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動230架戰鬥機,一艘滿載81163噸航母,15艘作戰艦艇

1983年美國對加勒比海島國格瑞那達發動了一場海空聯合作戰。格瑞那達10月政變給美國入侵提供了契機,成為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的導火索。以解救美國在格瑞那達的僑民為藉口,

出動快速部署部隊,採用突然襲擊手段。格瑞那達這塊過去幾乎無人知曉的彈丸之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中心。

格瑞那達是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國,面積344平方公里,地方雖小,但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與巴拿馬運河遙遙相對,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東部門戶,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格瑞那達實質上是美蘇爭霸和美古矛盾的一個鬥爭焦點。約1.2萬人。軍隊約2000人,只有少量蘇制BTR一60型裝甲輸送車,沒有海空軍,也沒有坦克、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

美軍先後投入的主要作戰兵力為:主要包括獨立號航母(福萊斯特的4號艦,

滿載81163噸,可搭載80架艦載機),15艘作戰艦艇,導彈巡洋艦1艘、導彈驅逐艦1艘,驅逐艦2艘,以及包括1.83萬噸的兩栖攻擊艦關島號在內的兩栖艦船5艘。

出動230架戰鬥機,地面部隊主要包括陸軍第82空降師1個旅部率4個營(5000人)、特種部隊第75團2個營(700人)、海軍陸戰隊1個加強營(1900人)等。另外有6個國家還派出396人的分遣隊配合美軍行動。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美軍僅18人陣亡,90人受傷,損失直升機10餘架。美軍在戰爭過程中始終掌握著主動權,並最終以很小代價,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佔領,達成了戰略目的。而格瑞那達方面則處處被動、處處挨打,8天之內就落得個喪權辱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