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壽:社區矯正幫助失足人員重歸社會大家庭

長壽新聞網 記者 傅智治

讓失足者重拾人生希望,重歸正常生活,是社區矯正工作的最終目的和終極意義。三年來,我區累計接收社區矯正人員853人,刑滿釋放人員4201人,其中,幫教4201人,

安置4116人,幫教率100%,安置率98%。

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幫其重拾人生價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4月12日,晏家司法所會議室內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區司法局邀請重慶知名心理輔導專家,組織晏家轄區內20余名社區矯正人員集中學習經典國學。

這樣的培訓各基層司法所定期組織,內容包括經典誦讀、案例講解、交流答疑三個環節。課程涉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

重點講述古今中外,知錯、悔錯、改錯,回歸社會的經典個案,通過文化學習和榜樣的力量,感染迷途人員,重拾信心,重歸社會。

矯正人員李某介紹,起初,對培訓有抵觸心理。堅持三四個月後,不再抱怨、消極、彷徨,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希望自己學到新技能、找到新工作、擁抱新生活。李某在自己的心情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親愛的,不必去追悔過去。人生就像摩天輪,總有那麼一刻,

天空,會為你而停留。”

在系列文化培訓中,區司法局同步開展“社區矯正圖書館”建設,配置心理類、歷史類、勵志類、偉人傳記類、法律類書籍近千冊,覆蓋全區19個街鎮。出臺《社區矯正圖書館管理辦法》,要求矯正人員每月自學時間不少於八小時,並嚴格實行打卡計時制度,矯正人員每月至少彙報一次思想,寫一篇心得體會,鞏固文化培訓成果。

區司法局負責人介紹,系列文化培訓,

重視文化的感召力,以人的內心為突破口,傳遞正能量,引導犯罪人員克服“標籤”心理、自暴自棄心態,重拾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為融入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做好心態準備。

救濟貧困傳授技能 助其重歸社會生活

“感謝政府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倍加珍惜,重新做人。”矯正人員張某談及幫扶措施,情緒激動,雙眼濕潤。

張某打工受傷,在家靜養了一年多,期間,父母先後患上重疾。

為快速緩解家庭窘境,張某選擇鋌而走險,最終因盜竊罪被判處緩刑。在接受社區矯正期間,司法局工作人員主動協調民政部門,落實張某的臨時救助,並根據張某的刺繡特長,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技能培訓。刑滿後,張某通過就業援助,謀了一份裁縫的工作。

近年來,區司法局健全社會救助平臺、就業幫扶平臺、就業培訓平臺三大平臺建設,主動協調民政部門落實對生活困難人員家庭的社會救助,

對符合條件的人員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對特別貧困家庭給予基本生活保障,並根據需要實施專項救助。對有就業意願強烈、有一技之長的矯正人員,給予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提供免費政策諮詢。對家境困難的刑滿釋放人員給予就業援助,對自主創業人員,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政策支持。此外,區人社局等職能部門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為刑滿釋放人員再就業創造條件。

目前,我區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生活來源的“三無”社區矯正人員已全面落實戶口、安置、低保、就業等問題。在“情感投入、個性服務”的思路下,社區矯正重塑靈魂、重尋技能,各項社會救助和就業幫扶全面落實到位。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為刑滿釋放人員再就業創造條件。

目前,我區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生活來源的“三無”社區矯正人員已全面落實戶口、安置、低保、就業等問題。在“情感投入、個性服務”的思路下,社區矯正重塑靈魂、重尋技能,各項社會救助和就業幫扶全面落實到位。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