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念珠菌養出日本浮世繪!科學家?藝術家?傻傻分不清楚!

科學家總是給人有條不紊、講求精准踏實的印象,和藝術家的浪漫狂想恰巧形成對比!不過由美國微生物學家學會所舉辦名為“國際瓊脂藝術(ASM Agar Art Contest)”,讓人一窺科學家的創作情懷~雖然說是藝術...咳咳,

但只要一想到眼前所見的都是各式各樣的細菌!你還能靜下心欣賞嘛?

▼這是一幅名為《人民的選擇》的創作,由涅斯捷連科氏菌、鞘氨醇單胞菌組成。

科學家們在培養皿上運用他們的知識,養著各式各樣的細菌,例如需要綠色...你看過麵包發黴吧?就取那個菌種!不同的菌的生長方式也不同,

有的會長成壯麗的樹枝型,也有的菌種是像水母一樣伸長觸角。說起來是藝術,但也考驗著每位微生物學家對菌種的理解!

個人就很佩服培養出梵穀名畫《星夜》,竟然用了五個培養皿,要讓菌種按照自己的意識生長,想到就覺得這些微生物學家就像畫家!呃,也許你會想知道組成:是來自變形桿菌、糞腸球菌、克雷伯桿菌等。

▼除了歐美名畫,還有來自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我們先來看真正的畫作,有沒有感受到海浪的逼近?

而變成細菌作品之後的樣子!

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組成,至於這是什麼,自行問網路吧!!!

▼《綻放的陽光》:志賀氏菌、沙門氏菌。這幅真心像是畫作啊,難道真是細菌嗎?

▼作品名稱不詳。涅斯捷連科氏菌和鞘氨醇單胞菌。

▼《收穫季節》:釀酒酵母培。

▼《蘑菇》:涅斯捷連科氏菌、鞘氨醇單胞菌。

▼作品名不詳。釀酒酵母、 L-A 病毒。這幅也真心漂亮,炒雞喜歡。

▼《細胞》:涅斯捷連科氏菌和鞘氨醇單胞菌。

▼《水母》:涅斯捷連科氏菌、鞘氨醇單胞菌及芽孢桿菌。

▼由於手上就存有很多細菌,如果將這些細菌進行培養,也能成為一幅很美(?)的藝術!(所以這作品是在提醒我們人手很髒!?)

▼《水母》:涅斯捷連科氏菌、鞘氨醇單胞菌及芽孢桿菌。

▼由於手上就存有很多細菌,如果將這些細菌進行培養,也能成為一幅很美(?)的藝術!(所以這作品是在提醒我們人手很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