重點抓好幾個方面工作:

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突出專案建設。惠城區將開展 “項目落地攻堅年”活動,大力推進總投資700億元的83宗重點專案建設,確保年內開工50宗、投產24宗,完成投資115.5億元以上;加快推動年度投資138.2億元的193宗億元以上項目建設,力爭年內開工19宗、建成10宗。

在深化供給側改革方面,惠城區將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推動商品房明碼標價,庫存控制在18個月以內;落實降本減負措施,

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力爭為企業減負6億元以上;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年內新增孵化器企業2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

在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今年,惠城區將投入2.15億元完成江南、小金口、水口、馬安、汝湖、橫瀝、蘆洲7個鎮 (街道)77個行政村自來水工程,力爭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統籌投入1.1億元實施134條內街小巷改造升級,

投入1.4億元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採用PPP模式,投入2億元實施大湖溪瀝、木瀝河、陳塘河支流等18條河湧及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力爭年內整治河道約88公里。

在教育方面,惠城區將投入11.6億元全面啟動實施 “園林式書香校園”改造和教育資訊化水準提升“兩大工程”,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加快推進第三十九(烏石)學校、特殊學校、第二十八小學等學校建設,努力提供更多的公辦優質學位。

十方面民生實事

今年,惠城區將繼續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投入4億元,集中力量辦好十方面35項民生實事。

民生保障方面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135元提高至145元;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省確定的標準為准);農村五保物件供養標準從不低於每人每月1020元提高至1100元;孤兒養育標準從每人每月1390元提高至1500元。

救助幫扶方面

按每人每月150元標準對貧困殘疾人發放政府津貼;對重度殘疾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標準發放護理補貼;城鎮“三無”人員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至1620元;繼續為45歲以上失獨家庭父母(每人)和獨生子女傷病殘家庭(每戶)購買1份計生家庭意外傷害險。

醫療計生方面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人均420元以上 (以國家和省確定的標準為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45元以上;實現孕產婦產前地中海貧血初篩率(血常規)達95%;加強重症精神疾病人管理及其治療;實施“全面二孩”婦幼健康專案。

教育惠民方面

建設惠州市第十一小學方直分校;義務教育寄宿制公辦學校公用經費補助從農村擴大到城市,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年200元提高至250元;對城鄉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按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標準給予生活費補助;將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的補助標準提高至人均不低於每月900元。

改善生產生活方面

為農村居民購買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減少受災群眾直接財產損失;繼續推進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改善農村生活飲用水條件;繼續為種植水稻、馬鈴薯和玉米的農戶購買種植保險,並新增嶺南特色水果、家禽、生豬等保險補貼;繼續推進基層公共服務綜合平臺建設,為13個鎮(街道)、212個村(社區)提供公共服務中心(站)“一網式”辦理、“一門式”服務。

生態環保方面

對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實行獎補;繼續推進重點河湧整治工程;繼續推進洛塘渠小流域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文體服務方面

為12個自然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配送體育器材;繼續實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進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卡”文化消費補貼機制;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協管員制度建設。

交通設施方面

配合市做好市區10條連接路、惠新大道及梅湖大道、S120線惠城南旋工業區至原橫瀝收費站段等建設工程征地拆遷工作。

住房保障方面

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37戶;為農村住房購買保險。

社會管理方面

加強平安惠城 “天網”工程建設;加強綜治網格化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水準;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訴前調解、仲裁調解等相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繼續開展出租屋“門禁+視頻”系統建設。

十方面民生實事

今年,惠城區將繼續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投入4億元,集中力量辦好十方面35項民生實事。

民生保障方面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135元提高至145元;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省確定的標準為准);農村五保物件供養標準從不低於每人每月1020元提高至1100元;孤兒養育標準從每人每月1390元提高至1500元。

救助幫扶方面

按每人每月150元標準對貧困殘疾人發放政府津貼;對重度殘疾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標準發放護理補貼;城鎮“三無”人員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至1620元;繼續為45歲以上失獨家庭父母(每人)和獨生子女傷病殘家庭(每戶)購買1份計生家庭意外傷害險。

醫療計生方面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人均420元以上 (以國家和省確定的標準為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45元以上;實現孕產婦產前地中海貧血初篩率(血常規)達95%;加強重症精神疾病人管理及其治療;實施“全面二孩”婦幼健康專案。

教育惠民方面

建設惠州市第十一小學方直分校;義務教育寄宿制公辦學校公用經費補助從農村擴大到城市,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年200元提高至250元;對城鄉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按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標準給予生活費補助;將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的補助標準提高至人均不低於每月900元。

改善生產生活方面

為農村居民購買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減少受災群眾直接財產損失;繼續推進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改善農村生活飲用水條件;繼續為種植水稻、馬鈴薯和玉米的農戶購買種植保險,並新增嶺南特色水果、家禽、生豬等保險補貼;繼續推進基層公共服務綜合平臺建設,為13個鎮(街道)、212個村(社區)提供公共服務中心(站)“一網式”辦理、“一門式”服務。

生態環保方面

對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實行獎補;繼續推進重點河湧整治工程;繼續推進洛塘渠小流域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文體服務方面

為12個自然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配送體育器材;繼續實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進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卡”文化消費補貼機制;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協管員制度建設。

交通設施方面

配合市做好市區10條連接路、惠新大道及梅湖大道、S120線惠城南旋工業區至原橫瀝收費站段等建設工程征地拆遷工作。

住房保障方面

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37戶;為農村住房購買保險。

社會管理方面

加強平安惠城 “天網”工程建設;加強綜治網格化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水準;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訴前調解、仲裁調解等相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繼續開展出租屋“門禁+視頻”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