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感動!澄海僑中學子送給母校的生日禮物!透露不為人知的那些年

寫在前面

適逢4.30是澄海僑中60周年校慶,就寫一期專欄紀念在學的那個年代。

一萬個校友心中,有一萬個母校,哪怕三年同桌,感悟亦自不同。

我們的學生生涯,都被動地留給不同的學校,或因為戶口,或因為成績,或因為能耐,或因為未來…

在相同的教育體制和政策下,每所學校卻又是一個相對的獨立體,每一個時期,也會有相應的主要“領導人”帶來一些個人特點的施政風格,有緣者得果,無緣者得遇。1984-1988年,是許見文校長的任期,也是我在校並能客觀表述的4年。

這4年,經歷了僑中無論是校舍、環境、氛圍、還是高考產出從無到有的過程, 14-17歲,又是我們青春中最美的青澀時光。正是:

猶記少年春衫薄,江闊雲低入夢中,

未覺悲歡意氣在,階前梧葉掃北風。

1

1984年9月1日,我踏進僑中的時候,除了老師、同學和校門是新的,

剩下的都是破的!

愛嬲讀華僑!

(注解:嬲字在潮語是戲耍之意,讀音hiao,粵語是生氣之意,至於國語,我國語不好,不解釋)

愛嬲讀華僑是所有僑中師生隱痛的傷疤,我們或用於自嘲,或用於自☆禁☆慰,說實話,就讀僑中這4年,我們這一代就是“嬲”出來的,只是沒有用於打架,用於惡作劇,時至今日,作為澄海僑中一個平凡的學生、一個匆匆的過客,我不具備對學弟妹們說教的能量,

讓這句話成為自省、自策的動力,但我相信幾十年來帶著愛嬲讀華僑烙印的無數畢業生,且不論成就的大小,我們相較於“名校”畢業生,每個人一樣活得自信和快樂。

這時候的僑中,早沒有傳說中那種散漫或混亂,上課飄著紙飛機,下雨彎腰去挖泥的勝景,都是我聽“前輩”故事的。

火箭天上飛,拖鞋沙裡堆,雨臨挖深井,先生鬍子吹。

泥地偷偷挖個坑,土木工程最認真,

總務正把櫃門找,沙子一鋪就隱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已經被除了老師以外的人曲解成了一句屁話。

一群成績二流的學生,一個設施六流的校園,一窮二白三思四慮五感六慨……就活生生擺在所有師生的面前,你說怎麼辦?

建設不能嬲,我們有華僑,

高考升不起,要靠圖音體。

挑了這幅畫贈給母校,笑臉是真的,情感是真的,上面二幅誤人子弟不敢送。

2

和教室一樣破的竹棚黃泥牆房子裡,住著需要內宿的校長、行政領導、老師們,如果起得早,甚至能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後來,有蔡進綿老師每天吐氣練聲的歌聲,有華師畢業的首席提琴手的練琴聲,有體育生們訓練的哨子,再後來,整齊美觀的操場上,還有一個申請住校複讀,發誓三個月把文化課讀上高考線,5點半起來操場跑步尖叫的長髮少年,那傻逼是我,跑步之後會在飯堂裡忍著噁心把白粥裡的蒼蠅挑掉,連同二個包子咽下去然後去啃書。

讀高一時真實的課室

高考的結果,最終都是文化課見生死,藝考生看起來過程在“嬲”,只是一種假像。

我要說三個老師,他們改變了我。

音樂的啟蒙:發現

離開戰士歌舞團到僑中任教的蔡進綿老師,以俊朗的外表,動人的歌聲、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熱情成為僑中第一代師生演出隊伍的領頭人,也是我在音樂方面唯一得到正規訓練的啟蒙老師。

回想起那時候的老師們,真是很了不起,都是中師畢業的(第一代大學生還沒畢業分配呢)卻個個多才多藝,到1986年竟然形成擁有7把提琴、鍵盤、手風琴、架子鼓、電吉他、打擊樂、民樂的龐大樂隊陣容,樂隊成員除了一個音樂老師,剩下的都是教數學、體育、歷史、地理……的男老師,當然,還有幾個學生,我是電吉他手兼客串歌手,呵呵。

對於這支作為華僑來訪彙報演出的表演隊伍,學校給予了最大的資金支持和寬容,架子鼓敲起來,卡西歐電子琴、電吉他搞起來,“浪奔(噹噹噹)、浪流(咚咚咚)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嘿,巴紮黑!

原畫彩色,做了點處理,這裡頭有很多老師的記憶原型

港澳風正大吹特吹,學生又大都和華僑子弟沾邊,潮流服飾是無法阻止的,哪怕最後校長親自拿著剪刀在校門口處理長頭髮和超過一尺的喇叭褲,文娛隊伍的成員,照樣免死金牌在手。自修和課餘,我就跑去排練廳,把所有的電子樂器折騰一番,也感謝于作為外援主力,澄海第一代電聲樂隊隊長(長髮飄飄花格子衫的帥哥,名字忘記了)在打擊樂和電吉他方面的無私指導。

吊高音、認簡譜,咽音唱法、記和絃、練彈唱,甚至自學了踩高蹺,快速爬四層樓梯不在話下……高一高二這一年多的“嬲”,我們沒有時間惡作劇和胡鬧,孵出了音樂的種子並發芽。

高一彥然老師是我們班主任,教數學,也是所有女生的一代男神,一身港澳緊身服裝,許文強式小鬍子,拉的一把好提琴,直到今天估計還有女同學津津樂道。他一直不大喜歡我,當然不是因為俺太帥,而是他知道樂隊的練習和排練必定佔用大量的課內和課餘時間,雖然那時候對於高考的必要性和緊迫感還不是很強烈,按僑中當時的文化成績,尖子生考上潮州韓山師專估計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從校長到學生,估計還沒有一人真正意識到,培養美術音樂體育類的學生,會給這所當時的二流學校,帶來多大的升學飛躍和意識形態改變。

啟迪:你要被發現,還要不怯場。如果喜歡躲在角落,別埋怨燈不夠亮。

3

美術的放養:自由

說來有趣,玩音樂的階段,我可以說是主力,玩美術的時候,我只是吊兒郎當的跟班,卻最終走了這條路子。

初二起我就參加過澄中美術組,雖然釣魚曬網各幾天,好歹也是一個愛好,幾個畫畫夥伴一商量,咱們得弄個美術組啊!

那時候的老師多缺啊,許永造老師是隆都小學退休校長,給許校長請過來代課初中美術,我的發小許文樂同學(姓許的都是人才啊!)帶著自己的素描習作去虛心請教(這傢伙高一暑假去廣美走私進修),許老一看,很直接地說:我畫國畫的,你這水準我教不了,拉來許校:要不給這些孩子弄個地方,讓他們有個自學成長的空間?許校長褲袋裡掏出400塊,拿去買東西!豪氣!

許同學踩著一隻28寸單車搭載雙竹筐唱著歌(說錯了,當時不會唱歌,現在是麥霸)和張亦兵一路呼哧呼哧到汕頭工藝,買回4個石膏像和幾個彩瓷罐子,美術組成員湊點破爛,在新落成的男生宿舍三樓最偏那間,建設了澄海僑中第一間畫室,87年科學館落成(應該是現在的美術樓),遷到三樓。

啟迪:沒人帶路,就自己趟。

( 片頭曲如果聽完了,請重新點,要相信我音樂的天賦比繪畫好,每一次的插曲很重要。)

捐贈母校,對開水彩《第一間畫室》

(校慶征畫,琢磨後決定默寫僑中第一間畫室的情景,手癢畫過頭了,所有的道具擺放幾乎都是還原,如果你看原作,會發現牆上每一張“畫”的角落,都有潦草的簽名,那一年的畫友名字,都簽在裡面。這僅有的四個石膏頭像,1986-1989年至少畫出了8個廣州美術學院和若干美術院校的學生,功德無量,如果還在,希望學弟學妹善待這些元老,別在上面畫鬍子和墨鏡,我覺得他們可以當“老爺”供起來,如果學校允許燒香的話。)

1986年,僑中高考史空前未有地出現二名省屬重點高校(現稱一本)應屆錄取(廣州美院一名),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和事實:那些畫著黑乎乎骷顱骨頭和爛蘋果的孩子,也是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學的。

美術組的同學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上車的主動帶行路的,87、88這2年,每年都有2-3名僑中生被廣州美院錄取,(僑中高考榜87、88每年一本錄取總數6人,藝術生占了一半,89之後不詳)

4

我是一個喜歡變化的人,遇到一個有趣的時代:天氣不算太壞,伴有小雨彩虹,有時跌跌碰碰,偶爾見到魚蝦。

感恩這一階段的領導班子,處在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變革年代,敢於讓專業者去做專業事,在誰也不專業的情況下,又能給出寬容的空間和支援。

我們幾個開始在一種不可言明的默許下,進行“必要”的蹺課,從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當然,語文課絕不逃,我的老師很好。

語文的肯定:自信

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這15年,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期,詩人和作家受到莫大的榮耀和追崇,哪怕就是自殺或殺人都能得到社會極大的諒解。

語文這門課,不外閱讀、啟發和寫作,從高二起,陳慧明老師有幸連續教了我三年語文,這個時候所有孩子的理想都是成為詩人和作家而不是演電影,僑中的校園也有非常濃的課外閱讀和寫作風氣,奇怪的是,她的各級學生中寫的比我好的人大把,但無論是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我的課堂作文一直得到陳老師的青睞,給一個科任老師連續“惜”三年,除了努力寫得更好,沒有別的選擇。

啟迪:有人連續地欣賞你,會給你很大的信心和動力。

感恩這一階段的老師們,不是因為他們教會我多少知識,不同的老師,有人給我成長,有人給我放任,有人給我自信,音樂、美術、寫作這三樣東西,若即若離伴隨我成長的每個階段,並慢慢成為吃飯的飯碗。

5

廣義上上過學的每個學校都是母校,在每個人的心裡,輕重卻自不同,我想母校付出給同一緯度的學生其實都一樣,關鍵是你自己,認為得到了多少……

以身為器,豈曰無雨?

以身為器,豈曰無雨……

(完)

低調的分界線

本以為寫完了,編輯時花7小時把4000字砍成了1800,有人說沒看頭還是必須講故事,於是又變成3800字。

不會有高中生看我的文章,我還是希望他們有機會看。

回憶使人顯老,更要心如少年。

已經非常疲憊,隨手一翻宋詞,卻是李煜的“往事只堪哀,氣急無語,李後主的詞只會認命,從無正能量,我不喜歡,每句改幾個字罷,變得多有朝氣!

浪淘沙·往事有喜哀

往事有喜哀,對景而排。

春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有誰來。

意氣莫沉埋,壯於蒿萊。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必照秦淮!

感謝作者授權

住著需要內宿的校長、行政領導、老師們,如果起得早,甚至能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後來,有蔡進綿老師每天吐氣練聲的歌聲,有華師畢業的首席提琴手的練琴聲,有體育生們訓練的哨子,再後來,整齊美觀的操場上,還有一個申請住校複讀,發誓三個月把文化課讀上高考線,5點半起來操場跑步尖叫的長髮少年,那傻逼是我,跑步之後會在飯堂裡忍著噁心把白粥裡的蒼蠅挑掉,連同二個包子咽下去然後去啃書。

讀高一時真實的課室

高考的結果,最終都是文化課見生死,藝考生看起來過程在“嬲”,只是一種假像。

我要說三個老師,他們改變了我。

音樂的啟蒙:發現

離開戰士歌舞團到僑中任教的蔡進綿老師,以俊朗的外表,動人的歌聲、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熱情成為僑中第一代師生演出隊伍的領頭人,也是我在音樂方面唯一得到正規訓練的啟蒙老師。

回想起那時候的老師們,真是很了不起,都是中師畢業的(第一代大學生還沒畢業分配呢)卻個個多才多藝,到1986年竟然形成擁有7把提琴、鍵盤、手風琴、架子鼓、電吉他、打擊樂、民樂的龐大樂隊陣容,樂隊成員除了一個音樂老師,剩下的都是教數學、體育、歷史、地理……的男老師,當然,還有幾個學生,我是電吉他手兼客串歌手,呵呵。

對於這支作為華僑來訪彙報演出的表演隊伍,學校給予了最大的資金支持和寬容,架子鼓敲起來,卡西歐電子琴、電吉他搞起來,“浪奔(噹噹噹)、浪流(咚咚咚)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嘿,巴紮黑!

原畫彩色,做了點處理,這裡頭有很多老師的記憶原型

港澳風正大吹特吹,學生又大都和華僑子弟沾邊,潮流服飾是無法阻止的,哪怕最後校長親自拿著剪刀在校門口處理長頭髮和超過一尺的喇叭褲,文娛隊伍的成員,照樣免死金牌在手。自修和課餘,我就跑去排練廳,把所有的電子樂器折騰一番,也感謝于作為外援主力,澄海第一代電聲樂隊隊長(長髮飄飄花格子衫的帥哥,名字忘記了)在打擊樂和電吉他方面的無私指導。

吊高音、認簡譜,咽音唱法、記和絃、練彈唱,甚至自學了踩高蹺,快速爬四層樓梯不在話下……高一高二這一年多的“嬲”,我們沒有時間惡作劇和胡鬧,孵出了音樂的種子並發芽。

高一彥然老師是我們班主任,教數學,也是所有女生的一代男神,一身港澳緊身服裝,許文強式小鬍子,拉的一把好提琴,直到今天估計還有女同學津津樂道。他一直不大喜歡我,當然不是因為俺太帥,而是他知道樂隊的練習和排練必定佔用大量的課內和課餘時間,雖然那時候對於高考的必要性和緊迫感還不是很強烈,按僑中當時的文化成績,尖子生考上潮州韓山師專估計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從校長到學生,估計還沒有一人真正意識到,培養美術音樂體育類的學生,會給這所當時的二流學校,帶來多大的升學飛躍和意識形態改變。

啟迪:你要被發現,還要不怯場。如果喜歡躲在角落,別埋怨燈不夠亮。

3

美術的放養:自由

說來有趣,玩音樂的階段,我可以說是主力,玩美術的時候,我只是吊兒郎當的跟班,卻最終走了這條路子。

初二起我就參加過澄中美術組,雖然釣魚曬網各幾天,好歹也是一個愛好,幾個畫畫夥伴一商量,咱們得弄個美術組啊!

那時候的老師多缺啊,許永造老師是隆都小學退休校長,給許校長請過來代課初中美術,我的發小許文樂同學(姓許的都是人才啊!)帶著自己的素描習作去虛心請教(這傢伙高一暑假去廣美走私進修),許老一看,很直接地說:我畫國畫的,你這水準我教不了,拉來許校:要不給這些孩子弄個地方,讓他們有個自學成長的空間?許校長褲袋裡掏出400塊,拿去買東西!豪氣!

許同學踩著一隻28寸單車搭載雙竹筐唱著歌(說錯了,當時不會唱歌,現在是麥霸)和張亦兵一路呼哧呼哧到汕頭工藝,買回4個石膏像和幾個彩瓷罐子,美術組成員湊點破爛,在新落成的男生宿舍三樓最偏那間,建設了澄海僑中第一間畫室,87年科學館落成(應該是現在的美術樓),遷到三樓。

啟迪:沒人帶路,就自己趟。

( 片頭曲如果聽完了,請重新點,要相信我音樂的天賦比繪畫好,每一次的插曲很重要。)

捐贈母校,對開水彩《第一間畫室》

(校慶征畫,琢磨後決定默寫僑中第一間畫室的情景,手癢畫過頭了,所有的道具擺放幾乎都是還原,如果你看原作,會發現牆上每一張“畫”的角落,都有潦草的簽名,那一年的畫友名字,都簽在裡面。這僅有的四個石膏頭像,1986-1989年至少畫出了8個廣州美術學院和若干美術院校的學生,功德無量,如果還在,希望學弟學妹善待這些元老,別在上面畫鬍子和墨鏡,我覺得他們可以當“老爺”供起來,如果學校允許燒香的話。)

1986年,僑中高考史空前未有地出現二名省屬重點高校(現稱一本)應屆錄取(廣州美院一名),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和事實:那些畫著黑乎乎骷顱骨頭和爛蘋果的孩子,也是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學的。

美術組的同學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上車的主動帶行路的,87、88這2年,每年都有2-3名僑中生被廣州美院錄取,(僑中高考榜87、88每年一本錄取總數6人,藝術生占了一半,89之後不詳)

4

我是一個喜歡變化的人,遇到一個有趣的時代:天氣不算太壞,伴有小雨彩虹,有時跌跌碰碰,偶爾見到魚蝦。

感恩這一階段的領導班子,處在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變革年代,敢於讓專業者去做專業事,在誰也不專業的情況下,又能給出寬容的空間和支援。

我們幾個開始在一種不可言明的默許下,進行“必要”的蹺課,從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當然,語文課絕不逃,我的老師很好。

語文的肯定:自信

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這15年,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期,詩人和作家受到莫大的榮耀和追崇,哪怕就是自殺或殺人都能得到社會極大的諒解。

語文這門課,不外閱讀、啟發和寫作,從高二起,陳慧明老師有幸連續教了我三年語文,這個時候所有孩子的理想都是成為詩人和作家而不是演電影,僑中的校園也有非常濃的課外閱讀和寫作風氣,奇怪的是,她的各級學生中寫的比我好的人大把,但無論是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我的課堂作文一直得到陳老師的青睞,給一個科任老師連續“惜”三年,除了努力寫得更好,沒有別的選擇。

啟迪:有人連續地欣賞你,會給你很大的信心和動力。

感恩這一階段的老師們,不是因為他們教會我多少知識,不同的老師,有人給我成長,有人給我放任,有人給我自信,音樂、美術、寫作這三樣東西,若即若離伴隨我成長的每個階段,並慢慢成為吃飯的飯碗。

5

廣義上上過學的每個學校都是母校,在每個人的心裡,輕重卻自不同,我想母校付出給同一緯度的學生其實都一樣,關鍵是你自己,認為得到了多少……

以身為器,豈曰無雨?

以身為器,豈曰無雨……

(完)

低調的分界線

本以為寫完了,編輯時花7小時把4000字砍成了1800,有人說沒看頭還是必須講故事,於是又變成3800字。

不會有高中生看我的文章,我還是希望他們有機會看。

回憶使人顯老,更要心如少年。

已經非常疲憊,隨手一翻宋詞,卻是李煜的“往事只堪哀,氣急無語,李後主的詞只會認命,從無正能量,我不喜歡,每句改幾個字罷,變得多有朝氣!

浪淘沙·往事有喜哀

往事有喜哀,對景而排。

春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有誰來。

意氣莫沉埋,壯於蒿萊。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必照秦淮!

感謝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