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敦煌的道士為何要將唐朝的佛經全部白送給外國人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始於何時?千佛洞發現的《金剛經》似乎揭開了這個謎。《金剛經》印製精美,末尾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鹹通九年,即868年,為唐朝晚年。《金剛經》顯示出當時的刊刻技術術已達到高度成熟的水準。

雕版印刷術起於何時,歷來還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漢說、隋朝說和五代說。由於有千佛洞發現的《金剛經》為實證,唐朝說最具說服力。如此重要的珍室,怎麼會藏在不列顛圖書館的呢?

19世紀的最後一個初夏,

發生了一件令中外人士驚訝不已的事,這便是塵封約900年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面世了,莫高窟第十七號洞窟藏有大批經卷、文書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剛經》似乎昭示著它是我國最早的木刻本書籍。

前秦建元二年(366)的一天,樂僔和尚雲遊來到敦煌城西南三危山下,目睹夕照下的三危山金光萬道,狀似千佛,便締造了第一個佛窟。後來者斷斷續續,開鑿的石窟也越來越多。

由於石窟是開建在沙漠的至高處,就取名為漠高窟,後來稱做莫高窟。這些石窟內的彩塑、壁畫逐漸增多,其雕塑、繪畫藝術造詣極高,一直輝煌到10世紀末;當時,西夏攻入敦煌,為避兵災戰毀,敦煌各大寺院的圖書被緊急聚積到莫高窟第十七號洞窟內,洞前還築起了夾層複壁。而寺院僧眾也棄走他鄉,這些經卷等就悄無聲息地保存在這裡了。到了明朝,修築了嘉峪關,
棄守敦煌,這座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名城就被歷史的時光湮沒無聞了。

清末,兵荒馬亂,有一個湖北麻城籍的道士叫王圓籙的隻身來到了莫高窟。王道士目不識丁,篤信宗教,把靠化緣和做道場得來的錢,請一個姓楊的人來抄寫經卷。楊氏喜歡吸旱煙,

吸煙時常用芨芨草來點燃。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楊氏抄寫經卷時稍事休息,吸起旱煙後,照例將燃剩的草插在身後窟壁的裂縫中,這次餘草較長,插進縫隙中竟然深不見底,他覺得有些奇怪,就拍拍窟壁,裡面發出空空的回音。他就把這蹊蹺事跟王道士嘀咕開來。天黑之後,王、楊兩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忙活了起來。他們設法砸開牆壁,進入了一道小門,
頓時複室裡堆滿的所有物件在他們面前一覽無餘了,有法器、經卷、文書、繡畫等。這正是塵封約900年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當過兵的王道士,立即想到要報官,便擇了個黃道吉日,挑了幾幅他認得出的繡著水月觀音像的畫呈報敦煌縣令嚴澤。嚴澤不置可否,正忙著自己離任的事。不久,新上任的縣令汪宗翰看到前任留下的絹畫,趕緊到千佛洞看了個明白,取了些經卷拓片之類的向上彙報了甘肅學台葉昌熾。葉昌熾對金石、版本、校勘均有造詣,於是建議將這些珍貴文物悉數運抵到省城蘭州保管,不過,藩台衙門不願花上五六千兩銀子來搬運這批古董寶貝。1904年,下了一道文,就令王道士就地封存保管。王道士曾想上報慈禧太后,不過太后正忙著東躲西逃,弄不清御駕何在,也就只好打消這個主意。

政府無能,外盜則倡獵溉。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勃魯切夫用六包日常用品從王道士等手中換取了兩大包藏經洞寫本。1907年5月26日,匈牙利人斯坦因用謊言騙取了王道士對宗教的一片癡心迷情,斯坦因說自己是西天取經的玄奘的弟子,這次千辛萬苦東來取經,將帶經卷返歸原處。斯坦因翻檢搬運了7天7夜,於是,24箱經卷寫本和5箱畫繡品及其他文物遠走他鄉,而40錠馬蹄銀留下來用做了新建、修飾寺廟塑像。1908年3月3日,法國人伯希和進入了藏經洞門,左挑右選了3個星期,最後花了50兩銀元寶換取了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他把這20個左右的大木箱暫放在越南河內,見清政府無反映,就坦然地把這些盜寶運往巴黎。

1909年,羅振玉聽到敦煌遺書的風聲,應伯希和之邀,訪談得知原委,感到事態嚴重,就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敦煌石室書目發現之原始》,披露了經卷被劫一事,舉國譁然。有識之士找到學部,學部代理部長唐景賢以無力購買為由,推諉給京師大學堂。大學堂總監劉廷琛如法炮製。在羅振玉的激怒之下,劉廷琛才答允。1910年,國寶運送京都。這次搬運損耗不少。裝載文物的官兵肆意踐踏胡亂裝放,附近鄉民趁機哄搶愚昧破壞,沿途官紳雁過拔毛巧取豪奪,國寶到京城慘剩8679卷,其中殘卷不少。

王道士偷偷留下了不少遺書,繼續著他虔誠的破壞。1912年日本人太谷光瑞、1913年斯坦因、1914年俄國人奧登堡相繼劫掠大量敦煌遺書,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強膠剝離敦煌壁畫。王道士忙著把492個洞窟修飾出216個,直到1931年他死時也無法明白自己的罪豪怎麼也無法贖回。

1943年,向達實地考察,然後著文大力呼籲。次年,敦煌藝術研究院成立。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始於何時呢?千佛洞所發現的《金剛經》似乎揭開了這個謎。《金剛經》印製精美,末尾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鹹通九年,即868年,為唐朝晚年。《金剛經》顯示出當時的刊刻技術已達到高度成熟的水準。雕版印刷術起於何時,歷來還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漢說、隋朝說、五代說,由於有了千佛洞所發現的《金剛經》為實證,唐朝說最具說服力。

隋人鄭機首創東漢說。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山陰高平縣人張儉得罪宦官侯覽,被朝廷“刊章討捕”,有人認為“刊章”是板榜,而人們善遍認為“刊章”不過是用印章刊在封泥、布帛或紙上,算不上雕印。明人陸深首倡隋朝說。隋朝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裡載開皇十三年(593)十二月八日,文帝下詔“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而《隋書》、《北史》等史料中亦有類似記載,但不見實物如《金剛經》這般明確顯豁。持五代說者依據的是《舊五代史》中的一段記載,說後唐宰相馮道建議唐明宗下令刻印儒家九經,用了22年雕印完成,而如今因《金剛經》面世,五代刻印儒家九經只能表明它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長時間雕印書籍的開始。

葉昌熾對金石、版本、校勘均有造詣,於是建議將這些珍貴文物悉數運抵到省城蘭州保管,不過,藩台衙門不願花上五六千兩銀子來搬運這批古董寶貝。1904年,下了一道文,就令王道士就地封存保管。王道士曾想上報慈禧太后,不過太后正忙著東躲西逃,弄不清御駕何在,也就只好打消這個主意。

政府無能,外盜則倡獵溉。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勃魯切夫用六包日常用品從王道士等手中換取了兩大包藏經洞寫本。1907年5月26日,匈牙利人斯坦因用謊言騙取了王道士對宗教的一片癡心迷情,斯坦因說自己是西天取經的玄奘的弟子,這次千辛萬苦東來取經,將帶經卷返歸原處。斯坦因翻檢搬運了7天7夜,於是,24箱經卷寫本和5箱畫繡品及其他文物遠走他鄉,而40錠馬蹄銀留下來用做了新建、修飾寺廟塑像。1908年3月3日,法國人伯希和進入了藏經洞門,左挑右選了3個星期,最後花了50兩銀元寶換取了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他把這20個左右的大木箱暫放在越南河內,見清政府無反映,就坦然地把這些盜寶運往巴黎。

1909年,羅振玉聽到敦煌遺書的風聲,應伯希和之邀,訪談得知原委,感到事態嚴重,就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敦煌石室書目發現之原始》,披露了經卷被劫一事,舉國譁然。有識之士找到學部,學部代理部長唐景賢以無力購買為由,推諉給京師大學堂。大學堂總監劉廷琛如法炮製。在羅振玉的激怒之下,劉廷琛才答允。1910年,國寶運送京都。這次搬運損耗不少。裝載文物的官兵肆意踐踏胡亂裝放,附近鄉民趁機哄搶愚昧破壞,沿途官紳雁過拔毛巧取豪奪,國寶到京城慘剩8679卷,其中殘卷不少。

王道士偷偷留下了不少遺書,繼續著他虔誠的破壞。1912年日本人太谷光瑞、1913年斯坦因、1914年俄國人奧登堡相繼劫掠大量敦煌遺書,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強膠剝離敦煌壁畫。王道士忙著把492個洞窟修飾出216個,直到1931年他死時也無法明白自己的罪豪怎麼也無法贖回。

1943年,向達實地考察,然後著文大力呼籲。次年,敦煌藝術研究院成立。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始於何時呢?千佛洞所發現的《金剛經》似乎揭開了這個謎。《金剛經》印製精美,末尾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鹹通九年,即868年,為唐朝晚年。《金剛經》顯示出當時的刊刻技術已達到高度成熟的水準。雕版印刷術起於何時,歷來還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漢說、隋朝說、五代說,由於有了千佛洞所發現的《金剛經》為實證,唐朝說最具說服力。

隋人鄭機首創東漢說。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山陰高平縣人張儉得罪宦官侯覽,被朝廷“刊章討捕”,有人認為“刊章”是板榜,而人們善遍認為“刊章”不過是用印章刊在封泥、布帛或紙上,算不上雕印。明人陸深首倡隋朝說。隋朝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裡載開皇十三年(593)十二月八日,文帝下詔“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而《隋書》、《北史》等史料中亦有類似記載,但不見實物如《金剛經》這般明確顯豁。持五代說者依據的是《舊五代史》中的一段記載,說後唐宰相馮道建議唐明宗下令刻印儒家九經,用了22年雕印完成,而如今因《金剛經》面世,五代刻印儒家九經只能表明它是我國歷史上大規模長時間雕印書籍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