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張老照片,一生“赤腳醫生”情

3月30日,春雨瀟瀟。一群老人相約來到一家酒店聚會。為了這場約會,他們每個人都準備了好久。

組織者張海江,今年76歲。50多年前,20歲出頭的他,被村裡推薦到大峪公社(現為大峪鎮)衛生院接受培訓,

之後成為“赤腳醫生”。和他一樣,當年來自大峪公社各個村的40多名男女青年,受村裡推薦,開始學醫,之後給村民看病。他們這些人中,有的來自醫學世家略懂醫術病理,有的是初中畢業生,在村中屬於文化人。他們被挑選出來後,從1963年開始,不定期在大峪公社衛生院統一接受培訓,給他們上課的是縣裡和省裡下來的醫療隊的醫生。“那個年代沒有‘村醫’之說,我們統稱‘赤腳醫生’。
”提起“赤腳醫生”的人生經歷,張海江和他的老夥伴們精神振奮。

50多年前的“赤腳醫生”合影

1966年8月9日,大峪衛生院召集全公社的“赤腳醫生”開會。會議結束時,有人提議說:大家難得聚這麼齊,希望能照個合影。經眾人商議,照相地點就選擇在場地開闊的大峪街後的小河邊上。

很少照相的他們,面對攝影師的鏡頭,顯得有些拘謹甚至呆板。這張合影留下了他們值得回憶的“赤腳醫生”經歷。

大峪,山高路險,環境惡劣。皮定均司令員曾在這裡指揮部隊與日寇作戰,是革命老區,群眾生活相當貧困,醫護人員相對缺乏,醫療條件尤其有限。張海江這些“赤腳醫生”應運而生,他們肩負著大量的衛生預防、治療疾病的任務,

為保障鄉親們的身體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群眾愛戴。

端詳老照片,回憶當年事

當年的“赤腳醫生”,因醫學、病理等知識有限,大病、重病、複雜的病治不了,他們能解決的問題,通常是一些頭痛腦熱,擦損外傷等小病。雖說是小病,但能得到治療和解決,

也大大方便了村民。因而,村民十分敬重“赤腳醫生”,都認為他們是村裡的大知識份子,是救命恩人。

“赤腳醫生”沒有工資,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他們白天要參加生產隊勞動,夜晚還要挑燈自學醫學知識。當年,由於貧窮落後,“赤腳醫生”的醫療設備就是一個藥箱、幾瓶普通的藥片,一支針管,幾塊紗布。裝備雖然簡陋,但那時的“赤腳醫生”,卻是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

端詳老照片,回憶當年事

“那時交通不便,給鄉親看病,俺都是隨叫隨到。不管是冬天下大雪,還是夏天下大雨,只要有人敲門,俺從被窩裡爬起來背起藥箱就走。蹚水過河,翻山越嶺,一路上心裡就想著趕緊去看病救人。有一回,大半夜有人來敲門,咚咚咚的敲門聲,十分急促。我被驚醒後,趕緊穿上棉衣棉褲去開門。來人還沒開言,就哭了起來。原來他家剛添的男孩子發高燒。我背起藥箱子,拉著他,急忙朝他家跑。到家一看,哎呀,那個月子孩兒(嬰兒)瘦得皮包骨頭,我只好掂起他屁股上的肉皮兒,往裡面打針,針還沒有打完,屁股上起了一個大疙瘩。這孩子命大,竟然被救活了,現在只要一見面,就拉住手說是我救了他的命。”50多年過去了,說起出診時的點滴往事,張海江老人十分動情。

50多年前的藥箱,承載了太多青春記憶

張海江滿懷喜悅抱起老藥箱

當年在公社衛生院培訓結束後,他們每人發了一個印有紅十字標誌的保健箱子和一個紅塑膠封皮的鄉村醫生證。隨著歲月的流逝,多數人的藥箱遭到毀壞已不復存在,有些人的鄉村醫生證不慎遺失再也無法複製。2012年5月,汝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為切實做好65周歲以上鄉村醫生生活補助發放工作,曾專門下發通知。通知中關於物件界定、認定依據、組織實施、認定程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當時這個通知,對於張海江這些“赤腳醫生”,猶如一縷陽光,照亮了他們的心田。因為他們中的多數人,身居農村,沒有收入,隨著年齡漸長、健康不再,太需要一份生活補助。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因為無法提供鄉村醫生證,他們無緣領取政府發放的鄉村醫生生活補助。

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當年照片上的43個人,現在第二排中的大多數已不在世了。“這些年,從電視裡看到大家都在搞同學、戰友聚會,我受到了啟發。50多年過去了,我的那些同伴們,他們咋樣了?過得好不好呢?”看著照片一張張曾經熟悉的面龐,回想起當“赤腳醫生”的激情歲月,一個強烈的願望在張海江心頭萌生了——一定要找到這些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說起搞這個聚會的初衷,張海江陷入了一片深情之中。於是憑藉這張合影照,歷時兩年多,張海江逐一打聽、尋找一起戰鬥過的“赤腳醫生”戰友。

訴不完的戰友情

從2013年開始,只要見到大峪老鄉或朋友,張海江就打聽照片上的夥伴,期望能得知他們的狀況。為了找到照片上的人,張海江動用了很多關係,聯繫了很多人,跑了很多路。“尋找這些人費了不少周折,有時聽到照片上這些人的消息,就趕緊到大峪尋找,但趕去之後,往往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累,咱不怕;費事,咱也不怕。怕的是被人誤解。”張海江說,由於有的夥伴年事已高,沒有電話,輾轉給其家人打電話,人家起初並不理解。

皇天不負有心人,到2015年5月,張海江終於聯繫到了照片上的19名“赤腳醫生”戰友,細心的他把聚會的日子定在了一個“黃道吉日”:當月的14日(農曆三月二十六)。還讓孝順的兒女們幫助早早訂下一家地理位置顯著的飯店,並請來攝影師,幫助他們拍下50年後再聚首的合影。

老照片精心裝框珍藏,相框背面寫上兩行字,表達心聲

當年風華正茂的“赤腳醫生”,如今已眼花耳背、步履蹣跚,有的因生活壓力,竟然彎腰駝背了。老友相見,喜笑顏開。追憶往事,感慨萬分。臨別時,他們約定,珍惜有限的時光,以後每年都要聚會一次,聚會的時間就定在每年的春天。宴會快結束時,參加聚會的老戰友們悄悄商量,聚會的費用大家每人都出一份。張海江聽見了,佯裝生氣:“誰再說這話,明年我不叫他參加聚會了!有生之年,還能相聚,還有啥比這更寶貴的呢?以後咱們聚會的費用我一人全包了!”

今年3月30日是“赤腳醫生”們第三次聚會的日子。不巧的是,頭一天晚上開始下雨。張海江有點擔心,他怕因為下雨出行不便,有的“戰友”會缺席。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些腿腳已不靈便的“戰友”,竟然一個也不少地陸續趕來了。他們說:為了這場聚會,我們都盼了一年了!

穿越滄桑歲月,當年的“小年輕”再聚首

當年照片上年齡最小的、穿著碎花上衣的16歲的梁蓮花,現在已是滿頭華髮了。她說:“家裡事情多,平時出不來,今天來參加這個聚會,全家人都支持。現在我們都老了,可是一聚到一起,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候。”

銘記美好記憶,回首往事無憾。“赤腳醫生”,一生泯滅不掉的情懷!

(作者:陳凝)

十分急促。我被驚醒後,趕緊穿上棉衣棉褲去開門。來人還沒開言,就哭了起來。原來他家剛添的男孩子發高燒。我背起藥箱子,拉著他,急忙朝他家跑。到家一看,哎呀,那個月子孩兒(嬰兒)瘦得皮包骨頭,我只好掂起他屁股上的肉皮兒,往裡面打針,針還沒有打完,屁股上起了一個大疙瘩。這孩子命大,竟然被救活了,現在只要一見面,就拉住手說是我救了他的命。”50多年過去了,說起出診時的點滴往事,張海江老人十分動情。

50多年前的藥箱,承載了太多青春記憶

張海江滿懷喜悅抱起老藥箱

當年在公社衛生院培訓結束後,他們每人發了一個印有紅十字標誌的保健箱子和一個紅塑膠封皮的鄉村醫生證。隨著歲月的流逝,多數人的藥箱遭到毀壞已不復存在,有些人的鄉村醫生證不慎遺失再也無法複製。2012年5月,汝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為切實做好65周歲以上鄉村醫生生活補助發放工作,曾專門下發通知。通知中關於物件界定、認定依據、組織實施、認定程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當時這個通知,對於張海江這些“赤腳醫生”,猶如一縷陽光,照亮了他們的心田。因為他們中的多數人,身居農村,沒有收入,隨著年齡漸長、健康不再,太需要一份生活補助。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因為無法提供鄉村醫生證,他們無緣領取政府發放的鄉村醫生生活補助。

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當年照片上的43個人,現在第二排中的大多數已不在世了。“這些年,從電視裡看到大家都在搞同學、戰友聚會,我受到了啟發。50多年過去了,我的那些同伴們,他們咋樣了?過得好不好呢?”看著照片一張張曾經熟悉的面龐,回想起當“赤腳醫生”的激情歲月,一個強烈的願望在張海江心頭萌生了——一定要找到這些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說起搞這個聚會的初衷,張海江陷入了一片深情之中。於是憑藉這張合影照,歷時兩年多,張海江逐一打聽、尋找一起戰鬥過的“赤腳醫生”戰友。

訴不完的戰友情

從2013年開始,只要見到大峪老鄉或朋友,張海江就打聽照片上的夥伴,期望能得知他們的狀況。為了找到照片上的人,張海江動用了很多關係,聯繫了很多人,跑了很多路。“尋找這些人費了不少周折,有時聽到照片上這些人的消息,就趕緊到大峪尋找,但趕去之後,往往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累,咱不怕;費事,咱也不怕。怕的是被人誤解。”張海江說,由於有的夥伴年事已高,沒有電話,輾轉給其家人打電話,人家起初並不理解。

皇天不負有心人,到2015年5月,張海江終於聯繫到了照片上的19名“赤腳醫生”戰友,細心的他把聚會的日子定在了一個“黃道吉日”:當月的14日(農曆三月二十六)。還讓孝順的兒女們幫助早早訂下一家地理位置顯著的飯店,並請來攝影師,幫助他們拍下50年後再聚首的合影。

老照片精心裝框珍藏,相框背面寫上兩行字,表達心聲

當年風華正茂的“赤腳醫生”,如今已眼花耳背、步履蹣跚,有的因生活壓力,竟然彎腰駝背了。老友相見,喜笑顏開。追憶往事,感慨萬分。臨別時,他們約定,珍惜有限的時光,以後每年都要聚會一次,聚會的時間就定在每年的春天。宴會快結束時,參加聚會的老戰友們悄悄商量,聚會的費用大家每人都出一份。張海江聽見了,佯裝生氣:“誰再說這話,明年我不叫他參加聚會了!有生之年,還能相聚,還有啥比這更寶貴的呢?以後咱們聚會的費用我一人全包了!”

今年3月30日是“赤腳醫生”們第三次聚會的日子。不巧的是,頭一天晚上開始下雨。張海江有點擔心,他怕因為下雨出行不便,有的“戰友”會缺席。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些腿腳已不靈便的“戰友”,竟然一個也不少地陸續趕來了。他們說:為了這場聚會,我們都盼了一年了!

穿越滄桑歲月,當年的“小年輕”再聚首

當年照片上年齡最小的、穿著碎花上衣的16歲的梁蓮花,現在已是滿頭華髮了。她說:“家裡事情多,平時出不來,今天來參加這個聚會,全家人都支持。現在我們都老了,可是一聚到一起,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候。”

銘記美好記憶,回首往事無憾。“赤腳醫生”,一生泯滅不掉的情懷!

(作者:陳凝)