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富先老?研究揭示,加速老齡化將如何影響中國未來?

過去數十年來,人口高齡化現象一直是西方經濟體的主要特徵,但接下來,亞洲經濟體將以最快的速度高齡化。渣打銀行日前發表特別報告,評估了亞洲經濟體人口高齡化的時間、及其對 GDP 成長和家庭儲蓄的影響。

亞洲經濟體的人口高齡化速度比其他地區更快

雖然許多已開發經濟體的人口結構有很高比例的65歲以上族群,但新興市場高齡人口目前占全世界高齡人口的三分之二。聯合國預測,新興市場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於2050年將上升到近80%。中國已經有1.31億高齡人口,是全世界最高齡的三個經濟體(日本、義大利及德國)高齡人口總數的兩倍多。

韓國及新加坡即將于2030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根據聯合國定義,高齡人口占總人口的21%以上);他們已經是「高齡化」社會了(7-14%的人口超過65歲)。泰國及中國將于203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快速增加:其目前已經是一個「高齡」社會(14-21%的人口超過65歲),2015年15.1%的人口超過65歲;預期將於2025年上升到22.3%。

亞洲及其他新興地區高齡化速度將比以前更快。根據聯合國推算,中國及新加坡需要25年的時間從高齡化社會發展成高齡社會。

泰國的轉變較快,只需要20年,和巴西差不多。香港的這個過程花了30年。相較之下,英國花了45年、美國花了69年、而法國更是花了115年。

高齡化速度加快表示,部分國家在達到高所得之前就會先變老。這會帶來許多挑戰,包括限制他們從中產階級提升的能力。我們的預測顯示,泰國及中國同樣將在未來的數十年面臨這個挑戰。

中國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勢

一胎化政策降低了生育率

自從1970年代政府開始強制執行一胎化政策之後,中國的出生率已經由高轉低。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生育率從1980年的兩胎及1973年的四胎陡降到最近的1.5胎。這使得人口成長驟減。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中國2005年至2010年之間,

每年人口成長率平均只有0.47%。同一期間,發達國家平均每年人口成長率是0.41%,而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則為1.6%。

一胎化政策鬆綁似乎並不能逆轉整個趨勢

2015年10月,中國宣佈廢除一胎化政策,並全面實施兩胎化政策。我們認為,這並不足以逆轉近在眼前的高齡化問題並有效提高生育率。

各種社會經濟因素都不利於生育多名子女。包括養育子女居高不下的財務和機會成本、婦女在勞動力中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以及正在改變的社會期待。根據社會學研究(Sociology Research)201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轉變成兩胎化政策於2016年最多可以使新生人口從1,600萬人增加到2,100萬人,而且這個效果將隨著時間而愈來愈弱。到2030年,因兩胎化政策而增加的新生兒人口預期大約只有100萬。

高齡化-富裕之前先變老

聯合國估計,受到低生育率的影響,於2015年,中國15.2%的人口超過60歲,而9.6%超過65歲。這個趨勢還在增加:中國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於2050年將超過2.04億,約占總人口的30%。高齡人口增加將使家庭及財政負擔更加沉重。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已經有多達14個行省(總共31個行省)的退休金目前已出現赤字。全國退休金結餘為3.1兆人民幣。該院估計,最早可能在2030年就出現退休金赤字,而到了2050年,累計赤字可能占中國 GDP 的90%。除了直接的退休金成本之外,健康照護等其他費用也會隨著人口高齡化而提高。

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會?

人口紅利消退需要以經濟轉型加以因應

在2008年以前,中國大量的非技術性勞工、低工資、相對高品質的勞動力以及低的撫養率,都有助於長期兩位數的成長。但近年來,中國大量非技術性勞工帶來的人口紅利已經消退。勞動力的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9.37億降至2015年的9.11億,造成勞動力短缺。

勞動力短缺導致薪資快速成長。工資成長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飆升。從1998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實質工資成長13.8%,超過實質 GDP 成長12.7%。於2008年,中國的工資居於東亞及東南亞第二高,僅次於菲律賓。印度和印尼的工資分別僅為中國的41%和34%。

製造業是過去帶動中國成長的火車頭,但急劇升高的勞動成本和勞工短缺,正在侵蝕中國製造業的利潤邊際。許多公司都已因為勞動成本增加而停工或移出中國。例如,根據 Nike 的年報,於2000年時,該公司40%的運動鞋在中國製造,13%在越南製造。但到了2013年,中國的比例已經降至30%,而越南則增至42%。Adidas 已關閉了其位於中國的所有工廠。2015年4月,Microsoft 關閉其位於廣東省製造中心東莞的 Nokia 生產線,並將生產作業移往越南;造成約9,000人失業。

轉型成以品質為基礎的人口紅利

於2010年,只有3.9%的中國勞動力受過大學教育,而 OECD 國家的平均為29.6%。於1999年,中央政府誓言加速擴大高等教育,希望在2010年將大學入學率從9%提高至15%。之後的高等教育擴張甚至比規劃得更快。進入大學的人數于1999年增加43%。于2014年,大學畢業生達659萬人,幾乎是1999年的八倍。大學入學率-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的百分比,也從1999年的大約43%年驟升至2014的大約90%

大學教育的空前成長正在重塑中國的人口結構。過去15年已經有大約6,000萬大學生畢業。由於人口成長緩慢,中國的非技術性勞工族群將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我們估計,在未來的15年中,將有另外1.2億大學畢業生進入工作市場。這個數字加上過去15年將近6,000萬的畢業生,以及更早的4,000萬,表示中國勞動力於2030年將有2.2億大學畢業生。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屆時總勞動力可能已降至大約8億人。這將使得大學畢業生約占勞動力的27%-與德國、法國及英國旗鼓相當。中國將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高教育勞動族群,可以為未來的經濟成長打開無窮的潛力。

以產業升級和都市化支撐長期成長

技術性勞工供給激增應可支援長期經濟成長。但中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結構較適合該國舊有的人口結構特質。這些需要調整,才能在短期內推動經濟,並為長期成長墊定基礎。我們認為,適當利用中國的新興高教育勞動力,於2030年至少可以支撐5%的 GDP 成長。

首先,產業必須升級,才能為快速成長的技術性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中國的二級產業仍占 GDP 的40%,其中的70%是重工業。不成比例的大量中國製造業仍使用適合非技術性勞工的舊技術。同時,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採用技能密集的技術可以讓公司有效利用新興的高品質勞動力,並進入高端製造業,產生更大的利潤邊際。

其次,快速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需要更快的都市化。以居住地點為基礎的都市化比率,已從1980年的20%上升至2015年的56%。但根據中國戶籍登記制度的都市化比率只有大約35%(圖表49)。戶籍制度與各種社會安全福利綁在一起,而未能將這些福利擴大至移民,已妨礙了農村-都市遷徏。大約有2.7億名移工無法取得戶口,並永久駐留在他們生活及工作的城市,減緩了中國大城市的崛起。

除了四個一級城市(北京、上海、廣洲及深圳)之外,大部分其他城市相對較小,無法為大學畢業生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調查顯示,目前有超過60%的大學畢業生希望在四個一級城市工作。更多大城市的崛起將可創造規模經濟,並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這是中國轉型至以服務為基礎並以消費帶動成長的關鍵步驟。

不斷增加的大學教育人口也可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新的投資機會。截至目前為止,政府投資一直不成比例的聚焦于基礎建設,例如交通及電訊。下一個階段必須投資於城市便利設施以及高端服務和設施,例如醫院、體育館、運動場、戲院、公園和購物中心,以滿足中產階級崛起的需求,並促進長期成長。

高齡化-富裕之前先變老

聯合國估計,受到低生育率的影響,於2015年,中國15.2%的人口超過60歲,而9.6%超過65歲。這個趨勢還在增加:中國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於2050年將超過2.04億,約占總人口的30%。高齡人口增加將使家庭及財政負擔更加沉重。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已經有多達14個行省(總共31個行省)的退休金目前已出現赤字。全國退休金結餘為3.1兆人民幣。該院估計,最早可能在2030年就出現退休金赤字,而到了2050年,累計赤字可能占中國 GDP 的90%。除了直接的退休金成本之外,健康照護等其他費用也會隨著人口高齡化而提高。

中國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會?

人口紅利消退需要以經濟轉型加以因應

在2008年以前,中國大量的非技術性勞工、低工資、相對高品質的勞動力以及低的撫養率,都有助於長期兩位數的成長。但近年來,中國大量非技術性勞工帶來的人口紅利已經消退。勞動力的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9.37億降至2015年的9.11億,造成勞動力短缺。

勞動力短缺導致薪資快速成長。工資成長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飆升。從1998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實質工資成長13.8%,超過實質 GDP 成長12.7%。於2008年,中國的工資居於東亞及東南亞第二高,僅次於菲律賓。印度和印尼的工資分別僅為中國的41%和34%。

製造業是過去帶動中國成長的火車頭,但急劇升高的勞動成本和勞工短缺,正在侵蝕中國製造業的利潤邊際。許多公司都已因為勞動成本增加而停工或移出中國。例如,根據 Nike 的年報,於2000年時,該公司40%的運動鞋在中國製造,13%在越南製造。但到了2013年,中國的比例已經降至30%,而越南則增至42%。Adidas 已關閉了其位於中國的所有工廠。2015年4月,Microsoft 關閉其位於廣東省製造中心東莞的 Nokia 生產線,並將生產作業移往越南;造成約9,000人失業。

轉型成以品質為基礎的人口紅利

於2010年,只有3.9%的中國勞動力受過大學教育,而 OECD 國家的平均為29.6%。於1999年,中央政府誓言加速擴大高等教育,希望在2010年將大學入學率從9%提高至15%。之後的高等教育擴張甚至比規劃得更快。進入大學的人數于1999年增加43%。于2014年,大學畢業生達659萬人,幾乎是1999年的八倍。大學入學率-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的百分比,也從1999年的大約43%年驟升至2014的大約90%

大學教育的空前成長正在重塑中國的人口結構。過去15年已經有大約6,000萬大學生畢業。由於人口成長緩慢,中國的非技術性勞工族群將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我們估計,在未來的15年中,將有另外1.2億大學畢業生進入工作市場。這個數字加上過去15年將近6,000萬的畢業生,以及更早的4,000萬,表示中國勞動力於2030年將有2.2億大學畢業生。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屆時總勞動力可能已降至大約8億人。這將使得大學畢業生約占勞動力的27%-與德國、法國及英國旗鼓相當。中國將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高教育勞動族群,可以為未來的經濟成長打開無窮的潛力。

以產業升級和都市化支撐長期成長

技術性勞工供給激增應可支援長期經濟成長。但中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結構較適合該國舊有的人口結構特質。這些需要調整,才能在短期內推動經濟,並為長期成長墊定基礎。我們認為,適當利用中國的新興高教育勞動力,於2030年至少可以支撐5%的 GDP 成長。

首先,產業必須升級,才能為快速成長的技術性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中國的二級產業仍占 GDP 的40%,其中的70%是重工業。不成比例的大量中國製造業仍使用適合非技術性勞工的舊技術。同時,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採用技能密集的技術可以讓公司有效利用新興的高品質勞動力,並進入高端製造業,產生更大的利潤邊際。

其次,快速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需要更快的都市化。以居住地點為基礎的都市化比率,已從1980年的20%上升至2015年的56%。但根據中國戶籍登記制度的都市化比率只有大約35%(圖表49)。戶籍制度與各種社會安全福利綁在一起,而未能將這些福利擴大至移民,已妨礙了農村-都市遷徏。大約有2.7億名移工無法取得戶口,並永久駐留在他們生活及工作的城市,減緩了中國大城市的崛起。

除了四個一級城市(北京、上海、廣洲及深圳)之外,大部分其他城市相對較小,無法為大學畢業生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調查顯示,目前有超過60%的大學畢業生希望在四個一級城市工作。更多大城市的崛起將可創造規模經濟,並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這是中國轉型至以服務為基礎並以消費帶動成長的關鍵步驟。

不斷增加的大學教育人口也可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新的投資機會。截至目前為止,政府投資一直不成比例的聚焦于基礎建設,例如交通及電訊。下一個階段必須投資於城市便利設施以及高端服務和設施,例如醫院、體育館、運動場、戲院、公園和購物中心,以滿足中產階級崛起的需求,並促進長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