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學者探訪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 稱大開眼界

《田野狂歡》大型實景演出。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在三亞海棠灣區群山環抱的一片山谷,

生長著千畝青翠稻田。風吹過,稻浪層層搖曳,稻穗“沙沙”作響。壯闊平野間,是人們穿行在綠叢中的小小身影。這是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的最後一站活動:與會嘉賓們實地探訪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

經過兩天半的論壇交流後,嘉賓學者們走出會廳,走入這千畝稻田,也對南繁“矽谷”有了更直觀而震撼的感受:300畝袁隆平雜交水稻育種基地、150畝三亞南繁院水稻基地、600畝北稻南移再生稻實驗種植基地,

劃分出了優質稻專區遲熟組、高產稻專區中熟組、強優勢稻專區中熟組等不同片區,栽培著約500個優質水稻品種,鋪就了眼前大片望不到頭的希望田野。

“我在這裡發現很多沒見過的優質稻種,真是大開眼界了!”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仕明激動地說。他此行目的,也代表了許多來此交流的育種公司的願景:不僅參觀,

更是學習和爭取合作。“水稻公園是個很好的平臺,彙聚了全國各地主流的、最新的水稻栽培品種,我們希望能和更多水稻科研機構合作,大家看好了,當面交流,互相推廣,最終讓更多人吃到從這裡產出的中國好大米!”王仕明表示。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研究方向副教授金峰,用“耳目一新”來形容此次探訪:“從科研角度來說,水稻公園相當於全國水稻產業大聯盟,

集教學、科研、貿易、觀光等功能於一體,對水稻研發、生產從業者的借鑒意義非常大,推動了行業間的廣泛交流。”

漫步田間的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顯然對水稻生長十分熟稔。他面帶微笑,不時托起一把稻穗摩挲、觀察。眼尖的人們認出來,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紛紛圍上來請教、交流。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仁山抓住機會,

向朱英國介紹起兩系雜交水稻的最新成果,王仕明也拿出名片,繼續向專家們商榷洽談合作的可能……田間地頭,逐漸熱鬧起來。

天色漸晚,水稻的身影逐漸沒入了沉沉黑夜。七時三十分,田野間綻放出七彩燈光,水稻公園的實景演出《田野狂歡》上演了!380餘人的演出團隊,向觀眾再現牛耕田、郎唱歌,農家女兒插秧忙的畫面,民以食為天的樸素願景代代相傳,水稻元素隨處可見。

坐在觀眾席上的印尼專家學者們,對所見所聞讚不絕口:“不論是作為科研交流基地還是旅遊目的地,水稻公園都是個很棒的地方,希望有更多國家參與進來,共用發展福利。”

天地無心,卻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人種下的努力、結出的果實。如今,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以一個活潑、好客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不僅為南繁科研機構彼此交流提供平臺,更是憑農旅融合推廣水稻文化提供舞臺。借助農業+旅遊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將會通過水稻公園關注水稻文化,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南“稻”路。(本報三亞4月13日電)

更是憑農旅融合推廣水稻文化提供舞臺。借助農業+旅遊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將會通過水稻公園關注水稻文化,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南“稻”路。(本報三亞4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