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路向西,成都與西安的亞歐中心之爭

文/天下網商記者 陶旺波

沒有海港、不沿江河,兩座地處內陸的城市南北相望,

競逐著亞歐物流中心的名實。

西安於北,自古帝王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樞紐,近年來成為快遞巨頭的必爭之地。

成都于南,乃天府之國,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即便今天已是西南物流中心,其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也仍被認為不及西安。

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較量,卻正因產業西移、消費升級和智慧物流等多重因素而出現轉機。

如今幾乎每天都會有一輛列車從成都北站出發,

經過成都青白江鐵路口岸,裝上數十到成百個集裝箱,駛向亞歐大陸的另一邊。裡面裝載著汽車和電子產品,也裝載成都對成為亞歐物流樞紐的渴望。

一路向西帶來的物流升級

從DHL的中國員工到成都物流協會秘書長,何磊見證了成都如何一步步成為西南區域物流中心。

尤其是近期,蓉歐快鐵開通、天府機場開工、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四川自貿區落地,

以及菜鳥、京東等企業紛紛佈局,證明了成都日漸提高的區位優勢和物流行業的活躍度。

促使成都物流格局發生變化的首要原因,便是中國製造業的一路向西。

與西部大開發不同,中國製造業的“西進”直接為四川帶來了大量電子設備和汽車製造企業。何磊告訴《天下網商》,2003年英特爾晶片專案落戶成都時,最關心的不是地價、稅收優惠,而是“原材料怎麼進來,

產品怎麼出去,物流成本多少”等問題。

而西南內陸經濟發展長期以來都受制於交通物流,大量承接了產業轉移之後,這種矛盾越發突出,促使成都在2003年成立了“現代物流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物流辦),開啟“物暢其流”的轉型。

十多年間,物流辦從一個協調機構連番升級,現在成了市直屬的正局級單位,主管機構的強勢地位使得成都物流規劃得以順利推進。相形之下,

四川省物流辦也只是一個處級單位。

而產業向西帶動物流升級後,就又吸引著商貿向西。作為蓉歐快鐵起點,成都國際鐵路港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貨運站,先後獲批國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肉類進口口岸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多種口岸功能。

(蓉歐快鐵示意圖)

“現在蓉歐單程時間只要10天左右,相當於海運的三分之一,成本比空運低很多,時效價格很合適,已經是中歐之間開通班列最多的線路。” 成都物流辦人士對《天下網商》說。

對於商家而言,這種變化價值不小。在央視專題片《從成都出發》中,一位傢俱建材商表示,蓉歐快鐵開通後,全程運輸時間從以前的3個月縮短到15天,極大地解決了物流成本和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

不過,單純地一路向西顯然是不夠的,成都乃至四川進出口貿易的失衡,給物流業帶來了不少難題,廣受詬病的就是蓉歐快鐵去程爆滿,而返程空載。成都物流辦的相關資訊顯示,回程車與去程車之比在50%左右。

“為了保證返程滿載率,就得控制去程班列數量,這也造成去程爆滿。”何磊說。

上述成都物流辦人士告訴《天下網商》,蓉歐返程貨物主要是消費品,隨著國內市場對境外商品需求越來越大,政府也在推薦批發零售企業進口,等自貿區的政策落實之後,跨境商品會更多,預計今年就可以實現蓉歐快鐵去程與返程的平衡。

西南對標,成都的空中優勢

與北上廣等傳統物流中心不同,成都的物流起步比較晚。但這樣的歷史落後,如今卻是成都的優勢所在。

因為沒有歷史負擔,成都就有了更大的物流規劃空間,用以滿足產業佈局、企業的需求。目前,成都的物流集中發展區聚集了UPS、FedEx、DHL、中遠洋、中外運等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100多家。

但在產業西進的過程中,成都不可避免被拿來與重慶比較。物流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要素,也慢慢變成成渝之爭的關鍵所在。

與成都相比,重慶有水路優勢,公路運輸的難題比較突出。

但直轄市的身份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讓重慶頗具優勢。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中,重慶既是長江經濟帶的起點,又是一帶一路的陸上節點,重慶作為兩大戰略交匯點的意義不言自明。

儘管政治地位不如重慶,但西南交通大學運輸學院副院長張錦表示,物流是為經濟產業服務的,成都城市圈的經濟能量和市場潛力,要強于重慶,這決定了成都物流發展的現狀和前景,要優於重慶。

正是借助這個優勢,成都在物流規劃中提出來,要連接西南和西北,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紐帶。

不過,要在對標的過程中勝出,成都需要一個獨特的物流優勢。

何磊表示,成都這樣不沿江、不靠海的內陸城市,要變成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城市,重點就是航空。

在過去幾年間,戴爾、聯想、富士康紛紛落戶成都,成都貨運航線資源的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應地,成都也在孜孜不倦地協調增開新航線。

目前,成都國際航線已經超過95條,客運量僅次於北上廣,物流量61.1萬噸位居全國第五。隨著2016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開工,成都以航空作為突破口建設西部開放門戶的戰略日漸清晰。

今年3月5日,國家發改委、民航局批復設立成都臨空經濟示範區,規劃面積約100.4平方公里,專設了航空物流與口岸貿易等五大功能區。這是繼鄭州航空港、青島膠東、重慶、廣州和上海虹橋後,又一個獲批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

何磊對《天下網商》表示,以電子資訊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體系逐漸成型,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將會繼續凸顯,成都空港口岸功能和開放門戶功能將會進一步提升。

成都真的有機會?

南部的臨空經濟示範區、北部的青白江鐵路港加上川南臨港片區,成都的立體物流體系已經有了初步的雛形。隨著廈蓉歐、深蓉歐、甬蓉歐等10條國內幹線的陸續開通,成都正在升級為連接中國南方與歐洲東部的轉運樞紐。

“成都物流業迎來了百年一遇的機會!”何磊說,根據四川自貿區的定位,成都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區域物流中心,而是亞歐大陸轉運中心。

同是一帶一路的節點和中歐鐵路網的起點,位於西南的成都與大西北的西安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西安處於米字型公路網中,其交通的通達性在國內可能僅次於水運與陸運交匯的武漢。地理位置上,位於中國幾何中心的西安也有著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加上歷史文化因素,西安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佔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

物流企業也對地理位置優越的西安青睞有加,今年初,圓通、京東、傳化物流等國內企業紛紛在西安跑馬圈地,規劃建設智慧物流基地。

不過,在何磊看來,地理位置和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中,成都也許比不上西安,但西南的環境承載力和經濟活躍度顯然要強於西北。這也使得西安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物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卻不盡如人意。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輸送量3705萬人次,位列全國第8位,貨郵輸送量為23.38萬噸,都遠低於成都。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後,差距可能還會更大。

繼上海、北京之後,成都將成為國內第三個雙機場城市

對於成都、西安的物流業差異,身處一線的物流企業更有體會。

傳化物流人士在調研中瞭解到,西安物流業發展短板不少,比如在西安東、西、北側三個方向,散落著41個傳統物流場站,既制約了物流空間的拓展性,又加劇了城市的擁堵,更使得西安物流業還處在規模小、秩序亂的局面當中,資訊化程度較差。

而四川傳化陸鯨的相關負責人李華對《天下網商》表示,由於一批資訊化物流企業的入駐,加上成都的合理規劃和城市共同配送體系的推進,成都物流業已經一改以往的散亂局面,整個行業邁向了現代化升級的快速通道。

西南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戴賓認為,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是經濟活躍的城市群,而在中國西部,只有成都周邊存在城市群的雛形。“成綿樂高鐵開通後,讓成都平原城市群有了可能,有足夠的產業集聚和經濟規模參與全球性的競爭。”他說。

另外,經濟發達的南方腹地、前景大好的東盟市場,讓成都這個偏居四川盆地的城市,更有與西安一掰手腕、競爭亞歐物流中心的底氣。

成都市物流辦人士向《天下網商》表示,成都到中南半島的“泛亞班列”也在未來規劃中,以後不僅要打通成都向南出境的物流通道,還要延伸至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就如成都市物流“十三五”規劃的那樣,要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和腹地,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物流樞紐。

不過,單純地一路向西顯然是不夠的,成都乃至四川進出口貿易的失衡,給物流業帶來了不少難題,廣受詬病的就是蓉歐快鐵去程爆滿,而返程空載。成都物流辦的相關資訊顯示,回程車與去程車之比在50%左右。

“為了保證返程滿載率,就得控制去程班列數量,這也造成去程爆滿。”何磊說。

上述成都物流辦人士告訴《天下網商》,蓉歐返程貨物主要是消費品,隨著國內市場對境外商品需求越來越大,政府也在推薦批發零售企業進口,等自貿區的政策落實之後,跨境商品會更多,預計今年就可以實現蓉歐快鐵去程與返程的平衡。

西南對標,成都的空中優勢

與北上廣等傳統物流中心不同,成都的物流起步比較晚。但這樣的歷史落後,如今卻是成都的優勢所在。

因為沒有歷史負擔,成都就有了更大的物流規劃空間,用以滿足產業佈局、企業的需求。目前,成都的物流集中發展區聚集了UPS、FedEx、DHL、中遠洋、中外運等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100多家。

但在產業西進的過程中,成都不可避免被拿來與重慶比較。物流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要素,也慢慢變成成渝之爭的關鍵所在。

與成都相比,重慶有水路優勢,公路運輸的難題比較突出。

但直轄市的身份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讓重慶頗具優勢。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中,重慶既是長江經濟帶的起點,又是一帶一路的陸上節點,重慶作為兩大戰略交匯點的意義不言自明。

儘管政治地位不如重慶,但西南交通大學運輸學院副院長張錦表示,物流是為經濟產業服務的,成都城市圈的經濟能量和市場潛力,要強于重慶,這決定了成都物流發展的現狀和前景,要優於重慶。

正是借助這個優勢,成都在物流規劃中提出來,要連接西南和西北,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紐帶。

不過,要在對標的過程中勝出,成都需要一個獨特的物流優勢。

何磊表示,成都這樣不沿江、不靠海的內陸城市,要變成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城市,重點就是航空。

在過去幾年間,戴爾、聯想、富士康紛紛落戶成都,成都貨運航線資源的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應地,成都也在孜孜不倦地協調增開新航線。

目前,成都國際航線已經超過95條,客運量僅次於北上廣,物流量61.1萬噸位居全國第五。隨著2016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開工,成都以航空作為突破口建設西部開放門戶的戰略日漸清晰。

今年3月5日,國家發改委、民航局批復設立成都臨空經濟示範區,規劃面積約100.4平方公里,專設了航空物流與口岸貿易等五大功能區。這是繼鄭州航空港、青島膠東、重慶、廣州和上海虹橋後,又一個獲批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

何磊對《天下網商》表示,以電子資訊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體系逐漸成型,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將會繼續凸顯,成都空港口岸功能和開放門戶功能將會進一步提升。

成都真的有機會?

南部的臨空經濟示範區、北部的青白江鐵路港加上川南臨港片區,成都的立體物流體系已經有了初步的雛形。隨著廈蓉歐、深蓉歐、甬蓉歐等10條國內幹線的陸續開通,成都正在升級為連接中國南方與歐洲東部的轉運樞紐。

“成都物流業迎來了百年一遇的機會!”何磊說,根據四川自貿區的定位,成都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區域物流中心,而是亞歐大陸轉運中心。

同是一帶一路的節點和中歐鐵路網的起點,位於西南的成都與大西北的西安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西安處於米字型公路網中,其交通的通達性在國內可能僅次於水運與陸運交匯的武漢。地理位置上,位於中國幾何中心的西安也有著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加上歷史文化因素,西安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佔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

物流企業也對地理位置優越的西安青睞有加,今年初,圓通、京東、傳化物流等國內企業紛紛在西安跑馬圈地,規劃建設智慧物流基地。

不過,在何磊看來,地理位置和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中,成都也許比不上西安,但西南的環境承載力和經濟活躍度顯然要強於西北。這也使得西安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物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卻不盡如人意。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輸送量3705萬人次,位列全國第8位,貨郵輸送量為23.38萬噸,都遠低於成都。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後,差距可能還會更大。

繼上海、北京之後,成都將成為國內第三個雙機場城市

對於成都、西安的物流業差異,身處一線的物流企業更有體會。

傳化物流人士在調研中瞭解到,西安物流業發展短板不少,比如在西安東、西、北側三個方向,散落著41個傳統物流場站,既制約了物流空間的拓展性,又加劇了城市的擁堵,更使得西安物流業還處在規模小、秩序亂的局面當中,資訊化程度較差。

而四川傳化陸鯨的相關負責人李華對《天下網商》表示,由於一批資訊化物流企業的入駐,加上成都的合理規劃和城市共同配送體系的推進,成都物流業已經一改以往的散亂局面,整個行業邁向了現代化升級的快速通道。

西南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戴賓認為,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是經濟活躍的城市群,而在中國西部,只有成都周邊存在城市群的雛形。“成綿樂高鐵開通後,讓成都平原城市群有了可能,有足夠的產業集聚和經濟規模參與全球性的競爭。”他說。

另外,經濟發達的南方腹地、前景大好的東盟市場,讓成都這個偏居四川盆地的城市,更有與西安一掰手腕、競爭亞歐物流中心的底氣。

成都市物流辦人士向《天下網商》表示,成都到中南半島的“泛亞班列”也在未來規劃中,以後不僅要打通成都向南出境的物流通道,還要延伸至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就如成都市物流“十三五”規劃的那樣,要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和腹地,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物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