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美國轟炸機狂虐日本運兵船,3000多人葬身海底是怎麼回事

俾斯麥海海戰是1943年3月2日至3日,盟軍為了阻止日本聯合艦隊運送第51師團增援萊城,派出西南太平洋航空兵的270架轟炸機和156架戰鬥機對正航行在俾斯麥海上的日本運輸船隊進行水準跳彈攻擊,

這一仗,美軍只付出了6架飛機的代價,就擊沉了日本全部8艘運輸船,8艘護航驅逐艦中的四艘,近7000日軍中只有800人赤裸裸的游泳到萊城,3000人淹死,其餘3000人被救起返回。這次海空戰是日本在新幾內亞戰爭的轉捩點,日軍大本營稱之為俾斯麥海峽的悲劇。

1943年2月28日晚,夜海茫茫,風雨交加。日軍陸軍第51師六千多人排著整齊的隊伍,一列列地來到了臘包爾港碼頭。在那裡,日本海軍8艘運輸船排成兩路縱隊已經點火發動。23點30分,部隊裝載完畢,在8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的警戒下,迎著驚濤駭浪,開始向新幾內亞萊城運送增援兵力的艱難航行。

這支龐大的船隊剛一駛離臘包爾港,麥克亞瑟就接到了“卡斯特”密碼破譯隊的報告,

很快,麥克亞瑟的命令就迅速傳遍了美軍第5航空隊駐澳大利亞的所有基地。短短兩天中,270架轟炸機和156架戰鬥機做好了一切準備,所有能出動的偵察機都已成功在烏雲密佈的海面上搜索的日軍的運輸艦。

3 月 2 日夜至 3 月 3 日淩晨,日軍船隊繼續航行,未遭大的攻擊,只有一架自 cairns 起飛的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 11 中隊的 PBY-5“卡特林娜”水上飛機遠遠追蹤著他們,偶爾用攜帶的小型騷擾船隊,

並持續將船隊的位置發回總部,直到 3 月 3 日早晨一架美國陸航的 B-17 來接替它的任務為止。

3月3日上午,10架澳大利亞的波弗特式魚雷轟炸機試圖攻擊船隊,被零式戰鬥機擊退。接著在澳空軍13架波弗特式魚雷轟炸機低空掃射的掩護下,13架B-17轟炸機在高空進行轟炸,

這次襲擊沒有傷害船隊。接著盟軍13架B-25轟炸機的和12架B-25轟炸機連續發動兩波中低空轟炸,最後12架A-20轟炸機和6架B-25轟炸機給了船隊致命一擊,造成運輸船7艘,驅逐艦3艘中彈。運輸船建武丸、愛洋丸和旗艦白雪沉沒,司令官木村重傷。殘存的部隊在盟軍的攻擊下不得不放棄救助落水人員而撤退。

猛烈的轟炸開始後就沒有停止過,俾斯麥海,沉淪中的災難之海被炸彈擊中的運輸船,蘭州的沖天大火七歪八斜的在滔滔的海面上徐徐下沉,海面上到處都是掙扎搖晃的人頭。

日軍經過了這次重大的失敗後,被迫放棄了向新幾內亞運送車輛的任何企圖,新幾內亞東部防守要點菜城,今後只能依賴潛水艇輸送少量人員和物資,日軍完全喪失了這個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俾斯麥海戰大獲全勝的消息傳到美國國內,又一次引起轟動……

日軍完全喪失了這個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俾斯麥海戰大獲全勝的消息傳到美國國內,又一次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