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東的一個城市,曾是齊國故都,古代最繁榮的地方

淄博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中部,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重要交匯處,南依沂蒙山區與臨沂接壤,

北臨華北平原與東營、濱州相接,東接濰坊,西與省會濟南接壤,西南與泰安、萊蕪相鄰。

淄博是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第三座省轄市(地級市),歷史悠久,為齊文化的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城市GDP40強,位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第34名。

淄博是一座組團式城市(組群式城市),城鎮化率居山東省第三位,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為國務院批准的“較大的市”和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城市,是山東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次中心城市。

淄博是一座現代工業城市,為全國首批科技興市試點市和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市內建有齊魯化學工業區,

是繼上海、南京之後,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的國內第三家專業化工園區;市內設有國家工業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齊魯股權交易中心(齊魯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淄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太古時期,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

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部落聚居在此地。

臨淄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故墟。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荝氏族部落居住。

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蒲姑氏居住。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後齊獻公因國都東臨淄水(淄河)改稱臨淄。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齊相田和遷齊康公于東海,安王封田和為齊侯,田氏代齊,仍都臨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臨淄縣,屬齊郡,郡治臨淄。

秦末,齊國王族田儋複國,自立為齊王,此後假、市、都、榮、廣、橫等田氏宗人相繼稱王,統治臨淄。

前203年,楚漢之爭中,韓信破齊,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諸侯王國;高祖封其子劉肥為齊王,

衍嗣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十余位齊王,先後皆治臨淄。

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改濟南郡為樂安郡,因臨淄境內多齊王陵墓,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縣治所在地。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劉秀滅王莽,又改稱臨淄;臨淄再為漢朝齊國都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之子曹植封臨淄侯。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于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西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永嘉五年(311年),廣縣併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守廣固城;399年,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先是僑置各州郡縣,後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惟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陽縣,複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溡水縣,二縣均屬青州。

大業元年(605年),溡水縣併入臨淄縣,屬北海郡。

唐時,臨淄為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唐高祖李淵封房玄齡為臨淄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被武則天封為臨淄郡王(臨淄王)。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京東東路青州。

金時,臨淄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

元至元三年(1266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

至元十五年(1278年),複置臨淄縣,屬益都路。

明、清時,臨淄屬山東承宣佈政使司青州府。

臨淄縣屬魏,隸于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西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永嘉五年(311年),廣縣併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守廣固城;399年,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先是僑置各州郡縣,後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惟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陽縣,複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溡水縣,二縣均屬青州。

大業元年(605年),溡水縣併入臨淄縣,屬北海郡。

唐時,臨淄為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唐高祖李淵封房玄齡為臨淄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被武則天封為臨淄郡王(臨淄王)。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京東東路青州。

金時,臨淄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

元至元三年(1266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

至元十五年(1278年),複置臨淄縣,屬益都路。

明、清時,臨淄屬山東承宣佈政使司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