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引領中國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發展

2014年9月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已經卓有成效。如何通過創新構建“產學研”系統來助力社會事業發展,深入交流與探討社會企業與社會事業在中國的可行性,以此更好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於2017年2月26日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將要研究的課題。

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是格萊瑉信託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共同成立的。作為將社會事業在全球進行研究、教學和實踐的推廣機構,

目前格萊瑉信託已在全球20幾個國家的大學和商學院設立了38家尤努斯中心。

成立的意義

對於為何成立研究中心,人大商學院毛基業院長談到,“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放眼望去,好像老百姓什麼都不缺,但又感覺大家的幸福指數其實並不那麼高。當前中國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各種各樣社會問題的出現,其實是需要大眾對社會有一種責任擔當的。

尤努斯教授的願景是通過創辦社會事業來對抗貧困,而對於以‘成為最受尊敬的商學院’為願景的人大商學院來說,我們已經將社會責任和可持續作為學院發展的重點戰略,兩者無疑是一脈相承的。為了推廣和促成這一目標且基於相互間的理解與信任,我們與孟加拉尤努斯中心達成合作意向,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應運而生。
我們希望借助自身的定位和學科優勢,引領中國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改變社會,造福人類。”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先生

對於成立研究中心的意義,研究中心學術主任趙萌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民營企業治理與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英副教授則從研究機構和教學實踐的角度分別談了自己看法。

趙萌老師認為,目前學界和社會對商學院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存在著反思,甚至爭議。“商學院很成功地強化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觀念,卻沒能有效地推動企業對商業倫理的恪守,更不用說促使企業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甚至是著眼於解決社會問題。即便有些企業稱自己為社會企業,

其中也有很多虛假甚至危害社會的成分在。”另一方面,雖然國內一些商學院已經開始把社會創新創業擺在一個核心的教學研究方向上,但都較為零散不成系統,“作為國內頂尖商學院之一,人大商學院有責任通過自己的研究機構,向我們的學生和社會大眾普及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的真正意義和內涵,系統化地説明不同的利益相關方來理解這個問題,進而促使企業有意識、有策略、有成效地創造商業和社會雙重價值。我們希望幫助企業在社會創新的問題上說得清、做得好。”

對王建英老師而言,更重視的則是研究中心與學院科研教學兩者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她談到,人大商學院致力於“做最懂中國管理的商學院”,近年來也將案例研究和教學作為重點工作,鼓勵教師走進中國本土企業,開發原創案例。“我們現在有很多老師切身走訪社會企業,並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企業責任,這無疑為我們進一步推行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研究中心可以發揮其梳理、總結、蛻化的作用,以其在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領域的專業性,聯合學院其他研究機構,比如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民營企業研究中心、案例中心等,組織和帶領學院教師開發更多社會企業案例,並將案例用於課堂教學。兩項工作應該相輔相成,合力發展。”

社會科學的共性是要服務社會,研究的問題來源於社會實踐,研究的成果也應該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對於研究中心的導向、模式和作用,三位元老師給出了相應答案。毛基業院長強調,高校的首要任務就是知識創造,研究中心的工作宗旨一是要做針對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概念的理論研究,二就是要教育大眾,通過課堂、校企合作、工作坊或論壇活動等形式,向我們的學生和大眾輸出不同於現在浮躁、利己、信仰缺失的另一種價值觀。另外,我們的研究一定不是閉門造車,此次論壇我們也有幸邀請到普惠研究院的同行以及國內較早做小微金融服務的企業,目的是將社會各方力量引進研究,大家共同開發,共同分享。

趙萌副教授主持青年創業項目展示

趙萌老師補充道,研究中心的工作將圍繞微型金融、社會事業和課程開發三項進行。“尤努斯中心有一套經過幾十年錘煉,非常成熟完整且兼具創新性的模式,我們會協調和利用它自身的資源,將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情境相結合,同時在學術上借鑒國際領先商學院的實踐,將我們的研究成果提供給最好的學生,最優秀的、真正的社會企業家,提升當代大學生以及社會各界對於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的興趣與瞭解。相信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的研究中心能做的比其他機構更有成效。”

王建英老師指出,現在大眾對社會事業和社會企業的關注其實並不少,發展態勢欣欣向榮,但真正腳踏實做事情的並不多。可喜的是人大商學院以及我們的學生能有責任有擔當地走在研究與實踐的前列,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獲得此次論壇優秀青年創業項目展示的‘分享收穫’項目,就是我們人大學生自己在做的。所以通過瞭解現在80、90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以及他們投身社會事業的決心,我們在感動的同時,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研究方向

王建英等商學院老師赴“分享收穫”進行調研

據悉,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將以研究為導向,著手開展開發與社會事業、微型金融、中國格萊瑉銀行模式相關的案例和學術論文,搭建學者與實務界人士溝通交流平臺,在選定的中國貧困地區複製格萊瑉銀行模式,翻譯具有代表性的有關格萊瑉銀行的學術論文或編譯相關書籍,在全校範圍內開設內容涉及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的本科生課程等工作。2017年,中心將完成的初步工作包含拓展有關社會企業的哈佛式教學案例,推動關於社會企業研究的論文發表,組織有關探討格萊瑉模式、社會企業價值的工作坊或論壇活動等。

正如毛基業院長所說,“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我們新的起步,更是我們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和使命的體現。希望人大商學院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能為社會事業在中國的落地開花做更多播種工作,通過我們的教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加深大眾對社會事業、社會企業的認識,堅定大眾進行實踐的信心,推動中國社會創業創新的發展。”

本文來自:人大商學院

歡迎關注

(資訊)

進而促使企業有意識、有策略、有成效地創造商業和社會雙重價值。我們希望幫助企業在社會創新的問題上說得清、做得好。”

對王建英老師而言,更重視的則是研究中心與學院科研教學兩者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她談到,人大商學院致力於“做最懂中國管理的商學院”,近年來也將案例研究和教學作為重點工作,鼓勵教師走進中國本土企業,開發原創案例。“我們現在有很多老師切身走訪社會企業,並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企業責任,這無疑為我們進一步推行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研究中心可以發揮其梳理、總結、蛻化的作用,以其在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領域的專業性,聯合學院其他研究機構,比如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民營企業研究中心、案例中心等,組織和帶領學院教師開發更多社會企業案例,並將案例用於課堂教學。兩項工作應該相輔相成,合力發展。”

社會科學的共性是要服務社會,研究的問題來源於社會實踐,研究的成果也應該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對於研究中心的導向、模式和作用,三位元老師給出了相應答案。毛基業院長強調,高校的首要任務就是知識創造,研究中心的工作宗旨一是要做針對社會企業和社會事業概念的理論研究,二就是要教育大眾,通過課堂、校企合作、工作坊或論壇活動等形式,向我們的學生和大眾輸出不同於現在浮躁、利己、信仰缺失的另一種價值觀。另外,我們的研究一定不是閉門造車,此次論壇我們也有幸邀請到普惠研究院的同行以及國內較早做小微金融服務的企業,目的是將社會各方力量引進研究,大家共同開發,共同分享。

趙萌副教授主持青年創業項目展示

趙萌老師補充道,研究中心的工作將圍繞微型金融、社會事業和課程開發三項進行。“尤努斯中心有一套經過幾十年錘煉,非常成熟完整且兼具創新性的模式,我們會協調和利用它自身的資源,將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情境相結合,同時在學術上借鑒國際領先商學院的實踐,將我們的研究成果提供給最好的學生,最優秀的、真正的社會企業家,提升當代大學生以及社會各界對於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的興趣與瞭解。相信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的研究中心能做的比其他機構更有成效。”

王建英老師指出,現在大眾對社會事業和社會企業的關注其實並不少,發展態勢欣欣向榮,但真正腳踏實做事情的並不多。可喜的是人大商學院以及我們的學生能有責任有擔當地走在研究與實踐的前列,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獲得此次論壇優秀青年創業項目展示的‘分享收穫’項目,就是我們人大學生自己在做的。所以通過瞭解現在80、90後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以及他們投身社會事業的決心,我們在感動的同時,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研究方向

王建英等商學院老師赴“分享收穫”進行調研

據悉,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將以研究為導向,著手開展開發與社會事業、微型金融、中國格萊瑉銀行模式相關的案例和學術論文,搭建學者與實務界人士溝通交流平臺,在選定的中國貧困地區複製格萊瑉銀行模式,翻譯具有代表性的有關格萊瑉銀行的學術論文或編譯相關書籍,在全校範圍內開設內容涉及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的本科生課程等工作。2017年,中心將完成的初步工作包含拓展有關社會企業的哈佛式教學案例,推動關於社會企業研究的論文發表,組織有關探討格萊瑉模式、社會企業價值的工作坊或論壇活動等。

正如毛基業院長所說,“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我們新的起步,更是我們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和使命的體現。希望人大商學院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能為社會事業在中國的落地開花做更多播種工作,通過我們的教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加深大眾對社會事業、社會企業的認識,堅定大眾進行實踐的信心,推動中國社會創業創新的發展。”

本文來自:人大商學院

歡迎關注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