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NBA所有球隊為啥都在投三分?答案是這四個原因

從勇士依靠庫裡的變態准三分奪冠,到這賽季火箭恐怖的三分雨,無疑,三分球已經成為聯盟最為重要的得分武器之一。是什麼早就了如今的三分盛世?優秀射手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

但規則和風向的改變,或許才是三分盛行的最大原因。

規則:非法防守退出歷史舞臺

三分球首次在NBA出現,可以追溯到1979-1980賽季。在那之前,籃球還是一項無限靠近籃筐的運動。這一年,三分線被劃定在弧頂距離籃筐23英尺9英寸,底角距離籃筐22英尺。

這與人們熟知的22英尺三分線還有不同,事實上,一直到1994-1995年,聯盟三分線與籃筐的距離,才統一定為了22英尺。

三分線縮短,固然讓投手有更多的興趣在外線投籃,但命中率卻始終不高,因為彼時仍有更加高效的得分手段,大部分球員都不會刻意訓練三分。這個更高效的得分手段,就是球星單打。在公牛六奪總冠軍時,他們關鍵時刻最有效的戰術,就是讓喬丹執行單打。這就要講到當時讓人哭笑不得的非法防守規則,

防守球員是不能聯防的,要防守,只能一對一。但說起一對一,誰又能保證一定防得住飛人喬丹呢?

2001年,當聯盟正式廢除非法防守規則之後,球星單打戰術再也沒有了昔日威力。也正是在此之後,三分球正式成為一種破除聯防的高效手段,被各支球隊採用。

天賦:射手個人能力強勢覺醒

如果說前兩天提起三分球,人們會脫口而出“庫裡”的話,那麼今年,人們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更多的球星。或許是湯普森,或許是歐文,又或許是新晉的三分狀元戈登。

突如其來的三分盛世並非無所依憑,這些優秀的投手,就是讓三分球開花結果的最基礎因素。

即便非法防守規則被廢除,單打不再強勢,

但是越靠近籃筐越容易得分的理念並未徹底消除。在這些天才出現之前,三分球更多是作為一種輔助戰術而存在。指望三分球取得勝利?那和賭博有什麼區別。

但既然是賭博,必然會有贏家,2014-2015賽季的勇士就是這個贏家。

那個賽季,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史蒂芬·庫裡忽然強勢爆發,三分出手次數和命中率都直線上升,他們甚至一往無前最終拿下了聯盟總冠軍。

這樣一支極度依靠三分球取勝的球隊無疑衝擊了當時的籃球理念,

得內線者得天下成為一句笑話,跑轟和小球戰術逐漸侵蝕著根深蒂固的籃球傳統。

以此為契機,聯盟內的三分好手忽然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或許他們一直都在那,可是以往的戰術安排,從沒有把投手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罷了。

疲軟:強力內線球員統統萎靡

任何戰術的風行都不是偶然,此消彼長之間,內線球員似乎風光不再。

很難解釋到底是跑轟戰術的流行弱化了內線統治力,還是內線球員後繼無人導致了小球風格異軍突起。聯盟發展到現在,以往人人瘋搶的大個子地位一落千丈。

目前,聯盟兩個最優秀的大個子都在鵜鶘,考辛斯和大衛斯組成的雙塔並沒有如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在聯盟刮起內線風暴。接連的失利,讓鵜鶘逆勢而動的行為顯得愈發悲涼。

縱觀目前的NBA,肯圍繞內線球員建隊的球隊仍然有,但是成績往往都不出眾。即使內線球員能夠穩拿場均30+的優秀資料,也奈何不了對手圍在三分線外的槍林彈雨。

甚至在這種氛圍下,原本應該死守籃下的中鋒們,也不得不去練一手三分球的技術,以備不時之需,灰熊的小加索爾本賽季三分球出手次數,都快趕上他此前的生涯總數,而入考辛斯與大衛斯,中遠距離的投籃能力也在逐漸得到強化。

所有球隊都在瘋狂的投三分,全明星賽之後,三分球投的幾近瘋狂的火箭,打破單場投進三分球紀錄的騎士,每支球隊都爭先恐後,原因很簡單——當內線失去了以往的統治力,三分球強大的得分能力,會成為創造奇跡的發動機。

理念:跑轟與魔球理論盛行

當然,如今的聯盟不是只剩下三分球,還有造犯規。

這是句玩笑話,最起碼的一點是,聯盟現在的整體走向越來越向莫雷多年來一直堅持的“魔球理論”靠近——儘量避免中投,多投三分,找機會衝擊籃筐或者製造罰球。

如果在喬丹時代,有個人告訴你中投是個早晚會廢掉的技術,那這個人一定是瘋子。

現在?中距離投籃的次數確實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遠的三分,和更近的上籃。

當然,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無法接受這種三分如雨的戰術,但不可忽視的是,即便是三分球也並非萬能靈藥,三分技術也需要刻苦練習,並且關鍵時刻需要上帝幫忙——強如庫裡,在今年的三分手感也不如以往。

2009-2010賽季,NBA總共只有8支球隊場均回合數超過94,但是本賽季,達到這個回合數的球隊時24支,整整3倍。

本賽季,火箭場均要出手將近40個三分球,比他們在2014-2015賽季創造的紀錄多了8次。連續12個賽季,每支NBA球隊場均至少要投20個三分球,每支球隊的場均三分出手次數,比十年前多了10次。

現在,即便聯盟三分出手次數排名倒數第一的森林狼,場均三分出手也達到了20次左右,照這樣計算,打完常規賽,他們要出手1600個三分球。

單賽季出手1600個三分球,本賽季聯盟倒數第一球隊的資料。把時間拉回到5年前,2011-2012年的常規賽,三分出手次數超過1600次的球隊還只有一支,奧蘭多魔術。

疲軟:強力內線球員統統萎靡

任何戰術的風行都不是偶然,此消彼長之間,內線球員似乎風光不再。

很難解釋到底是跑轟戰術的流行弱化了內線統治力,還是內線球員後繼無人導致了小球風格異軍突起。聯盟發展到現在,以往人人瘋搶的大個子地位一落千丈。

目前,聯盟兩個最優秀的大個子都在鵜鶘,考辛斯和大衛斯組成的雙塔並沒有如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在聯盟刮起內線風暴。接連的失利,讓鵜鶘逆勢而動的行為顯得愈發悲涼。

縱觀目前的NBA,肯圍繞內線球員建隊的球隊仍然有,但是成績往往都不出眾。即使內線球員能夠穩拿場均30+的優秀資料,也奈何不了對手圍在三分線外的槍林彈雨。

甚至在這種氛圍下,原本應該死守籃下的中鋒們,也不得不去練一手三分球的技術,以備不時之需,灰熊的小加索爾本賽季三分球出手次數,都快趕上他此前的生涯總數,而入考辛斯與大衛斯,中遠距離的投籃能力也在逐漸得到強化。

所有球隊都在瘋狂的投三分,全明星賽之後,三分球投的幾近瘋狂的火箭,打破單場投進三分球紀錄的騎士,每支球隊都爭先恐後,原因很簡單——當內線失去了以往的統治力,三分球強大的得分能力,會成為創造奇跡的發動機。

理念:跑轟與魔球理論盛行

當然,如今的聯盟不是只剩下三分球,還有造犯規。

這是句玩笑話,最起碼的一點是,聯盟現在的整體走向越來越向莫雷多年來一直堅持的“魔球理論”靠近——儘量避免中投,多投三分,找機會衝擊籃筐或者製造罰球。

如果在喬丹時代,有個人告訴你中投是個早晚會廢掉的技術,那這個人一定是瘋子。

現在?中距離投籃的次數確實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遠的三分,和更近的上籃。

當然,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無法接受這種三分如雨的戰術,但不可忽視的是,即便是三分球也並非萬能靈藥,三分技術也需要刻苦練習,並且關鍵時刻需要上帝幫忙——強如庫裡,在今年的三分手感也不如以往。

2009-2010賽季,NBA總共只有8支球隊場均回合數超過94,但是本賽季,達到這個回合數的球隊時24支,整整3倍。

本賽季,火箭場均要出手將近40個三分球,比他們在2014-2015賽季創造的紀錄多了8次。連續12個賽季,每支NBA球隊場均至少要投20個三分球,每支球隊的場均三分出手次數,比十年前多了10次。

現在,即便聯盟三分出手次數排名倒數第一的森林狼,場均三分出手也達到了20次左右,照這樣計算,打完常規賽,他們要出手1600個三分球。

單賽季出手1600個三分球,本賽季聯盟倒數第一球隊的資料。把時間拉回到5年前,2011-2012年的常規賽,三分出手次數超過1600次的球隊還只有一支,奧蘭多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