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南、河北、北京、江蘇、湖北等地尋根的方向,山西大槐樹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

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

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禦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移民遷入後,多以姓氏為村莊、屯名,也有以故土的縣名為名的,有的以負責管理屯田的官員的姓氏為名,如丁官屯、隨官屯、李營、屯留營、長子營、霍州營等。這些多是政府組織的官屯或民屯,

當然也有軍屯,小編所在的縣就有個村子直接就叫“軍屯”。

為幫助他們儘快恢復生產,政府向他們免費提供農具、種子和耕牛,減免賦稅,耕地由政府根據人丁的數量統一劃撥,有的給50畝、有的給80畝,許多地方甚至規定“任其開墾,畝數無定額”。並且規定這些土地均歸開荒者為永久產業。

明初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過程,對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不過當時很多人也因此背井離鄉,骨肉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