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兒童用藥注意事項:別給寶寶用錯了!否則後悔一輩子

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0歲到14歲兒童超過2.2億,占總人口的16.6%。兒童用藥不當致傷致疾,甚至致死的事件卻不斷發生。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統計,每年有30000名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

陷入無聲世界。100多萬聾啞兒童中,30%以上是因為用藥不當產生的毒副作用所致。此外,由於藥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損傷的兒童,更是不計其數。究竟兒童怎樣用藥才安全?下面專家就為大家一一解讀。

治病藥為何成為奪命藥?

1、兒童用藥種類稀少

據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現有3500多個製劑品種,兒童專用的只有60種,比例僅占1.7%。

2、兒童藥不夠,

成人藥來湊

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適宜兒童的劑型,例如粉末吸入劑、栓劑、糖漿劑、滴劑、氣霧劑等,所占的藥品品種數都很有限。在兒童藥如此短缺的情況下,醫院只能“酌情”添加成人藥物。

3、不會看說明書,劑量靠猜

中國科協調查發現87%的受訪者曾有過自我藥療的經歷,69%看不懂藥品說明書,36%在自我藥療時出現過失誤,其中26%表示因此耽誤了治療。缺乏科學依據和循證醫學證據,

隨意服用藥量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4、根據經驗指導用藥,不夠精准

不良反應的發生跟個體基因也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的藥物,是通過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家族酶類(CYP450)實現代謝。而這種酶存在廣泛的基因多態性和表型多態性,使其對各種藥物的代謝存在個體差異。

兒童禁用慎用的藥物

1、解熱鎮痛藥物

阿司匹林: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發熱、頭痛、神經痛、風濕熱等的治療。

但其不良反應較多,因此,目前不推薦作為兒童退熱藥的首選,尤其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以及有水痘或流感症狀的兒童或青少年要禁用。

賴氨匹林:同阿司匹林,一般12歲以下兒童慎用;3個月以下嬰兒要禁用。

尼美舒利:不推薦作為一線退熱藥,對中樞神經和肝臟造成損傷的案例時常出現。2011年5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通知,禁止用於12歲以下兒童。

布洛芬: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唯一共同推薦的兒童退燒藥,

是公認的兒童首選抗炎藥。但長期用該藥會對胃腸系統、肝腎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尤其是新生兒身體各臟器系統發育還不健全,所以該藥常用於3個月以上的兒童。

2、止瀉類藥物

複方地芬諾酯(地芬諾酯、阿托品):新生兒和幼兒可引起呼吸抑制,故2歲以下小兒禁用。

洛呱丁胺(易蒙停):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陰☆禁☆莖水腫、麻痹性腸梗阻、急性腎功能衰竭、意識障礙等。

國內外均規定2歲以下兒童禁用洛呱丁胺;5歲以下的兒童不宜使用鹽酸洛呱丁胺膠囊劑。

藥用炭片:吸附作用強烈且無選擇性,能影響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活性,減少維生素的吸收,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禁止3歲以下小兒長期應用。

3、驅蟲類藥物

2歲以下的兒童接觸蟲卵的機會要少,一般不需要服用驅蟲藥。

常用的驅蟲藥,如阿苯達唑(腸蟲清)、呱嗪(驅蛔靈)、噻嘧啶(抗蟲靈)、左旋咪唑、苦楝皮等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因此規定:2歲以下兒童禁用阿苯達唑,1歲以下兒童禁用呱嗪、噻嘧啶,5歲以下兒童禁用苦楝皮。

4、抗過敏類藥物

氯苯那敏、賽庚啶、苯海拉明、茶苯海敏:現有證據表明這些藥物可能導致中樞興奮,煩躁不安,失眠或癲癇發作等,過量時還可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傳導阻滯或心律失常。故國內規定新生兒和早產兒禁用;國外建議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異丙嗪:可致2歲以下兒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還可能引起小兒腎功能不全;患急性病或脫水的小兒,注射本藥後易發生肌張力障礙;兒童單次口服本藥75~125mg,可發生過度興奮、易激動或噩夢等異常反應。故2歲以下兒童禁用。

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偶可引起心臟功能異常,如Q-T間期延長,室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因此建議1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鹽酸氮卓斯汀:有一定的中樞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頭暈、口幹、多夢、咳嗽、腹痛、噁心、乏力、鼻痛等。

1)鹽酸氮卓斯汀片:尚無12歲以下兒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

2)鹽酸氮卓斯汀滴眼液:不推薦4歲以下兒童使用。

3)鹽酸氮卓斯汀鼻噴劑:適用于成人或12歲及12歲以上兒童。

5、抑酸類藥物

西咪替丁: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幼兒用藥後易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應慎用。

雷尼替丁:連續使用會對小兒的肝、腎功能、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有一定損害,故規定8歲以下兒童禁用。

6、鎮靜、催眠與抗驚厥藥

呱醋甲酯(利他林):適用於呼吸衰竭和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兒童長期應用可產生食欲減退、失眠、偶見腹痛、心動過速和過敏。故建議6歲以下避免使用。

苯妥英鈉:為抗癲癇、抗心律失常藥,小兒不作首選。

地西泮:有鎮靜、催眠等多種作用,但不良反應較多,所以新生兒要禁用,6月以內的嬰兒要慎用。

7、鎮痛藥

嗎啡:有極強的鎮痛作用,但其最大缺點是易成癮。所以1歲以內寶寶不要用。

氨酚待因:用於各種術後疼痛、牙痛、感冒所致頭痛及全身痛、軟組織損傷痛等,還有鎮咳作用,但反復給藥可產生耐受性,久用有成癮性。故7歲以下不宜使用。

8、四環素類抗生素

如:四環素、土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米諾環素(美滿黴素)、地美環素、美他環素等,這些藥物均可引起消化道反應、肝損害、腎損害,還影響牙齒及骨骼的發育,故8歲以下小兒禁用。

9、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如: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妥布黴素、大觀黴素、小諾黴素、西索米星等。這類藥物連續使用易造成小兒聽神經和腎功能損害,很多人的聽力是因其受損的,故規定6歲以下兒童禁用。

10、喹諾酮類藥物

常用的有: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氟羅沙星、莫西沙星等。這類藥物用於幼齡動物實驗時,可致骨關節病變,特別是負重骨關節軟骨組織的損傷。故18 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宜使用。

11、其它抗菌藥物

磺胺類:此類藥物較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和新生兒黃疸。故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應禁用。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可引起溶血性貧血、黃疸和周圍神經炎。所以新生兒禁用。

氯黴素:新生兒肝腎未發育成熟,藥物自腎排泄較成人緩慢,故氯黴素用於新生兒易致血藥濃度過高而發生毒性反應(嬰綜合征),所以新生兒不宜應用。如果有指征必須應用時,應在監測血藥濃度條件下使用。

替硝唑、奧硝唑:治療厭氧菌感染,及預防術後厭氧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確。另外,硝基咪唑類均可能引起癲癇發作和周圍神經病變。所以,替硝唑口服時:僅限3歲以上兒童治療腸道阿米巴病使用;替硝唑注射劑:12歲以下兒童禁用;奧硝唑注射劑:建議3歲以下兒童不用。

兒童安全用藥需要注意的幾點

1、兒童不是縮小型的大人

(1)胃部吸收:胃腸蠕動在新生兒及幼兒較慢。

(2)肝臟代謝:新生兒肝臟功能只有大人的20-40%。

(3)腎臟排除:新生兒的腎功能約只有大人的30%,1歲左右才達到成年人水準。

(4)皮膚吸收:嬰幼兒皮膚通透性高,對於外用藥品的吸收較好。

2、磨粉分包的藥兒童使用比較方便?

(1)用大人的藥品磨粉易受污染,藥品安定性差,期限較短。

(2)多種藥品混合研磨容易變質或產生交互作用,分包劑量不精確。

(3)稍大年紀的兒童可練習吞服或與少量食物並服。

3、兒童用藥須知

1)並非全部藥品都適合磨粉:藥品磨粉較易受污染,安定性變差,保存期限較短,並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

2)可請醫師開立兒童專用藥品,如:液劑、糖漿劑、溶液劑、 懸浮劑。

3)磨粉分包的藥品應於當次吃完,以確保藥品品質。

4.糖漿或懸浮液的使用方式

(1)未開封使用的糖漿或懸浮液室溫保存即可。

(2)乾粉懸浮液第一次使用前應依照指示加入冷開水混合均勻,每次給藥前需再次搖勻。給藥時應確保劑量正確。

(3)開封使用的藥品應依照指示冷藏或室溫保存,注意有效期限。

5.嬰兒給藥方式

(1)使用有刻度的吸管或口服注射器。

(2)抱在膝上,支撐頭部。

(3)一次只給少量藥品以防嗆到。

(4)藥品滴在口腔的後方或邊緣。

(5)給藥時要同時安撫嬰兒。

6.幼兒給藥方式

(1)由幼兒選擇服藥的姿勢,讓幼兒熟悉量具。

(2)必要時,用少量食物或飲料掩蓋味道,服藥後喝水或飲料去除味道。

(3)使用兒語給予簡單的指示或鼓勵,讓他們合作。

(4)如需服用多種藥品,由幼兒選擇服藥順序。

7.兒童吐藥

若吃藥後馬上吐掉,則要補服藥品。通常越容易被吸收的,如糖漿劑、液劑或已磨粉的,超過 10-15 分,則不必補服。錠劑因藥品崩散時間不一而有不同處理,若吐出來的藥仍完整,則需補服;否則,不需補服。

兒童用藥基因檢測 每個寶寶必做的基因檢測

在精准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是入口。“我們最近從外院轉過來一個10來歲的白血病孩子,用了甲氨蝶呤這種抗腫瘤藥,結果血液藥物濃度監測顯示比正常濃度超出100多倍,要進ICU做透析搶救。這種藥物濃度監測是後知後覺的,如果能提前做基因檢測,就能提前精准用藥。”楊麗華指出。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一般包括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康安智檢推出了主要檢測與藥物代謝緊密相關的基因的相關產品,瞭解孩子對於常用藥物的代謝類型,避免孩子因用藥不當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此外,研究已發現,線粒體基因12s rRNA A1555G、12s rRNA C1494T突變與兒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高度相關,檢測此基因位點也可以篩查孩子藥物性致聾的風險,避免“一針致聾”。

楊麗華介紹,兒童藥物基因檢測意義重大,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因為不用皮試,現在很多基層醫院仍在使用。但某些病人體內,氨基糖甙類藥物會引起耳毒性和腎毒性,導致藥物致聾。如果能提前進行基因檢測篩查出氨基糖甙類弱代謝型高危病人,就可以用青黴素類、頭孢類、大環內脂類抗生素替代。

“臨床上也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用了布洛芬解熱鎮痛,發生剝脫性皮炎,全身皮膚壞死剝脫,用抗生素治療,又出現菌群紊亂,導致肺部真菌感染,治療若不恰當,最後會導致死亡。其實追溯到源頭,只是一個小小的感冒。老百姓不理解,以為醫生小病治死人。”楊麗華指出,這種“處方瀑布”現象,就是一個藥物引起的超敏反應,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如果能提前發現患者對這類藥過敏,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相關閱讀:

常用的驅蟲藥,如阿苯達唑(腸蟲清)、呱嗪(驅蛔靈)、噻嘧啶(抗蟲靈)、左旋咪唑、苦楝皮等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因此規定:2歲以下兒童禁用阿苯達唑,1歲以下兒童禁用呱嗪、噻嘧啶,5歲以下兒童禁用苦楝皮。

4、抗過敏類藥物

氯苯那敏、賽庚啶、苯海拉明、茶苯海敏:現有證據表明這些藥物可能導致中樞興奮,煩躁不安,失眠或癲癇發作等,過量時還可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傳導阻滯或心律失常。故國內規定新生兒和早產兒禁用;國外建議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異丙嗪:可致2歲以下兒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還可能引起小兒腎功能不全;患急性病或脫水的小兒,注射本藥後易發生肌張力障礙;兒童單次口服本藥75~125mg,可發生過度興奮、易激動或噩夢等異常反應。故2歲以下兒童禁用。

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偶可引起心臟功能異常,如Q-T間期延長,室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等,因此建議12歲以下兒童避免使用。

鹽酸氮卓斯汀:有一定的中樞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頭暈、口幹、多夢、咳嗽、腹痛、噁心、乏力、鼻痛等。

1)鹽酸氮卓斯汀片:尚無12歲以下兒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

2)鹽酸氮卓斯汀滴眼液:不推薦4歲以下兒童使用。

3)鹽酸氮卓斯汀鼻噴劑:適用于成人或12歲及12歲以上兒童。

5、抑酸類藥物

西咪替丁: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幼兒用藥後易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應慎用。

雷尼替丁:連續使用會對小兒的肝、腎功能、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有一定損害,故規定8歲以下兒童禁用。

6、鎮靜、催眠與抗驚厥藥

呱醋甲酯(利他林):適用於呼吸衰竭和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兒童長期應用可產生食欲減退、失眠、偶見腹痛、心動過速和過敏。故建議6歲以下避免使用。

苯妥英鈉:為抗癲癇、抗心律失常藥,小兒不作首選。

地西泮:有鎮靜、催眠等多種作用,但不良反應較多,所以新生兒要禁用,6月以內的嬰兒要慎用。

7、鎮痛藥

嗎啡:有極強的鎮痛作用,但其最大缺點是易成癮。所以1歲以內寶寶不要用。

氨酚待因:用於各種術後疼痛、牙痛、感冒所致頭痛及全身痛、軟組織損傷痛等,還有鎮咳作用,但反復給藥可產生耐受性,久用有成癮性。故7歲以下不宜使用。

8、四環素類抗生素

如:四環素、土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米諾環素(美滿黴素)、地美環素、美他環素等,這些藥物均可引起消化道反應、肝損害、腎損害,還影響牙齒及骨骼的發育,故8歲以下小兒禁用。

9、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如:慶大黴素、鏈黴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妥布黴素、大觀黴素、小諾黴素、西索米星等。這類藥物連續使用易造成小兒聽神經和腎功能損害,很多人的聽力是因其受損的,故規定6歲以下兒童禁用。

10、喹諾酮類藥物

常用的有: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氟羅沙星、莫西沙星等。這類藥物用於幼齡動物實驗時,可致骨關節病變,特別是負重骨關節軟骨組織的損傷。故18 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宜使用。

11、其它抗菌藥物

磺胺類:此類藥物較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和新生兒黃疸。故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應禁用。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可引起溶血性貧血、黃疸和周圍神經炎。所以新生兒禁用。

氯黴素:新生兒肝腎未發育成熟,藥物自腎排泄較成人緩慢,故氯黴素用於新生兒易致血藥濃度過高而發生毒性反應(嬰綜合征),所以新生兒不宜應用。如果有指征必須應用時,應在監測血藥濃度條件下使用。

替硝唑、奧硝唑:治療厭氧菌感染,及預防術後厭氧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確。另外,硝基咪唑類均可能引起癲癇發作和周圍神經病變。所以,替硝唑口服時:僅限3歲以上兒童治療腸道阿米巴病使用;替硝唑注射劑:12歲以下兒童禁用;奧硝唑注射劑:建議3歲以下兒童不用。

兒童安全用藥需要注意的幾點

1、兒童不是縮小型的大人

(1)胃部吸收:胃腸蠕動在新生兒及幼兒較慢。

(2)肝臟代謝:新生兒肝臟功能只有大人的20-40%。

(3)腎臟排除:新生兒的腎功能約只有大人的30%,1歲左右才達到成年人水準。

(4)皮膚吸收:嬰幼兒皮膚通透性高,對於外用藥品的吸收較好。

2、磨粉分包的藥兒童使用比較方便?

(1)用大人的藥品磨粉易受污染,藥品安定性差,期限較短。

(2)多種藥品混合研磨容易變質或產生交互作用,分包劑量不精確。

(3)稍大年紀的兒童可練習吞服或與少量食物並服。

3、兒童用藥須知

1)並非全部藥品都適合磨粉:藥品磨粉較易受污染,安定性變差,保存期限較短,並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

2)可請醫師開立兒童專用藥品,如:液劑、糖漿劑、溶液劑、 懸浮劑。

3)磨粉分包的藥品應於當次吃完,以確保藥品品質。

4.糖漿或懸浮液的使用方式

(1)未開封使用的糖漿或懸浮液室溫保存即可。

(2)乾粉懸浮液第一次使用前應依照指示加入冷開水混合均勻,每次給藥前需再次搖勻。給藥時應確保劑量正確。

(3)開封使用的藥品應依照指示冷藏或室溫保存,注意有效期限。

5.嬰兒給藥方式

(1)使用有刻度的吸管或口服注射器。

(2)抱在膝上,支撐頭部。

(3)一次只給少量藥品以防嗆到。

(4)藥品滴在口腔的後方或邊緣。

(5)給藥時要同時安撫嬰兒。

6.幼兒給藥方式

(1)由幼兒選擇服藥的姿勢,讓幼兒熟悉量具。

(2)必要時,用少量食物或飲料掩蓋味道,服藥後喝水或飲料去除味道。

(3)使用兒語給予簡單的指示或鼓勵,讓他們合作。

(4)如需服用多種藥品,由幼兒選擇服藥順序。

7.兒童吐藥

若吃藥後馬上吐掉,則要補服藥品。通常越容易被吸收的,如糖漿劑、液劑或已磨粉的,超過 10-15 分,則不必補服。錠劑因藥品崩散時間不一而有不同處理,若吐出來的藥仍完整,則需補服;否則,不需補服。

兒童用藥基因檢測 每個寶寶必做的基因檢測

在精准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是入口。“我們最近從外院轉過來一個10來歲的白血病孩子,用了甲氨蝶呤這種抗腫瘤藥,結果血液藥物濃度監測顯示比正常濃度超出100多倍,要進ICU做透析搶救。這種藥物濃度監測是後知後覺的,如果能提前做基因檢測,就能提前精准用藥。”楊麗華指出。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一般包括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康安智檢推出了主要檢測與藥物代謝緊密相關的基因的相關產品,瞭解孩子對於常用藥物的代謝類型,避免孩子因用藥不當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此外,研究已發現,線粒體基因12s rRNA A1555G、12s rRNA C1494T突變與兒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高度相關,檢測此基因位點也可以篩查孩子藥物性致聾的風險,避免“一針致聾”。

楊麗華介紹,兒童藥物基因檢測意義重大,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因為不用皮試,現在很多基層醫院仍在使用。但某些病人體內,氨基糖甙類藥物會引起耳毒性和腎毒性,導致藥物致聾。如果能提前進行基因檢測篩查出氨基糖甙類弱代謝型高危病人,就可以用青黴素類、頭孢類、大環內脂類抗生素替代。

“臨床上也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用了布洛芬解熱鎮痛,發生剝脫性皮炎,全身皮膚壞死剝脫,用抗生素治療,又出現菌群紊亂,導致肺部真菌感染,治療若不恰當,最後會導致死亡。其實追溯到源頭,只是一個小小的感冒。老百姓不理解,以為醫生小病治死人。”楊麗華指出,這種“處方瀑布”現象,就是一個藥物引起的超敏反應,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如果能提前發現患者對這類藥過敏,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