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國內熱門旅行路線被購物捆綁,國外呢?

新華網北京5月30日電 隨著中澳往來日益密切,如今赴澳旅遊的中國遊客不斷攀升。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的前12個月內,中國赴澳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大關。旅遊期間,

見到“洋貨”就瘋狂買買買、拖著幾大箱子澳洲特產回國,似乎成了一種新的消費時尚。此前有報導稱,中國部分旅行社與澳大利亞當地商家相互勾結,導遊只帶遊客進入與其有“合作”關係的商店。這些商店銷售的商品標價高於市場價,並且導遊極力阻攔遊客去其他商店。

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澳洲的大商場大超市鮮有中國遊客到訪。反而在一些所謂的“免稅”小店,導遊頻繁出入,中國遊客刷卡刷得不亦樂乎。

新華社記者經暗訪、調查後發現,在墨爾本、黃金海岸等旅遊勝地,部分中國旅行社與澳大利亞當地商家形成利益鏈,誘導中國遊客在高價商店消費,並千方百計阻攔遊客貨比三家。

當地一名華人律師提醒,

旅行社及當地店鋪的這些行為涉嫌違反澳大利亞法律,遊客可向澳旅遊及消費主管部門投訴,維護自己權益。

黑店瞄準中國遊客 見人下菜碟此前有報導稱,中國部分旅行社與澳大利亞當地商家相互勾結,導遊只帶遊客進入與其有“合作”關係的商店。這些商店銷售的商品標價高於市場價,並且導遊極力阻攔遊客去其他商店。

一家“免稅”店的產品標價,是市場價的4至5倍

記者近日嘗試單獨進入位於悉尼達令港附近的“金興”免稅店,但沒有成功。隨後混入旅行團進入附近一家名為“悉尼國際免稅店”的商店。

這家商店除了有少量保健品外,還有其他自稱“澳大利亞產”的保健品和羊毛製品。記者發現,一些商品的標價遠遠高於市場價。

店內工作人員為遊客介紹“澳大利亞產”保健品的種種好處,輔之打折等促銷手段,引遊客“上鉤”。

看到新華社攝影師在馬路對面拍攝的時候,“悉尼國際免稅店”內的店員變得非常警覺。

由於這些商店的主要客源為旅行團遊客,店內工作人員對進來的非旅行團顧客非常警惕,一直跟在顧客身後,防止其拍照或其他對其不利的行為。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

一些與旅行團有合作關係的商店,其商品標價還會因人而異。導遊會提前向店鋪工作人員透露遊客的消費能力,商店趁機推出不同的行銷策略,甚至會臨時更換部分產品的價簽。

曾經在一家“黑心店”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商店內銷售的商品中,綿羊油、深海魚油等確實是澳大利亞生產的,其成本與澳洲同類名牌產品相比低很多,售價卻是名牌產品的好幾倍。

不少諸如雪地靴之類的羊毛製品,真實產地是中國,卻包裝成“澳大利亞製造”,高價賣給中國遊客。

店家銷售人員摸准了中老年遊客關心自己及親人身體健康的心理,並發現他們購買力強、不懂英語的特點,因此會向他們極力推銷保健產品。遊客消費後,導遊和領隊一般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

記者向國內多家旅行社詢問赴澳旅遊的資訊時發現,幾乎遊玩每一座城市的最後一項安排都是去指定商店購物。預留購物時間大都超過1小時,而給景點預留的觀光時間往往只有半小時左右。

記者就康輝旅行社推出的“澳大利亞9日遊”進行諮詢。旅行社工作人員說,購物是自願行為。如果不想參加購物,也可以選擇無購物旅行團,不過價格比有購物的旅行團高5000元人民幣。

“遊客進店,導遊就有賺到錢的機會,所以團費低,”旅行社工作人員直言不諱地說。其他店鋪:被黑店抹黑 生意受損

關於國內旅行社與澳洲當地商鋪聯合宰客一事,悉尼唐人街的許老闆不由得抱怨道,這種情況由來已久,10年前他在當地開店時就已經存在。

旅行社和導遊把遊客視為商品,按人頭“賣”給當地專門“吃團”的禮品店、免稅店,從中攫取大量利潤。

旅行社為避免遊客貨比三家,往往把購物安排在抵達某城市的最後一天;有些旅行社甚至安排遊客住在遠離市中心的酒店。遊客即使在自由活動期間也不便進入其他店鋪比價,自然不會知道產品的真實價格。

許老闆說,為了阻止中國遊客在唐人街等地消費,有些導遊甚至詆毀唐人街,說唐人街治安差、店鋪賣假貨等,極大影響了悉尼唐人街的聲譽和生意。近兩三年唐人街附近有多家禮品店和免稅店倒閉。

相對于許老闆憤怒的態度,記者發現中國遊客倒是顯得較為淡定。

剛剛大學畢業的王女士說,由於現在辦理澳大利亞旅遊簽證相對容易,而自己訂航班酒店太麻煩,就圖省事報了購物相對少的旅行團。

王女士說:“我基本沒在導遊指定的商店買過東西,因為是自願購物,而且那些地方賣的東西不是大品牌,不放心。不過團裡許多遊客都有買,所以導遊沒管我們。我們一般去附近的超市或小店逛。”

休年假出國游的孫先生認為,現在各類資訊非常透明,許多商品的價格能夠直接從網上查到。他出遊前已經做了相關購物攻略,對當地商品價格區間心中有數。跟隨導遊進入某店鋪,他能一眼判斷出是否存在宰客行為。

剛退休的劉女士說,導遊帶他們去的店鋪只有中國人,她雖然對此心存疑慮,但看到心儀的商品,價格還能夠接受,她就忍不住“血拼”一番。

然而,如果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高於市場價,是否想過舉報或投訴店家?

劉女士的回答是:“聽說澳大利亞違法成本很高,應該不會有假貨。如果僅僅是價格高一點,我就忍了。畢竟這裡人生地不熟的,不想惹麻煩,而且我也不知道向哪裡投訴這種情況。但如果被坑太多,我會回國進行投訴。”

遊客在“悉尼國際免稅店”購物

由此可見,年輕的中國遊客對高價店鋪有一定心理防範,且較為理性。即使消費,他們也會選擇價格低廉的小商品。至於價高的保健品,他們會選擇當地藥店和超市購買。

而中老年遊客則容易被銷售人員忽悠,動輒購買上千元人民幣的產品,同時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律師:商家宰客屬違法 遊客可投訴

據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截至2015年11月底的前12個月內,中國赴澳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大關。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有價值的旅遊客源地,中國遊客在澳一年消費超過77億澳元(約合364億人民幣),其中購物消費超過13億澳元,占國際遊客在澳購物消費總額的37%。

中國遊客人數多、購買力強,似乎成了商家眼中“會行走的錢包”。若是面對導遊與黑心店家聯合抬價、阻止遊客在其他店鋪消費等現象,人生地不熟的中國遊客該如何避免當冤大頭?

資深華人律師申浩然說,《澳大利亞消費者法》禁止商家利用誤導或欺騙行為、虛假陳述、引誘性廣告等讓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或服務。如果旅行社和當地商店聯合抬價宰客的情況屬實,則屬於違法行為。

《澳大利亞消費者法》第49條明令禁止推薦式銷售,即禁止商業企業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折扣、傭金或其他利益為誘餌,引誘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顧客提供潛在購買者的姓名、位址等個人資訊,用以換取上述好處,且往往附加要求潛在購買者交易行為完成後,提供資訊的顧客才能兌現這些利益。

申浩然提醒國內遊客,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均設有消費者維權機構,遊客可以到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如果希望加快受理速度,可將投訴提交給各州的公平貿易署。一旦查明,這些機構會對涉事商家進行處罰,甚至代表消費者向法院提起訴訟。

真實產地是中國,卻包裝成“澳大利亞製造”,高價賣給中國遊客。

店家銷售人員摸准了中老年遊客關心自己及親人身體健康的心理,並發現他們購買力強、不懂英語的特點,因此會向他們極力推銷保健產品。遊客消費後,導遊和領隊一般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

記者向國內多家旅行社詢問赴澳旅遊的資訊時發現,幾乎遊玩每一座城市的最後一項安排都是去指定商店購物。預留購物時間大都超過1小時,而給景點預留的觀光時間往往只有半小時左右。

記者就康輝旅行社推出的“澳大利亞9日遊”進行諮詢。旅行社工作人員說,購物是自願行為。如果不想參加購物,也可以選擇無購物旅行團,不過價格比有購物的旅行團高5000元人民幣。

“遊客進店,導遊就有賺到錢的機會,所以團費低,”旅行社工作人員直言不諱地說。其他店鋪:被黑店抹黑 生意受損

關於國內旅行社與澳洲當地商鋪聯合宰客一事,悉尼唐人街的許老闆不由得抱怨道,這種情況由來已久,10年前他在當地開店時就已經存在。

旅行社和導遊把遊客視為商品,按人頭“賣”給當地專門“吃團”的禮品店、免稅店,從中攫取大量利潤。

旅行社為避免遊客貨比三家,往往把購物安排在抵達某城市的最後一天;有些旅行社甚至安排遊客住在遠離市中心的酒店。遊客即使在自由活動期間也不便進入其他店鋪比價,自然不會知道產品的真實價格。

許老闆說,為了阻止中國遊客在唐人街等地消費,有些導遊甚至詆毀唐人街,說唐人街治安差、店鋪賣假貨等,極大影響了悉尼唐人街的聲譽和生意。近兩三年唐人街附近有多家禮品店和免稅店倒閉。

相對于許老闆憤怒的態度,記者發現中國遊客倒是顯得較為淡定。

剛剛大學畢業的王女士說,由於現在辦理澳大利亞旅遊簽證相對容易,而自己訂航班酒店太麻煩,就圖省事報了購物相對少的旅行團。

王女士說:“我基本沒在導遊指定的商店買過東西,因為是自願購物,而且那些地方賣的東西不是大品牌,不放心。不過團裡許多遊客都有買,所以導遊沒管我們。我們一般去附近的超市或小店逛。”

休年假出國游的孫先生認為,現在各類資訊非常透明,許多商品的價格能夠直接從網上查到。他出遊前已經做了相關購物攻略,對當地商品價格區間心中有數。跟隨導遊進入某店鋪,他能一眼判斷出是否存在宰客行為。

剛退休的劉女士說,導遊帶他們去的店鋪只有中國人,她雖然對此心存疑慮,但看到心儀的商品,價格還能夠接受,她就忍不住“血拼”一番。

然而,如果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高於市場價,是否想過舉報或投訴店家?

劉女士的回答是:“聽說澳大利亞違法成本很高,應該不會有假貨。如果僅僅是價格高一點,我就忍了。畢竟這裡人生地不熟的,不想惹麻煩,而且我也不知道向哪裡投訴這種情況。但如果被坑太多,我會回國進行投訴。”

遊客在“悉尼國際免稅店”購物

由此可見,年輕的中國遊客對高價店鋪有一定心理防範,且較為理性。即使消費,他們也會選擇價格低廉的小商品。至於價高的保健品,他們會選擇當地藥店和超市購買。

而中老年遊客則容易被銷售人員忽悠,動輒購買上千元人民幣的產品,同時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律師:商家宰客屬違法 遊客可投訴

據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截至2015年11月底的前12個月內,中國赴澳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大關。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有價值的旅遊客源地,中國遊客在澳一年消費超過77億澳元(約合364億人民幣),其中購物消費超過13億澳元,占國際遊客在澳購物消費總額的37%。

中國遊客人數多、購買力強,似乎成了商家眼中“會行走的錢包”。若是面對導遊與黑心店家聯合抬價、阻止遊客在其他店鋪消費等現象,人生地不熟的中國遊客該如何避免當冤大頭?

資深華人律師申浩然說,《澳大利亞消費者法》禁止商家利用誤導或欺騙行為、虛假陳述、引誘性廣告等讓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或服務。如果旅行社和當地商店聯合抬價宰客的情況屬實,則屬於違法行為。

《澳大利亞消費者法》第49條明令禁止推薦式銷售,即禁止商業企業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折扣、傭金或其他利益為誘餌,引誘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顧客提供潛在購買者的姓名、位址等個人資訊,用以換取上述好處,且往往附加要求潛在購買者交易行為完成後,提供資訊的顧客才能兌現這些利益。

申浩然提醒國內遊客,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均設有消費者維權機構,遊客可以到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如果希望加快受理速度,可將投訴提交給各州的公平貿易署。一旦查明,這些機構會對涉事商家進行處罰,甚至代表消費者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