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經濟就是這麼被玩得一屆不如一屆的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共用經濟大行其道的時代,先後捧紅了滴滴出行,Uber以及時下新銳“網紅”摩拜單車。

那麼,共用單車之後該共用啥?

結果,一夜之間“共用充電寶”就忽然間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

在共用經濟火熱的當下,錯過了民宿、網約車、共用單車這一連串的風口後,資本市場又發現了新大陸,既然沒有風口那就創造一個風口,於是乎共用充電寶就橫空出世了。

看來,共用這個詞,依然能讓創業者和資本“臉紅心跳”。

據悉,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總人數達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根據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共用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共用經濟的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儘管共用經濟如此飛速的發展,有泡沫的跡象,但資本市場仍重金押注。從最早的網約車大戰,到現在仍然火熱的共用單車血拼,

再到如今橫空出世的共用充電寶熱潮,不管是已經是估值高達350億美元的獨角獸滴滴,還是正在火拼的眾多單車平臺,共用經濟的創業企業都還未能實現盈利,仍依靠資本不斷輸血。但是投資者對共用經濟卻沒有失望,他們堅信一定會有更多“超級獨角獸”會在這一領域成功,並且壯大……

據公開資料統計,從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時間,至少15家創業公司、5筆融資,

超20家機構入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來電科技”、“街電”和“小電”三家,這三家的A輪融資都已接近或衝破億元。同時,有投資人透露,至少還有數個新玩家在入場。不完全統計顯示,IDG、紅點中國、騰訊、金沙江創投、元璟資本和知名個人天使投資人王剛等都已投資了共用充電寶類型的創業公司。

市場硝煙彌漫,資本頻繁佈局,但“蠅頭小利”的充電寶,其市場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對於消費者和商戶而言,充電是真痛點還是偽需求?它會給共用經濟帶來新的希望,還是會陷入高開低走的窘境?

在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看來,共用充電寶可能比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式更健康:“首先,充電寶的成本比單車更低。充電寶的售價普遍低於100元,

一輛共用單車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時,因為使用場景在半公共場所,甚至是商家店鋪裡面,自然損耗程度較低,維護費用低。其次,共用充電寶行業受到的政策影響較小,甚至還可以幫助政府解決充電寶未來扔給誰的問題。”

但是,擺在共用充電寶行業面前的挑戰是:如何培育起用戶習慣,進而提升使用頻次。

“以共用單車為例,供給規模足夠大的時候,必須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擁有的東西就可以變成共用的基礎。充電寶是一個道理,要先解決的是供給端的規模化的問題,從而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小電創始人唐永波說。

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巨頭中的兩家已經開始入局。先是騰訊成為“小電”的戰略投資方。“來電科技”也已和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務。在投資人眼中,這個市場有可能會成長到近百億的規模,但目前來看,行業中還存在著許多難以規避的風險和壓力,伴隨風口的往往是愈來愈大的泡沫。最主要的一點是:盈利模式單一,廣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共用充電寶創業者眼中,廣告收入是未來重要的現金流之一,但它的價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以機櫃式為例,這和線下的分眾傳媒等媒體的差異性並不大,競爭同樣很激烈。

我們再來仔細分析一下什麼是流量生意?——廣泛、高頻、剛需。

因為我們都遇到過出門在外忘記帶充電寶手機沒電的窘境,所以本能的會認為充電寶是個流量生意。

但其實你再仔細回想一下,這樣的情景一年會發生幾次?能和你出門想騎車的此處比嗎?再想想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你隨身攜帶一個充電寶麻煩嗎?恐怕大多數人只要出門有一次遇到手機沒電就會想著在包裡常備一塊充電寶了。更重要的是,用戶購買、擁有、攜帶充電寶,絕不止是為了充電,而更多的是為了安全感。

不管怎麼看,共用充電寶都不會是下一個風口。共用充電寶的這一輪融資甚至已經不能用跟風來理解,簡直是被資本平地起風吹起來的。騰訊投資共用充電寶還可以理解,畢竟今年1月後,騰訊已經不是第一次以投資的方式拉線下企業進小程式生態了。但其它投資機構跟著一起吹泡泡,就不那麼說的通了,因為……共用充電寶不是個新生意,是個已經被驗證過的“污點模式”,絕非這一輪共用充電寶企業在融資宣傳時所說的“大眾沒看到的流量”。

共用專車是個好生意,被資本吹的太大了,回落一點總歸是不錯的。共用單車是個好主意,但不是個好生意,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用充電寶連個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讓人懷疑,投這些企業的投資人們……到底用不用充電寶?

好像冠上“共用”兩個字,一切解釋不通的商業邏輯,就瞬間化為神奇風口了。共用經濟就是這麼被玩得一屆不如一屆的。

這不,話音未落,“共用雨傘”來了——

近日,一把名為“魔力傘”的共用雨傘現身廣州街頭,魔力傘走的是B2B2C的商業模式。即由魔力傘科技將其自助借傘機輔設在B端的合作商(如地鐵,商場等),以解決用戶用傘需求問題。只需線上上確認借傘下單即可取走一把雨傘,用完於其他點位返還即可。

要快,要再快,創業者們一直在小步快跑,但抬頭才發現資本市場希望的是他們沒命的跑,坐著火箭往前沖……

編輯:Guobao

充電寶是一個道理,要先解決的是供給端的規模化的問題,從而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小電創始人唐永波說。

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巨頭中的兩家已經開始入局。先是騰訊成為“小電”的戰略投資方。“來電科技”也已和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務。在投資人眼中,這個市場有可能會成長到近百億的規模,但目前來看,行業中還存在著許多難以規避的風險和壓力,伴隨風口的往往是愈來愈大的泡沫。最主要的一點是:盈利模式單一,廣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共用充電寶創業者眼中,廣告收入是未來重要的現金流之一,但它的價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以機櫃式為例,這和線下的分眾傳媒等媒體的差異性並不大,競爭同樣很激烈。

我們再來仔細分析一下什麼是流量生意?——廣泛、高頻、剛需。

因為我們都遇到過出門在外忘記帶充電寶手機沒電的窘境,所以本能的會認為充電寶是個流量生意。

但其實你再仔細回想一下,這樣的情景一年會發生幾次?能和你出門想騎車的此處比嗎?再想想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你隨身攜帶一個充電寶麻煩嗎?恐怕大多數人只要出門有一次遇到手機沒電就會想著在包裡常備一塊充電寶了。更重要的是,用戶購買、擁有、攜帶充電寶,絕不止是為了充電,而更多的是為了安全感。

不管怎麼看,共用充電寶都不會是下一個風口。共用充電寶的這一輪融資甚至已經不能用跟風來理解,簡直是被資本平地起風吹起來的。騰訊投資共用充電寶還可以理解,畢竟今年1月後,騰訊已經不是第一次以投資的方式拉線下企業進小程式生態了。但其它投資機構跟著一起吹泡泡,就不那麼說的通了,因為……共用充電寶不是個新生意,是個已經被驗證過的“污點模式”,絕非這一輪共用充電寶企業在融資宣傳時所說的“大眾沒看到的流量”。

共用專車是個好生意,被資本吹的太大了,回落一點總歸是不錯的。共用單車是個好主意,但不是個好生意,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用充電寶連個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讓人懷疑,投這些企業的投資人們……到底用不用充電寶?

好像冠上“共用”兩個字,一切解釋不通的商業邏輯,就瞬間化為神奇風口了。共用經濟就是這麼被玩得一屆不如一屆的。

這不,話音未落,“共用雨傘”來了——

近日,一把名為“魔力傘”的共用雨傘現身廣州街頭,魔力傘走的是B2B2C的商業模式。即由魔力傘科技將其自助借傘機輔設在B端的合作商(如地鐵,商場等),以解決用戶用傘需求問題。只需線上上確認借傘下單即可取走一把雨傘,用完於其他點位返還即可。

要快,要再快,創業者們一直在小步快跑,但抬頭才發現資本市場希望的是他們沒命的跑,坐著火箭往前沖……

編輯:Gu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