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大校長最出名是蔡元培,而最傳奇和爭議的卻是此人

說起北大校長,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印象就冒出來“蔡元培”三個字。

沒錯,當年北大在校長蔡元培的帶領下,開創了一段輝煌的歲月,甚至很多人就此認為,蔡元培是北大的首任校長。

其實蔡元培是在1916年才出任北大校長的,而北京大學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不久之後,由原來的京師大學堂改建而來的,當時學校聘請的第一任校長名叫嚴複。

聽到這個名字,如果熟悉歷史課本的人應該會記得,他就是《天演論》的翻譯者,他為什麼能成為北大的首任校長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圖)嚴複

民國時期那些著名的大學校長往往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嚴複也不例外。

首先,不同于一般知識份子的是,嚴複最早是在海軍界出道的!

當年清政府由於遭遇兩次鴉☆禁☆片戰爭的失利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封閉了兩百餘年的國門終於打開了一絲縫隙。

見識到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力後,

我國的有識之士也逐漸覺醒,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其中海軍的建設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除了購買西方先進的武器外,自身的人才培養也是刻不容緩。基於這一點,1866年左宗棠就向皇帝上書,請求建立海軍學堂。之後朝廷下旨,由沈葆楨主持創辦了我國近代的第一所海軍學校——福州船政學堂!

然而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新式學堂並不感興趣,而是更熱衷於考科舉,

為了招攬到優秀的人才,學堂開出了優厚的條件,不僅包衣食住,每個月還發放四兩紋銀的補貼。

原本嚴複也是一門心思想要靠科舉,可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父親意外染病去世,養家糊口的重任一下子壓倒了當時年僅12歲的嚴複身上。

剛好這時福州船政學堂的招生資訊傳來,嚴複不得不放棄之前的夢想,轉而報考這所新式的海軍學校。

不久,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績,

被船政學堂駕駛班錄取。

在他們這個班上,除了嚴複以外,還有一大批後來令我們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有:劉步蟾、鄧世昌、葉祖珪、方伯謙、林永升……

看到這些名字,相信只要稍微熟悉一點甲午海戰的人就不會覺得陌生,當時著名的北洋艦隊指揮官有一大半就是畢業於這個學校!

(圖)福建船政學堂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也是中國近代航海教育和海軍教育的發源地

可能這個時候就有人要提出疑問了,既然他們班上那麼牛,嚴複是不是因為成績太差了,所以後來改為從事教育呢?

其實恰恰相反,嚴複不僅在學校的成績相當優秀,畢業後先後在“建威”、“揚武”兩艦實習5年,後來還被選派前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

“在英國的三年裡,嚴複不僅學習海軍相關的知識,同時對西方的思想、政治、哲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在這些領域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他的這些經歷,為後來的翻譯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歸國後,嚴覆沒有像跟他一起赴英留學的同學方伯謙、林永升、薩鎮冰等一樣成為海軍將領,而是先回到母校福州船政學堂擔任教習,不久後又被李鴻章調到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

在北洋水師學堂,他培養出來包括後來擔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和南開大學創建人的張伯苓等在內的一大批人才!

儘管嚴複在教育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並沒有真正得到李鴻章的重用。

據說李鴻章一開始對他還是比較賞識的,曾經向嚴複透露過,有要收他為弟子的意思,可是被書生意氣的嚴複拒絕了,因此李鴻章認為嚴複不屬於“自己人”,便不再重視他。

加上嚴複長期接觸西方思想,不懂官場上的曲意逢迎和韜晦,說話的時候比較直接,多次頂撞過李鴻章,故而兩個人漸行漸遠。

在此期間,嚴複曾一度希望通過科舉道路來登上政治的舞臺,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可惜兩次應試均以失敗而告終。

(圖)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一轉眼時間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派苦心經營的富國強兵事業宣告破產。

昔日同窗好友的犧牲,國家民族進一步被列強們欺壓,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嚴複的心。

沒有強大政治力量的嚴複,試圖以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救國主張。他先是在天津《直報》上先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章,來表達自己變法自強的思想。

接著,他還苦心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論》,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震動了整個中國的知識界。

人們開始認識到,如果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只有通過努力,增強自己的實力改變弱者的地位,才能在強者如林的國際博弈中生存下來。

嚴複翻譯的《天演論》的問世,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甚至影響了幾代人,這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思想界崇高的地位!

就連李克強總理都稱讚道:“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複。嚴複學貫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他向國人翻譯介紹西學,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同時又葆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

(圖)《天演論》

由於《天演論》巨大的影響力,1898年光緒帝下詔命嚴複來京覲見,闡述變法主張。他寫了長篇政論《上光緒皇帝萬言書》,希望光緒帝效法西方,實行全面的變法維新。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戊戌變法的失敗令嚴複心灰意冷,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他離開了北洋水師學堂。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嚴複多次希望通過教育、行政、實業等方式,來實現國家的富強。

在此期間,他參加過汪康年、唐才常發起的“中國議會”,並被選為副會長;去天津主持過礦務工作;協助馬相伯創立了復旦公學(今上海復旦大學),並成為復旦第二任校長……

除了這些工作,他還先後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也就是著名的《國富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名學》、甄克斯的《社會通詮》,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學淺說》。

這幾本書加上之前的《天演論》,是嚴複一生中最重要的八部譯著。

“這八部譯著,系統的將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哲學等各方面的學術思想介紹到中國,為中國與西方接軌架設了一道堅固的橋樑。”

同時,嚴複汲取了古人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例,在《天演論》譯例言裡鮮明地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成為我國首創完整翻譯標準的先驅者。

這套標準至今仍被翻譯界所推崇,甚至影響到其他領域。

(圖)戊戌六君子。

正是因為嚴複在教育界、翻譯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12年原先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改建為國立北京大學後,在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推薦下,嚴複成為改名後的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然而當時的北大可不是現在的北大,無論是硬體水準、師資力量還是學生素質都不盡如人意,嚴複經過多番努力都難以令北大煥發新的生機。

幾個月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嚴複只好黯然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

離職後的嚴複開始參加政治活動,但這時的嚴複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滿腔熱血,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的書生。

他的思想開始趨於保守,1915年5月嚴複被袁世凱聘為憲法起草員。

同年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如、胡瑛6人組成籌安會,號稱“六君子”,以討論國體問題為名,鼓吹復辟帝制。

此舉堪稱嚴複一生中最大的敗筆,開歷史的倒車註定是要失敗的。

袁世凱欲稱帝的消息傳出來後,很快全國各地掀起一片倒袁的浪潮,在重重壓力之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但是起義各省並沒有停止軍事行動,不久袁世凱憂憤成疾,終因尿毒癥不治而亡。

隨著袁世凱的去世,籌安會六君子也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圖)袁世凱

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複被迫躲到了天津,之後又因為哮喘病久治無效而回到福州療養。

1921年10月27日嚴複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回顧嚴複一生,原本是一個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最終卻走向歷史潮流的對立面。

這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複雜性,知識份子在社會的動盪中遭到多次挫折,思想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幸運的是,雖然嚴複晚年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還是為後人留下了巨大的寶貴財富,值得人們來尊敬他,緬懷他。

同時嚴複的經歷也警示我們: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只有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努力前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易布衣

“在英國的三年裡,嚴複不僅學習海軍相關的知識,同時對西方的思想、政治、哲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在這些領域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他的這些經歷,為後來的翻譯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歸國後,嚴覆沒有像跟他一起赴英留學的同學方伯謙、林永升、薩鎮冰等一樣成為海軍將領,而是先回到母校福州船政學堂擔任教習,不久後又被李鴻章調到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

在北洋水師學堂,他培養出來包括後來擔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和南開大學創建人的張伯苓等在內的一大批人才!

儘管嚴複在教育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並沒有真正得到李鴻章的重用。

據說李鴻章一開始對他還是比較賞識的,曾經向嚴複透露過,有要收他為弟子的意思,可是被書生意氣的嚴複拒絕了,因此李鴻章認為嚴複不屬於“自己人”,便不再重視他。

加上嚴複長期接觸西方思想,不懂官場上的曲意逢迎和韜晦,說話的時候比較直接,多次頂撞過李鴻章,故而兩個人漸行漸遠。

在此期間,嚴複曾一度希望通過科舉道路來登上政治的舞臺,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可惜兩次應試均以失敗而告終。

(圖)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一轉眼時間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派苦心經營的富國強兵事業宣告破產。

昔日同窗好友的犧牲,國家民族進一步被列強們欺壓,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嚴複的心。

沒有強大政治力量的嚴複,試圖以另一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救國主張。他先是在天津《直報》上先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章,來表達自己變法自強的思想。

接著,他還苦心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論》,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震動了整個中國的知識界。

人們開始認識到,如果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只有通過努力,增強自己的實力改變弱者的地位,才能在強者如林的國際博弈中生存下來。

嚴複翻譯的《天演論》的問世,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甚至影響了幾代人,這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思想界崇高的地位!

就連李克強總理都稱讚道:“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複。嚴複學貫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他向國人翻譯介紹西學,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同時又葆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

(圖)《天演論》

由於《天演論》巨大的影響力,1898年光緒帝下詔命嚴複來京覲見,闡述變法主張。他寫了長篇政論《上光緒皇帝萬言書》,希望光緒帝效法西方,實行全面的變法維新。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戊戌變法的失敗令嚴複心灰意冷,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他離開了北洋水師學堂。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嚴複多次希望通過教育、行政、實業等方式,來實現國家的富強。

在此期間,他參加過汪康年、唐才常發起的“中國議會”,並被選為副會長;去天津主持過礦務工作;協助馬相伯創立了復旦公學(今上海復旦大學),並成為復旦第二任校長……

除了這些工作,他還先後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也就是著名的《國富論》)、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名學》、甄克斯的《社會通詮》,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學淺說》。

這幾本書加上之前的《天演論》,是嚴複一生中最重要的八部譯著。

“這八部譯著,系統的將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哲學等各方面的學術思想介紹到中國,為中國與西方接軌架設了一道堅固的橋樑。”

同時,嚴複汲取了古人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例,在《天演論》譯例言裡鮮明地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成為我國首創完整翻譯標準的先驅者。

這套標準至今仍被翻譯界所推崇,甚至影響到其他領域。

(圖)戊戌六君子。

正是因為嚴複在教育界、翻譯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12年原先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改建為國立北京大學後,在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推薦下,嚴複成為改名後的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然而當時的北大可不是現在的北大,無論是硬體水準、師資力量還是學生素質都不盡如人意,嚴複經過多番努力都難以令北大煥發新的生機。

幾個月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嚴複只好黯然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

離職後的嚴複開始參加政治活動,但這時的嚴複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滿腔熱血,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的書生。

他的思想開始趨於保守,1915年5月嚴複被袁世凱聘為憲法起草員。

同年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如、胡瑛6人組成籌安會,號稱“六君子”,以討論國體問題為名,鼓吹復辟帝制。

此舉堪稱嚴複一生中最大的敗筆,開歷史的倒車註定是要失敗的。

袁世凱欲稱帝的消息傳出來後,很快全國各地掀起一片倒袁的浪潮,在重重壓力之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但是起義各省並沒有停止軍事行動,不久袁世凱憂憤成疾,終因尿毒癥不治而亡。

隨著袁世凱的去世,籌安會六君子也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圖)袁世凱

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複被迫躲到了天津,之後又因為哮喘病久治無效而回到福州療養。

1921年10月27日嚴複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回顧嚴複一生,原本是一個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最終卻走向歷史潮流的對立面。

這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複雜性,知識份子在社會的動盪中遭到多次挫折,思想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幸運的是,雖然嚴複晚年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還是為後人留下了巨大的寶貴財富,值得人們來尊敬他,緬懷他。

同時嚴複的經歷也警示我們: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只有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努力前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易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